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文
我們常用“羽扇綸巾”來形容諸葛亮等古代名士的風采。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所持的究竟為何物還有待考證。著名文物專家孫機等學者認為,諸葛亮所持的是麈尾扇而非羽扇。這一觀點影響很大,但筆者經過深入研究后認為,這一觀點還可以再商榷。
孫機先生認為諸葛亮所持非羽扇的主要依據為宋刊《藝文類聚》引《語林》、宋刊《太平御覽·卷六八七》引《蜀書》等文獻記載:“(諸葛亮)葛巾毛扇?!贝撕螅瑢O機先生再推測毛扇即麈尾扇,而非羽扇。
且不說如《北堂書鈔》等早期文獻中明確記載的“(諸葛亮)葛巾白羽扇”,就算諸葛亮所持的是“毛扇”,也未必指的是麈尾扇。據筆者查檢,古代文獻中多有“毛扇”一詞,僅《四庫全書》中該詞便出現45處,但已知所有古文獻出現該詞的地方,并無一處明確指其為麈尾扇。反而其中詞意明確可證處,“毛扇”的含義均為羽扇。如《資治通鑒·卷一三四》記載:“會端午,太后賜帝毛扇?!蹦纤问穼W家胡三省注稱:“毛扇,蓋羽扇也?!薄墩憬ㄖ尽ぞ硪话俣酚涊d湖州府物產“毛扇”的說明文字中,所指的就是羽扇。還有《遵生八箋》也稱:“舊有鵝毛扇即羽扇也?!边@些文獻資料都可以說明諸葛亮手持的就是羽扇。雖然在一些文獻中被寫作毛扇,但是所指仍是羽扇,可以理解為毛扇即是羽扇的另一個別稱。
再同比當時統帥的用扇情況,古代統帥用羽扇來指揮三軍在文獻中多有記載。如《晉書·陳敏傳》說:“敏率萬余人將與卓戰,未獲濟,(顧)榮以白羽扇麾之,敏眾潰散。”梁元帝《金樓子序》則稱:“侯騎交馳,仍麾白羽之扇。”史書中羽扇用作指揮三軍的事例很多,反之卻無麈尾扇用在戰場指揮三軍的記載。從以上文獻分析可以看出,從文獻角度而言,諸葛亮這類名士在戰場上用的是羽扇,而麈尾扇無指揮作戰的功能,因此有必要為“羽扇綸巾”中的羽扇正名。
羽扇產于吳楚一帶,正如西晉嵇含《羽扇賦序》中所言“吳楚之士多執鶴翼以為扇”,可見其產生時代要遠遠早于麈尾。羽扇包括大小兩種,早期羽扇以大扇為主,如1978年于湖北江陵天星觀1號戰國楚墓中出土的一件長柄羽扇,原件已殘,現中國扇博物館有其復制品。這種長柄羽扇的用法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錯金銀銅壺上有所顯示,應該是侍者為貴族扇涼之用。古代帝王儀仗所用的兩柄巨大的雉尾扇即是由這類大羽扇演化而來。
單人手持的小羽扇何時產生尚不完全知曉,但時代不會晚于東漢末年。漢武氏前石室畫像有人手持形似羽扇之物,旁題“齊將”,或是指揮戰斗之白羽扇。但由于圖像模糊還不能肯定。據文獻記載,西晉文學家陸機、傅咸、嵇含、張載等都曾寫過《羽扇賦》,可見當時羽扇流行程度已很高。按陸機《羽扇賦》記敘:中原諸侯多執麈尾,而南方名士手執羽扇,到晉室南渡之后,中原權貴所執麈尾扇開始在南方流行。

