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霞
(中國農來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2020全球經濟正遭受著嚴重衰退,中國經濟也受到巨大沖擊。但與全球和中國經濟形成鮮明反差的是,2020年以來尤其第二季度中國乳業“好”事連連。
2020年1月以來,加工端乳品企業積極兼并、重組。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牛”)先后收購妙可藍多、荷蘭SieveCorp EuropeB.V.公司;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擬收購夏進乳業母公司寰美乳業;達能集團全資收購邁高乳業(青島)有限公司;新疆西部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擬收購天山廣合牧業股份有限公司。
與此同時,養殖端大企業扎堆投資奶源。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萬頭奶牛養殖示范牧場項目、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伊利”)內丘縣10 萬頭奶牛養殖基地項目、伊利敕勒川30 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范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光明”)寧夏奶產業種養加全產業鏈項目、中墾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定邊6 萬頭奶牛養殖基地、黑龍江瑞弘達牧業有限公司萬頭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項目。
對于不走尋常路的中國乳業,一些行業外的人士表示羨慕,但行業內的人則更多地表示看不懂:為何在疫情影響銷售業績,各大企業一季度銷售額和利潤大幅下降,二季度銷售額和利潤均不理想的情況下,乳品企業反其道而行,一邊在加工端積極兼并重組,增強生鮮乳加工能力和多元化水平;一邊在養殖端大力投資奶源,增強生鮮乳自給能力和一體化水平?
追本溯源,“以乳品企業為核心的縱向一體化”模式發展是必然規律。與傳統的奶業發達國家普遍推行“以奶農為核心的縱向一體化”,即以專業化的奶農為基礎建立合作社,合作社開辦或控股乳品企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中國乳業的產業化過程是先有加工企業,然后在加工企業的“帶動”下發展奶牛養殖業。尤其是2008年“三聚氰胺問題奶粉事件”以來,為了從根本上改善國內生鮮乳品質,加強對牛奶質量的全程監管,在乳品企業優勢地位無可撼動、沒有奶業合作社幫助奶農實現組織化的背景下,中國奶業選擇了“以乳品企業為核心的縱向一體化”發展模式。
此模式的發展歷程基本表現為3 個步驟:一是乳品企業積極推進規模化牧場建設,實現生鮮乳收購內部化;二是乳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其他乳品企業,實現乳制品加工的高度集中化;三是乳品企業向上游養殖端延伸,實現生產加工的一體化。在行業發展的不同時期,3個步驟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呈現出不同的優先發展特征。
過去的10 余年,中國乳業“以乳品企業為核心的縱向一體化”發展模式最先表現出來的是養殖端的規模化。2019年,100 頭以上的牧場存欄占全部存欄量的比重達到64%,比2008年提高了近45 個百分點,其中存欄1 000 頭以上的規模牧場的存欄比重超過了40%,比2008年提高了35 個百分點。超大規模牧場不斷涌現,2019年萬頭牧場超過80 家。
乳制品加工端的集中化趨勢也越發明顯。2019年,中國乳制品加工業完成銷售額3 947.0 億元,其中乳業前三強——伊利、蒙牛、光明的銷售額1 916.83億元,占比48.6%,與2008年相比,提升了11.7 個百分點,其中從2008到2014年僅提升了不足2 個百分點,而從2015到2019年提升了近10 個百分點。而且從2008年到2019年,規模以上乳品企業數量不斷減少,由2008年的815 家減少至2019年的565 家,2019年D20企業的市場份額高達70%,乳制品加工端的集中度越來越高。
乳品企業向奶牛養殖端縱向延伸成為必然趨勢。原因有三:一是乳品企業進入奶牛養殖端可以獲得地方政府關于土地、金融等優惠政策的傾斜;二是乳品企業有建立自有奶源基地的外在動力,有助于樹立企業高質量乳制品的形象;三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逆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劇,乳品企業有建立自有奶源降低貿易波動風險的需求。
可以預期,2020年乳品企業集中投資奶源基地僅僅是個開始,未來這將是“以乳品企業為核心的縱向一體化”模式的發展方向。
除此之外,在經濟形勢下行的大背景下,兩大“外生”驅動力更是推動了此輪乳品企業“爆發式”投資奶源基地建設。一是各級政府需要項目刺激,提振地方經濟,帶動當地就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提供了非常誘人的招商引資條件;二是金融機構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積極做好特殊時期金融服務,更加看重實體經濟的投資,即當前企業投資奶源基地可以獲得更多優惠的金融服務,這也意味著當前的經濟環境更有利于乳品企業加大奶源基地建設。
中國乳業“以乳品企業為核心的縱向一體化”發展模式一直在爭議中前行,過去10 余年的發展經驗證明,這一模式明顯強化了乳品企業的市場力量,是近年來中國奶牛養殖業發展失速、養殖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新一輪乳品企業向奶牛養殖端縱向延伸將進一步強化乳品企業在奶業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更容易在局部空間形成寡頭壟斷勢力。傳統價值鏈和利益聯結機制將越來越脆弱,兼顧非自有奶源養殖者的利益更多的是一種“畫餅充饑”。
存在即為合理,即使不一定符合資源配置的最高效率。因為不管何種發展模式都是在不同市場條件下的誘致性變遷,屬于特定時期市場自發的最優選擇。未來,中國乳業“以乳品企業為核心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仍將在爭議中推進,養殖端的規模化、加工端的集中化、乳品企業的縱向一體化趨勢仍將繼續,乳品企業間的兼并重組、投資奶源基地建設的故事仍將會不斷被人講述。不管愿不愿意,看不看好,“狼”都來了,且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對于大多數的奶牛養殖場(戶)而言,學會與狼共舞,夾縫中求生存才是王道。
養牛不易,不跟風、不盲從,量力而行養好牛更不易!最后用行業前輩2020年6月26日在“乳業資訊網”頭條的寄語作為結語:“養牛就是一種簡單的商業行為,面對政府補貼不貪戀,面對市場行情不沖動,面對銀行貸款不束縛,只要你是自己的地,自己的牛,自己的家底兒,管他叢林法則風吹雨打,你都是那顆最茁壯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