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走進橘園,會看到很多廢棄農藥瓶袋、包裝袋。自從村里試運行鄉風文明‘道德超市’,村民們積極參與有害垃圾回收,有害垃圾全都被撿去換成了積分。”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張場鎮孫大爺說。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為讓鄉風民風、人居環境、文化生活美起來,鄉村有哪些做法呢?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丹棱縣,看看這里的村民是怎么做的。
“這是你80個雞蛋的錢,你收好,下次你家里還有啥需要賣的就給我打電話。”2019年11月25日,天剛亮,“義賣小哥”就來到了團林村2組羅坤英家里收購雞蛋。這一天,他總共幫3戶農戶賣出了400多元的農產品。
這位“義賣小哥”名叫郭乙鴻,是村里的文書。2018年5月,他在村里發起了一項名為“公益代賣”的志愿活動。
“我們村里的貧困戶大都居住在山區,其中又有很多是老年人和殘疾人,每次賣些雞和雞蛋,都要靠搭‘摩的’進城,既不安全,成本還高。于是我就開始了‘公益代賣’,由我來以市場價進行收購,再統一拿到集市去賣。這樣下來,貧困戶再不用愁銷路了,一年還能節約好幾百塊錢。”郭乙鴻說。
最開始,做“公益代賣”的只有郭乙鴻一個人,服務對象也只有貧困戶。隨著“義賣小哥”的名聲越來越大,郭乙鴻卻犯了難:“由于是按市場價收購的,我也不賺錢,所以找我幫忙代賣的人越來越多,我一個人真是忙不過來。”
2018年7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形成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的良好社會風尚,團林村成立了鄉風文明理事會,下設志愿者服務隊。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志愿者服務隊隊員也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壯大到了現在的數百人。一人有事,全村出力,大家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快樂。而“公益代賣”也不再是郭乙鴻一個人的事,服務對象也變成了全村村民,越來越多的青年干部和群眾加入進來,為團林村當地的百姓提供幫助。
“我的腳有殘疾,以前我背著東西出去賣,除去來回路費、飯錢,基本就是白跑。現在有小郭他們來幫我賣東西,讓我足不出戶就能把錢掙了,我打心眼里感謝他們。”團林村3組的宿紹英一家住在山里,通過“公益代賣”,她家賣出雞蛋、土雞、櫻桃等,增收2000多元。

“義賣小哥”到農戶家里收雞蛋
“‘公益代賣’只是我們團林村開展志愿服務中的一個項目,為了更好地涵養鄉風文明,我們還經常組織志愿服務隊走村入戶點對點、面對面宣傳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工作,內容包括調解糾紛矛盾、文明出行、庭院整潔、綠色環保、垃圾分類、個人衛生等,并策劃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娛活動,讓團林村真正實現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團林村第一書記鐘佳迅說。
在張場鎮萬年村村委會辦公樓門前,記者看到了一塊“道德超市”的牌子。
1分換牙膏、2分換毛巾、3分換醫療衛生服務……“這是一家不一樣的‘超市’。它以遵紀守法、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等作為評分標準,村民每季度可憑各自獲得的‘道德積分’來此兌換物品及服務,比如牙膏、毛巾等。”該村第一書記劉強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按照試運行階段的要求,“道德超市”采取“黨員奉獻”和“村民道德”兩種途徑進行積分。積分獲取主要通過村“兩委”評議組對每個家庭在“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家庭整潔、建言獻策、產業興旺、志愿服務”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分,1分等價人民幣2元,通過加分、扣分后,村民可根據所得積分折算所得金額兌換超市內的洗衣粉、洗潔精、牙刷、牙膏等生活日用品,也可以加錢購買價格高于所得積分計算出的金額對應商品。
“積分年度清零,其間由村民自愿兌現。‘道德超市’為每個家庭建立積分臺賬,不僅方便兌換物品,還將在年底根據臺賬評選出年度‘道德之星’。”劉強對記者說。
截至目前,丹棱縣通過志愿者服務、“道德超市”、鄉風文明理事會等方式,建立鄉風文明示范村13個。各鄉風文明理事會組織開展活動300余場,服務群眾20000余人次;全縣注冊志愿者18736人,成立志愿服務隊伍307支;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千余場,參與群眾達10萬人次,提振了群眾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