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鋒
2020年新年伊始,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莫斯科,與普京總統舉行了近四個小時的會談。從德俄官方透露出的信息看,一反過去五年來德俄領導人相見時態度冷淡的景象,這次會談氣氛親切友好,兩國領導人強調共同立場,成果很豐富。歐洲媒體認為,莫斯科支持德國出面舉辦關于利比亞問題的國際會議,是一個重要標志。而對于近期歐洲內部熱議的“美國與俄羅斯,誰才是歐洲最大麻煩”的問題,默克爾也用外交手腕給出了答案。
這次德俄首腦會晤談的都是很緊迫的議題,事關利比亞危機、美伊沖突、敘利亞問題、烏克蘭東部局勢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等。默克爾此次訪問莫斯科可以被看作是德俄、歐俄關系自2014年進入寒冬以來加速轉暖之旅,這有其外交和內政多方面的背景。
其一,美國已經是歐盟的“最大麻煩”,歐盟一再被霸凌和漠視,只好向俄羅斯靠攏。
從經濟上看,歐盟自2014年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起,也給自己造成了巨大損失。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統計,制裁使俄羅斯每月損失34億美元的外貿額,德國則每月損失7.7億美元。德國在所有歐盟國家中受損最大,而美國僅僅每月損失7000萬美元。與此同時,歐洲人還越來越擔心,俄羅斯對外經濟合作由此而轉向中國,歐洲失去的市場再難復得。為一己之私,美國全然不顧盟友之誼對“北溪-2”施加制裁,這令德國更加憤怒。
在外交和安全方面,美國一意孤行,把中東地區推向大規模戰爭的邊緣,更像是在歐洲頭頂上懸掛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嚴重威脅著歐洲的地緣安全。與頻頻在中東出招相反,美國對全面內戰一觸即發的利比亞局勢卻袖手旁觀,任憑險惡的局勢發展。利比亞是歐洲難民的主要來源地之一,一旦大規模戰爭爆發,大批難民勢必涌向歐洲。
歐洲過去兩年來苦苦期盼美國回心轉意,重歸往昔大西洋價值觀聯盟關系,顧及歐洲盟友們的利益訴求。不少人至今還在期盼中,甚至固執地聲稱,在“中美俄大三角”關系中,歐洲應堅持站在美國一邊。默克爾作為一名有清醒政治頭腦的歐洲大國領導人,意識到歐洲人依賴他人的時日不能再繼續,必須依靠自己。而且,歐洲必須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選擇,不能再一廂情愿地固守價值觀的執著。此次,她在西亞北非危局日益加深之際赴莫斯科磋商,而不是像往常那樣前往華盛頓,這本身就是外交策略的選擇,這對美國而言應該不是心理上樂意看到的。
其二,外交牌遠比內政牌順手,默克爾可以有所作為,發揮德國影響,從而減緩內政壓力。
應該說,默克爾此行令德國和俄羅斯雙方的收獲都不小。一方面,俄羅斯在西方重重制裁下迎來了歐洲大國領導人的到訪,另一方面俄羅斯支持柏林以聯合國之名舉辦利比亞問題國際會議,這有利于默克爾鞏固其在歐洲和國內的影響力。
從更深層次看,能夠舉辦利比亞問題國際會議彰顯出德國以行動“承擔全球責任”的能力和影響。而俄羅斯支持的利比亞軍事力量將成為解決問題的參與方,這意味著俄羅斯借助德國的外交努力使自己在利比亞的軍事存在,作為政治進程的一部分固化下來,符合俄羅斯的利益。
與國內各政治力量紛爭分化不斷、執政地位遭受不斷挑戰相反,默克爾作為歐盟各國中執政經驗最豐富、最能代表歐盟形象的國家領導人,在近一段時期的國際事務中更能體現出老練的運籌和斡旋能力。人們注意到,上周末歐盟成員國外長就利比亞、中東局勢緊急磋商,推舉德國整體代表歐盟開展外交斡旋,此舉開歐盟歷史上由一國代表歐盟整體開展外交活動之先河,也顯示出德國在歐盟的號召力。
近期,在德國國內,質疑和反對對俄制裁的聲音不斷高漲,甚至聯邦議會不同黨派之間已形成共識:五年制裁俄羅斯,并沒有改變俄羅斯的行為,柏林和布魯塞爾必須重新評估對俄政策。德國俄羅斯商會則要求,不能再跟隨和屈從美國的制裁,歐盟“必須采取明確的政治立場”。可以看到,默克爾此次主動造訪莫斯科,也是對國內壓力的回應。
綜合來看,內政外交因素促使歐盟改變其對俄政策。歐盟多數成員國經過這兩年的感受不得不認識到,美國已成為歐盟最難應對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布魯塞爾一位智庫專家就對筆者表示,特朗普新近要求北約南擴中東,意在制衡俄歐,以安全綁架和分化歐盟,使北約進一步成為美國在歐洲和中東戰略的工具,歐盟須保持高度警惕。
可以預見的是,德俄領導人此次莫斯科峰會或許意味著歐盟的對俄政策發生了明顯轉變,歐盟可能放松對俄制裁,為俄歐“重歸于好”做鋪墊。在美國高壓之下,德國和歐盟靠近俄羅斯,可以提升自己與美國周旋的砝碼。當然,這也是華盛頓極其不愿看到的。▲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