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高歡 李靜


摘要: 本文選取15家上市商業銀行為分析對象,利用其2013-2018年的財務數據和社會責任履行相關數據,將商業銀行的利益相關方定義為股東、存款人、貸款人、監管層等八個主體,實證檢驗了商業銀行對不同利益主體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實證結果顯示,商業銀行履行對貸款人、政府和監管部門的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基于實證研究的結果,提出了激勵商業銀行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建議。
關鍵詞: 商業銀行? 社會責任? 財務績效? 利益相關者
一、引言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行業的核心成員,對國民經濟運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履行其對股東和員工等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對金融服務消費者、社區、政府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是社會經濟發展對商業銀行提出的現實要求。
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呈現何種特征,成為銀行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依據,利用滬深15家上市商業銀行近6年的數據,建立混合回歸模型,考察商業銀行對包括股東、員工、監管層在內的不同利益主體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
二、研究假設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關于銀行社會責任履行和財務績效關系開展了廣泛研究,得到不同結論,主要觀點有三種,包括正相關、負相關和u型關系。
以往學者在研究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履行和財務績效的關系時,由于選擇的研究對象范圍不同(大部分選擇上市銀行為分析對象,僅少數文獻樣本銀行包含各種類型的非上市銀行,以朱蓉(2015)為代表),選取或設計的財務績效及社會責任度量指標不同、樣本期的時間跨度不同、模型形式設定不同(線性模型為主,少數文獻構建了非線性模型),對兩者關系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結論。但大部分研究表明,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從長期看,這種效果更明顯。
基于前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商業銀行履行對不同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均產生正向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3—2018年滬深15家上市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共90個樣本。15家銀行包括5家國有商業銀行,即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別是興業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光大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平安銀行。數據來源于銳思金融研究數據庫、wind數據庫、各商業銀行的年度財務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財務績效選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來度量,以綜合反映銀行的盈利能力。
2.解釋變量。本研究中的解釋變量為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關于社會責任的評價指標大體可以分為綜合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和度量企業對各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評價指標。
本文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借鑒高敏(2017),劉千溶(2016)等學者的做法,將商業銀行的利益相關方界定為股東、存款人、貸款人、員工、政府、社區、環境和監管部門八類主體,以銀行對上述利益相關者履責情況為被解釋變量。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指標的代表性,最終選定以每股收益(EPS)、利息支付率(INT)、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率(LR)、員工費用率(STA)、納稅比率(TAX)、公益捐贈比率(DR)、資本充足率(CAR)和綠色信貸比率(GCR)來測度商業銀行對上述利益相關方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3.控制變量。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及營業收入增長率會影響銀行財務績效,因此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各主要變量的變量定義及計算公式見表1。
(三)模型構建
為驗證研究假設,建立面板數據模型。通過F統計量檢驗,確定應建立混合回歸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如下:
其中,i表示上市商業銀行;t表示年份;β0為截距項,β1~β8 為待估的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β9、β10、β11為待估的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εi,t為隨機誤差項。
四、實證檢驗
(一)描述性統計
對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其一,反映財務績效的凈資產收益率最大為23.436%,最小為10.742%,標準差為3.179%,表明樣本銀行之間的財務績效水平有較大差異。其二,反映商業銀行對除監管層之外的各利益相關者履責情況的指標,包括每股收益、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率、綠色信貸比率等7項指標,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差異較大,特別是利息支付率(INT)、綠色信貸比率(GCR)標準差達90%以上,數據波動較劇烈,說明各銀行對相關利益主體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和意識有較大差異。其三,反映對監管層履責情況的指標資本充足率(CAR)在各銀行之間差異不大,且均值達到12.874%,超過了銀監會對正常條件下系統性重要銀行和非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別為11.5%和10.5%),說明各銀行都注重對資產的風險管理,對監管層履責情況較好。
(二)相關性分析
運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對商業銀行各個社會責任指標和財務績效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可知,商業銀行的財務績效和每股收益、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率、納稅比率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大部分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小于0.4,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模型擬合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商業銀行的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率(LR)、納稅比率(TAX)和資本充足率(CAR),t統計量的P值均小于0.01,且回歸系數為正值,說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商業銀行履行對貸款人、政府和監管部門的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中,銀行履行對監管部門的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最大。資本充足率每增長1%,凈資產收益率將提高1.15%。此外,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商業銀行履行對股東的責任(EPS)對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余解釋變量均未能通過10%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故商業銀行履行對員工、政府、社區的責任對財務績效無顯著影響。但除反映對社區履責的DR指標對財務績效有負向影響外,其余指標均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部分解釋變量對財務績效影響不顯著的原因有三:
第一,樣本量較少,而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較多;
第二,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可能有滯后性,如公益捐贈比例增加,能提高銀行的社會聲譽,從長期來看,有利于商業銀行吸納存款和投資,進而促進財務績效的提升,但聲譽效應的顯現需要一定的傳導周期,而短期內,公益捐贈行為會帶來代理成本和直接成本的增加,所以同期財務績效未必顯著增長。
第三,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有正、負雙向影響。以履行對員工的社會責任為例,如提供職業培訓和員工福利,一方面,能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忠誠度,吸引優秀人才,穩定員工隊伍,最終對財務績效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會增加銀行的人力資源成本,對財務績效產生負向影響。當兩種影響勢均力敵,沒有一方占優時,履行員工責任與財務績效的影響表現為不顯著。
五、結論和建議
根據前文分析,商業銀行履行對不同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產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響。從長期看,商業銀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仍對財務績效的提升有正面效果。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對監管層、行業自律組織和商業銀行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健全社會責任相關制度,激發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證監會、環保部等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建立和完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健全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督促上市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引導上市銀行在落實社會責任中發揮示范作用。
銀保監會、銀行業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應結合銀行業的特點,完善本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構建銀行業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對商業銀行在社會責任管理、實踐及成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同時,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針對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獎懲制度,并在行業內推廣實施,鼓勵銀行全面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第二,增強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意識,完善責任管理體系。商業銀行應樹立社會責任理念,切實將社會責任融入各項工作流程,內化為企業管理體系的核心。將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納入到績效考評體系中,以實現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并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此外,強化社會責任管理能力建設,提高社會責任管理隊伍的職業素質。總之,通過多層次的改革和建設,掃除商業銀行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使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成為銀行各部門人員的共識。
參考文獻:
[1]高敏.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2]羅蕾.上市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D].湘潭大學,2017.
[3]劉千溶.利益相關者視角下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4]武雪.中國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對其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7.
[5]朱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企業聲譽與財務績效[J].金融與經濟,2015(04):58-62.
基金項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9年促進高校內涵發展—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項目名稱: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履行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5101923500)。
孫靜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副教授,博士;高歡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李靜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