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夫
1949年新中國建立,距今已整整70春秋,昔日的孱弱幼苗已長成參天大樹,曾經的一張白紙已畫滿最新最美的圖畫,過去的“一窮二白”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成長靠什么?原因固然很多,領導正確,制度優越,人民團結,發憤圖強,都很重要;還有一條不可或缺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很多“牛人”,在各行各業領銜舉旗,一馬當先,披堅執銳,立下不世功勛。
1949年是農歷乙丑牛年,如果說當初中國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小牛犢,今天已成長為力大無比的“牛大哥”,而那些奮斗在各個領域的“牛人”功不可沒,建樹多多。
他們的名字叫老黃牛。在工業戰線,有鐵人王進喜、老孟泰、包起帆、郝建秀、時傳祥;在農業戰線,有李順達、申紀蘭、史來賀、黃大發;在科研戰線,有于敏、屠呦呦、黃旭華、錢學森、鄧稼先、孫家棟、南仁東;在文藝戰線有秦怡、郭蘭英、李雪健、谷建芬;在植樹造林行業有“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漢”,有塞罕壩英雄群體……他們身先士卒,以一當百;他們任勞任怨,兢兢業業;他們不計名利,無私奉獻;他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從不吹牛,從不以“牛人”自居,就算取得氣沖斗牛的成就,也依然低調內斂,默默耕耘。
他們的名字叫拓荒牛。飛機設計師羅陽在飛機制造領域銳意進取,大膽革新,奮勇開拓,正是他和無數航空人的努力拼搏,我們終于在飛機制造方面打了翻身仗,各種機型競相問世,徹底解決了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時遇到的大難題,“飛機再不用飛兩遍了”。計算機信息專家王選敢第一個吃螃蟹,成功研制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成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譽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人民楷模”王啟民,敢于挑戰油田開發極限,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突破了國內外認為不能開采的禁區,為大慶油田實現27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高效持續開發作出重要貢獻,榮獲 “改革先鋒”稱號。他們不信邪,不服輸,有一副天生敢打必勝的牛脾氣,認準了目標哪怕被人說是鉆牛角尖;他們敢想敢干,勇于創新,拓荒不怕荊棘地,耕耘敢為天下先,是一等一的“大牛”。
他們的名字叫孺子牛。人民教育家于漪、衛興華、高銘暄,終身從事教育事業,苦心孤詣,殫精竭慮,不僅自己超牛,還教出許多牛學生,英名傳四海,桃李滿天下。模范公仆焦裕祿、孔繁森、谷文昌、廖俊波、朱彥夫、沈浩,伏下身子,甘心為人民做牛,負重前行,任勞任怨。他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捧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一個干部就可能改變一個地區的面貌。他們是“牛人”,更是合格公仆,這樣的“牛人”越多,人民的幸福指數就會越高。
正是因為我們有無數的老黃牛、拓荒牛、孺子牛,國家才能這樣屹立東方,傲睨天下,民族才能這樣的揚眉吐氣,欣欣向榮。我們的事業需要更多這樣的“牛人”。君不見,一個錢學森就“相當于5個師的兵力”(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一個顧方舟研發的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就護佑了幾代中國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國進入無脊髓灰質炎時代;一個李保國就帶動10萬山區農民增收58.5億元。當然,在這些“牛人”的背后還有億萬勤勤懇懇、埋頭苦干的普通群眾,他們的能力和能量可能與“牛人”存在差距,但其愛國奉獻境界,拼搏進取精神卻毫不遜色。
“人牛”才能“國牛”。牛人牛事多了,國家民族就牛了;“牛人”精神普及了,中國夢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