中國扇博物館所藏1978年于湖北江陵天星觀1號戰國楚墓中出土的長柄羽扇復制品。

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錯金銀銅壺上也有這種長柄羽扇形象。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上圖)中洛神騎鳳時所持的裝飾有旄牛尾的節,這種節與其《列女仁智圖》(下圖)中許使者及齊使者所持之節完全相似。
麈尾扇產生于漢代,那么對于麈尾扇的產生研究還應從漢代的物質文化及類似物品的比較入手。通過研究和對比后筆者認為,麈尾的起源很可能是受古代旄牛尾使用的影響。
旄尾與麈尾聯系在史書文獻材料中可找到一二。左思《蜀都賦》曰:“屠麖麋,翦旄麈。”劉逵注:“旄麈有尾,故翦之。”可見旄麈尾用途相同。另外《太平御覽·陳嘉婦與嘉書》稱:“今奉旄牛尾拂一枚,可拂塵垢。”《南史·婆利國傳》也說:“其侍女持白旄拂?!薄陡裰络R源·卷八三》有“講僧執麈拂子”的記載。拂子和麈尾扇都屬相似類別的物件。拂子是由麈尾演變而來,而拂子又有用旄尾做成者,亦可推出旄尾與麈尾的同源性。
麈尾扇源于旄牛尾,這種推論在繪畫上也有所顯現,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洛神騎鳳時所持的裝飾有旄牛尾的節。這種節與顧愷之《列女仁智圖》中許使者及齊使者所持之節完全相似。而在《洛神賦圖》的其他情景之中,洛神手中所持之物便已經變成了麈尾扇。與“洛神騎鳳”類似的浙江余杭小橫山南朝墓的畫像磚上有一些騎龍騎虎的仙人圖,但是這些仙人手中卻變成了麈尾扇。這些都可以推出麈尾與旄尾的同源性。
一般扇子都是扇風使用為主,麈尾扇卻是例外,雖然它也有扇風清暑并兼可拂塵的功能,但是其意指作用則更明顯。
雖然梁簡文帝作《麈尾扇賦》稱:“(麈尾扇)既可清暑,兼可拂塵?!钡聦嵣希嫖采冗@類扇子,扇面飾有獸毛,容易脫落,拂塵的功能有限,實用性并不強。從現存麈尾文物來看,也是如此。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兩件唐代麈尾扇雖然保存精心,且置于黑漆盒中,但是其上的毫毛也已經脫落殆盡。
魏晉時期,麈尾扇雖稱為扇,但更多的只是一種身份代表或顯示其才學氣度的道具而已。傳為顧愷之繪《列女圖》中楚武王臂挾一麈尾扇,其《洛神賦圖》中男主人公曹植手拿麈尾,能看出其是作為身份的象征。

在《洛神賦圖》其他情景中,洛神手中所持之物便已經變成了麈尾扇。

與“洛神騎鳳”類似的浙江余杭小橫山南朝墓的畫像磚上,有一些騎龍騎虎的仙人圖,這些仙人手中也變成了麈尾扇。

晚唐五代孫位的《高逸圖》中才有高土持麈尾的形象出現,這應是第一次在繪畫上真正將高士與麈尾相結合。

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麈尾扇雖然保存精心,但是其上的毫毛也已經脫落殆盡。
在晉朝時持麈尾者最主要是要有一定身份和地位。普通人即使是才俊高士一般也不使用麈尾。這在文獻上同樣是有佐證可尋。如《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八》載,寒門出身的南齊名將陳顯達,雖然已經官到太尉之職,但是仍然告誡其子稱:“麈尾蠅拂是王、謝家物,汝不須捉此。”意即麈尾是王、謝這類門閥貴族才有資格持,你們沒有資格拿。陸機《羽扇賦》中稱:“楚襄王章臺之會時,山西與河右諸侯皆手持麈尾?!彪m為假托,但是也足可見持麈尾之人的高貴。一直到南北朝的末期陳朝時,麈尾扇仍非普通人所能使用。按《陳書》記載,陳叔寶為太子時曾親手將新造的玉柄麈尾贈與張譏,并說:“當今雖復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獨張譏耳!”張譏當時為東宮學士。
在各種繪畫圖像中,除帝王、權貴及神仙之外,直到晚唐五代時期孫位的《高逸圖》中才有高士持麈尾的形象出現,這應是第一次在繪畫上真正將高士與麈尾相結合。一些學者認為《高逸圖》所繪為竹林七賢,持麈尾高士為阮籍,且不說此時距竹林七賢時代已約600年,畫家是無法真實表現當時場景的,而且《高逸圖》中人物是否為竹林七賢,持麈尾之人究竟是誰尚有爭議。在沒有更多明確證據之前,還是按宋徽宗所言的高逸相稱更為合適。
麈尾扇在唐代之后逐漸衰落。除古代帝子高士及神仙僧釋圖畫中還有出現外,中唐以后的現實社會中已經很少使用。如五代顧閎中繪《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手持的扇雖然扇形與丙型麈尾扇類似,但仔細觀察其扇面四周包邊,非麈尾而是蒲扇。雖然羽扇在后代一直沿用并存在,但是其功能性也已大打折扣,不再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利器,而成了百姓日常之物。時至今日,羽扇綸巾、名士風流雖已成歷史煙云,但透過這些繪畫及文獻中的記述,我們仍能體會到他們搖麈尾清談時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