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超
日常工作中,很多人習慣用婚姻關系來比喻勞動關系,夫妻雙方基于彼此的信任關系,建立起婚姻家庭;同樣,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亦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建立勞動關系。雙方開始相處、合作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婚姻關系中的所謂“三觀不同”“性格不合”,勞動關系中所謂的“價值觀不符合”“工作能力不足”等等。隨著問題的累積,雙方的信任關系不復存在,在婚姻關系中離婚成為無奈的選擇……同樣,在勞動關系中解除勞動關系成為必然的選擇,工資、加班工資、經濟補償、經濟賠償、社會保險繳納等,也必然成為爭議的備選項。
那么,在勞動爭議糾紛中,企業和勞動者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秋后算賬”呢?對于企業和勞動者處理勞動爭議糾紛的渠道,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類:協商、調解、勞動爭議仲裁、勞動爭議訴訟、投訴。
協商一致,即企業和勞動者雙方就爭議糾紛事項進行談判、磋商,雙方就爭議事項的解決達成一致。實踐中,在協商過程中通常存在以下誤區:比如,企業方認為只要給N、N+1、2N,給了錢或者錢給到位,員工就必須接受協商,其實并不必然。比如,當年甲骨文提出支付N+7的補償金同樣發生了員工拉橫幅、集體抗議等群體事件。原因很簡單,有些員工需要的是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來源、維持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等等,顯然這些都不是給錢就能解決的問題。
很多HR都誤認為“提前一個月通知就是可以協商解除,協商解除時必須提前一個月通知,協商解除必須給N+1”,而有這些誤區的小伙伴,很多都是通過百度或者莫名其妙的“普法”小視頻,接受到了錯誤或者片面的信息。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企業主動提出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并且就相關事項與員工達成一致的,可以解除勞動關系,這時候需要支付的補償金就是我們俗稱的“N”,實踐中,有些企業愿意給到+1或者+2等,主要是基于推動協商達成的考慮,并非是法律的強行要求。
從操作的角度來看,如何促成協商的達成呢?根據筆者的經驗,可以總結歸納為“三原則五元素”工作法。“三原則”是指在協商處理勞動爭議糾紛時需要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
原則一,如果與員工協商未果,應尋找其他合理合法的應對方式。
原則二,不要勸員工放棄自己的利益,應當幫助員工分析獲得預期利益需要付出的各項成本和代價。

原則三,時刻提醒自己還能幫助員工做些什么。
“五元素”是指在協商處理勞動爭議糾紛時需要關注的五項基本元素:
“團隊”元素,即由誰來和員工協商的問題。我們始終認為,協商應當基于信任,這種信任可能是專業的信任、人品的信任、道德的信任等等,誰和員工之間存在信任關系,或者容易建立信任關系,那么,他就是與員工協商的最佳人選。根據勞動爭議糾紛的復雜程度,人事、財務、法務、律師、工會人員等可能都需要參與其中。這里沒有固定的組成模式,但是有基本的原則,即上述的信任關系原則。
“時間”元素,包括協商的次數、每次協商的時間。溝通、磋商的過程也是了解員工訴求、主張、彼此分歧的過程,若沒有辦法就分歧達成一致,則很難推動協商的達成;關于協商的時間,建議每次不超過1小時,除非還未掌握員工真實的訴求和主張。
“員工”元素,即員工的學歷、年齡、性格、職業背景、家庭經濟情況、再就業能力等等,這些有利于擬定協商的方案,制定溝通、磋商的策略等。
“安全”元素,在協商處理勞動爭議糾紛中,工作人員、員工本人、公司財物、公司同事等人身、財物安全都是需要全盤考慮的,并且要提前做好應對突發情況的措施。
“方案”元素,若以給房間地板刷漆為例,需要從里往外刷,這樣刷到門口才能全身而退;若沒有明確的規劃,不往門口的方向刷,最終就會被困住,無法脫身。
在協商處理勞動爭議糾紛時,HR最好遵循“三原則五元素”的工作方法,向著待解決的問題出發,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調解伴隨著勞動爭議糾紛處理的整個過程,企業內部設立的調解組織、工會組織、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各級人民法院等均承擔調解的職能,且都愿意雙方通過調解化解矛盾、糾紛,這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
各級人民法院、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主導的調解中,各級人民法院、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作為第三方從中進行協調,促成雙方就爭議糾紛達成一致,同樣,這些機構可以出具調解協議,而且這些調解協議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工會、企業內部調解組織促成的調解,最終通過企業和員工雙方簽署協議來落地,當然,調解組織亦可作為協議的第三方。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企業和員工之間存在爭議糾紛時,引入第三方進行居中調解,更容易促進問題的解決,但是從效果來看,促成雙方和解的難度比較大。一方面是企業或者勞動者對法律的理解存在誤區,企業往往認為自己的做法“合法合規”;一方面是勞動者受到某些法律工作者或者非專業律師的鼓動,認為只要走仲裁或訴訟程序就能獲得更高的補償。正如上文提到的,對于第三方力量的信任關系,亦會直接影響調解的效果達成。
從調解組織介入的時間節點來看,勞動爭議糾紛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若等到雙方矛盾不可調和、沖突對抗非常激烈的時候,基于所謂的“管理”需要、“顏面”等因素,往往雙方很難坐下來接受第三方的調解。對于那些尚未不可調和的爭議糾紛,通過調解解決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故此,這也提醒企業應當關注員工的訴求,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引導員工反饋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及時進行化解處理,唯有如此,才能起到預防管控勞動爭議糾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