田海艦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培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不畏艱險、奮斗不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延安精神仍然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歷久彌新的現代價值和重大意義。
一、從基本內涵的維度理解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重大意義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構成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
其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是延安精神的首要方面。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是體現黨的先進性本質的主要標志。延安時期,我們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確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方向,吸引了成千上萬革命者義無反顧地奔赴延安,投身救國救亡的洪流。當前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政治方向,就是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增強“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跟著習近平去進行偉大斗爭。
其二,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確立,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克服和清算給革命造成巨大危害的教條主義傾向,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當前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弘揚延安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結合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繼續解放思想,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爭取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
其三,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它是黨的根本宗旨,是理想信念的具體體現。是我們黨凝聚力、感召力、戰斗力、同心同德、艱苦奮斗的思想基礎,也是同一切非無產階級思想和社會丑惡現象進行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過去,靠它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革命的勝利。現在,也只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擺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其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是延安精神的主要特征。正是靠這種偉大精神的支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得以度過了最艱苦的階段,并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新時代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仍然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二、從思想價值的維度理解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重大意義
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的重要成果,是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思想來源,在新時代依然具有歷久彌新的現代價值。
其一,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的重要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孕育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把真理性認識轉變為具體實踐的政治品格、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深刻地揭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風范。也正是因為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在革命中的生動實踐,才使黨徹底克服和清算了給革命造成巨大危害的教條主義傾向,使黨的革命事業和理論建設不斷發展和成熟。
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科學認識論運用于黨的全部活動而得出的必然結論,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第二個方面。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的群眾路線理論,其表現形式即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保持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的政權建設、經濟工作、文化政策、司法實踐和社會改造等各個方面,無不體現和實踐著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也成為對黨員道德修養的重要要求。邊區的黨員干部,所做的工作,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唯一的宗旨就在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并成為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品格、道德情操、精神風貌集中概括的延安精神的本質內容。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道路。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過程中堅持的一項根本原則。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標志的延安精神,一方面推動了大生產運動的生動實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準備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以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由此產生的巨大成就,豐富和充實了毛澤東思想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和革命道路取向。
其二,延安精神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精神支柱。
偉大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精神支柱,過去是、今天仍然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
堅持延安精神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延安精神不是某個時期關于某項具體工作的方針政策,不是對某項具體工作的總結,而是一種實事求是、改革創新的精神。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不難發現,什么時候我們堅持和發揚了延安精神,我們的事業就成功,就發展;什么時候離開了甚至違背了延安精神,我們的事業就遭受挫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充滿新的挑戰的征途上,我們始終要大力弘揚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得到傳承。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在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98年歷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時代特征的精神,從戰爭年代的“西柏坡精神”,到建設時期的 “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 “特區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汶川抗震救災精神”等,是各條戰線共產黨人精神風貌的生動體現,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延安精神的內涵和實質,起到了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重要作用。
其三,延安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九大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加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的歷史淵源來自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理念,特別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則植根于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頭,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延安精神內涵中的實事求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我們黨在延安時期的13年,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13年。在整風運動中,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在此期間,毛澤東依據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寫下了大量的馬列主義的不朽著作。這些著作中包含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黨建等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思想理論原則、方針、政策、策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晶,是指導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思想理論寶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延安精神內涵中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延續。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方向,就是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不畏艱險、英勇奮斗,其首要原因,就是因為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延安精神內涵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延伸和發展。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而延安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
延安精神內涵中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基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依據的,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所決定的,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具體體現。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始終做到為人民的利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努力艱苦奮斗。
三、從現實需要維度理解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的重大意義
延安精神雖然產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特定的地域環境,但它已超越了時空界限,具有永恒的、普遍的精神魅力。
其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
延安精神的繼承、弘揚和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思想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海內外中國人的追夢情懷,圓夢理想。實現中國夢,必須引導廣大青年艱苦奮斗,發憤圖強。以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之魂,與延安精神有著天然的聯系。延安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它不斷引領黨和人民前進,同時又在黨和人民的實踐中不斷賦予新的內涵。黨在新時期的理論創新,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延安精神的繼承、弘揚和發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延安精神,踐行艱苦奮斗,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縱觀古今中外歷史,無不證明了這一道理。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的傳家寶,共產黨人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艱苦奮斗。令人憂心的是,一些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丟掉了艱苦奮斗精神,陷入紙醉金迷,或追求奢侈,崇尚豪華;或一擲千金,聲色犬馬;或精神頹廢,吃喝玩樂。所謂“舌尖上的奢靡”,更是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官風影響民風。黨員干部作為政權大廈支柱,一旦支柱朽爛,大廈不可能穩固。如果不及時剎住這些歪風,那是相當危險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出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習近平總書記及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都反復強調作風無小事,要求切實改進作風、保持艱苦奮斗、反對奢侈浪費等,體現了憂患意識,體現了執政清醒,體現了歷史擔當。
其二,應對西方價值觀滲透的需要。
從思想文化領域的擴張與反擴張的境況看,滲透與反滲透的斗爭,使保持文化多樣性和反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斗爭情形異常復雜。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曾經這樣說:“思想和文化風格并不改變歷史——至少不會在一夜之間改變歷史。但是它們是變革的必然序幕,因為意識上的變革——價值觀和道德倫理上的變革——會推動人們去改變他們的社會安排和體制。”塞繆爾·亨廷頓也指出:“西方,特別是一貫富有使命感的美國,認為非西方國家的人民應當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場、權利有限的政府、人權、個人主義和法制的價值觀念,并將這些價值觀念納入他們的體制。”從意識形態的滲透來看,從核心價值觀上突破,進行核心價值征服,以期根本推倒馬克思主義、顛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是當前西方對我進行“西化”“分化”戰略的新動向。在意識形態領域,西方國家一刻也沒停止過與社會主義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斗爭。美國政府一直把培育和宣揚“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作為國家戰略。對內,不遺余力地向民眾灌輸;對外,把美國的核心價值體系視為“巨大的非軍事力量”,采用多種手段向他國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