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返回器攜帶珍貴的月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做了35項故障預案,最后一項都沒有用到,而此次任務也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五個“首次”。
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封裝階段,嫦娥五號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并使出渾身解數采集月壤,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自動采樣。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設計師們采用表鉆結合,多點采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鉆取和表取。
當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順利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后,“嫦娥”為期2天的月面工作就開始了,她采取深鉆、淺鉆、“鏟土”、“挖土”、“夾土”等各種方式,采集約2千克月壤并進行密封封裝。
嫦娥五號完成月面工作后,踏上“回娘家”的旅程。這就涉及到突破我國航天史上另一個首次,也是一個高難度科目——月面起飛上升。
月面起飛,與運載火箭在地球起飛經過人工精確測算不同,它沒有一馬平川的起飛地,更沒有成熟完備的發射塔架,著陸器就相當于上升器的發射塔架,托舉著“五姑娘”回家。而月球表面環境復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的地形上,這就給起飛增加了難度。
因此,月面起飛時,必須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實現起飛時自主定位、定姿。為了確保上升器能夠順利起飛上升,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研制團隊進行了大量試驗驗證,并建立了一整套環環相扣的系統保證任務。
當著陸器托舉上升器實現月面起飛上升后,嫦娥五號一路飛奔而去。但僅僅依靠上升器是不可能實現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飛到月球軌道上,在這里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轉移到返回器。
但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在我國尚屬首次,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首次。人類此前三次無人月球采樣任務,采用的都是月面起飛直接返回地球的方案。
嫦娥五號則實現突破,從上升器進入環月飛行軌道開始,一直到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完成對接與樣品轉移為止,設計師們為嫦娥五姑娘精心設計了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軌返組合體與對接艙分離等一系列關鍵動作。
此次嫦娥五號任務計劃開展月球樣品的分析與研究,對月球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極具科學意義。
當返回器帶著月壤,從38萬公里遠的月球風馳電掣般向地球飛來,這時它的飛行速度接近11公里/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航天器速度大多為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別小看了這每秒3公里的差距,它就好像扔石頭,同樣一塊石頭,從一層扔下來和從十幾層樓扔下來的速度肯定不一樣。
同理,航天器從數百公里高的近地軌道返回和從38萬公里遠的月球返回必然不同,且差距巨大。一旦速度過猛,返回器一頭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設想,必須讓返回器減速飛行。
為此,科研人員創新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樣,整個再入返回過程就是讓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借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