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推進早期煤炭文學作品的研究與利用,借鑒前人的文學智慧與創作經驗,促進煤炭文化事業的新繁榮,本刊自2020年第1期起開辟“中國早期煤炭文學作品札記”專欄,邀請《中國煤炭工業志》總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吳曉煜同志撰寫。歡迎讀者對所刊稿件批評指正,并對本欄目的改進提出意見與建議。
中國何時出現煤礦小說,換言之,中國最早的煤礦小說是哪一篇呢?有人講是作家龔冰廬寫于1928年(實為1927年)的《血笑》。據我了解,清初文學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龍飛相公》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早的煤礦短篇小說。
蒲松齡(1640 —1715)是我國清代早期杰出文學家,他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中國文學史上閃光的杰作。其刺貪刺虐、寫鬼寫狐的潑辣風格,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齡的家鄉就在我國著名的煤城——山東淄博市的蒲家莊。當地煤炭資源豐富,自明清以來采煤業十分活躍,蒲家莊的居民多以挖煤為業,蒲氏亦有挖煤世家。在煤鄉長大的蒲松齡自幼接觸煤礦和礦工,對采煤業是熟悉的。因而在《聊齋志異》中對煤井及礦工有所反映。該書卷10《龍飛相公》就是一篇以古煤井為題材的小說。
蒲松齡是這樣寫的:
“戴生”“一日(與鄰人)遇于田間。(鄰人)陽與語,紿窺眢井,因而墮之。井深數丈,計必死。而戴中夜蘇,坐井中大號殊無知者。鄰人恐其復生,過宿往聽之;聞其聲,急投石。戴移避洞中,不敢復作聲。鄰人知其不死,廁土填井,幾滿之。(戴)蒲伏(匍匐)漸入,則三步外皆水,無所復之,還坐故處。初覺腹餒,久竟忘之”。“但見諸磷漸浮水來,磷中皆有一人,高約人身之半。詰所自來。答云:“此古煤井。主人攻煤,震動古墓,被龍飛相公決地海之水,溺死四十三人。我等皆其鬼也。”“積三四年……會里中人復治舊井,入洞見戴,撫之未死。大駭,報諸其家。舁歸經日,始能言其底里。”“鄰人聞戴復生,大懼,亡去。”
還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初,邑中大姓賂堂,攻煤于其祖塋之側……無何,地水暴至,采煤人盡死井中。諸死者家,群興大訟,堂及大姓皆以此貧;堂子孫至無立錐。”
前面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有個姓戴的青年與鄰人在路上相遇。鄰人因與戴有仇,在假裝看一個舊井時,將戴推入井中。鄰人怕戴不死,就往井內扔石頭,用土把井填滿。因戴躲在井壁洞中并沒有死。戴見洞內三步外都是水,水中磷火很多。磷火中有一人告訴戴,這個井是古時一個煤井,由于采煤驚動了古墓,龍飛相公因而放水,淹死采煤工人43人,而戴所見正是死者之鬼。過了三四年,鄉里人重修煤井,把戴挖出。戴竟然沒有死,復蘇后竟能說出在煤井里的遭遇,這不僅使鄉人驚異,那個謀害他的鄰人也被嚇得逃掉。
當然,這個故事不無荒誕之處,但任何小說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聊齋志異》也不例外。作者筆下的井下之鬼實際上是遇難煤礦工人的投影,幽冥世界正是人間社會情況的某種寫照。事實上也是這樣的,我們透過小說家言可了解到幾百年前古煤井的一些情況:
一是這座古煤井的具體情形。坐落于龍飛相公的墳墓之側。井深數丈(當在十幾米至二十幾米之間),從井底向外延伸成煤洞,洞內滿是積水。煤井主人是鄉里的大姓。而井下直接采煤的工人就有四五十人以上(淹死煤工43人),可見是一座規模不小的煤窯。
二是安全狀態十分惡劣。一次地下水涌出淹井事故,43名采煤工人全被淹死,可見礦工的生命安全毫無保障。書中所記的煤鬼之言正是采煤工人的哀怨控訴,也寄托了作者的孤憤感物之情。
三是落入煤井的戴生,三四年后被挖出,竟然還活著。這種離奇的事情,在我國古代神話及現代科幻小說中也可以找到類似事例。這又如何解釋?
蒲松齡在本篇結尾借“異史氏”之口,做出了解答:“余鄉有攻煤者,洞沒于水,十余人沉溺其中。竭水求尸,兩月始涸,而十余人并無死者。蓋大水至時,共泅高處,得不溺。縋而上之,見風始絕,一晝夜乃漸蘇。始知人在地下,如蛇鳥之蟄,急切未能死也。”無獨有偶,這種井下水災遇險較長時間后復活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如民國《同官縣志》上講:在陜西銅川陳爐鎮一煤井,發生淹井事故,有30人被淹于井下。但過了一年后,人們修復煤井。把被淹的工人運到井上,竟然都逐漸復蘇過來。該《志》對此事的解釋也同蒲松齡一樣:“人……生理上本有假死,如蟲蛇之蟄,一冬不食,及春蠢動。”此書作者一再申明“此事真實,非傳偽”。當然,這種用“冬眠”來解釋是否有據,可留待科學工作者們去探討。
值得指出的是,蒲松齡是一個創作態度極為嚴謹的文學大師。他字留仙,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人。少讀詩書,從小有些名氣,但屢試不第,71歲始成貢生,窮愁潦倒,長期以教塾為生。小說《聊齋志異》歷經20年寒暑而成書。此外,他還著有《農桑經》《日用俗字》《婚嫁全書》等通俗讀物。《淄川縣志》說他“文章風節著一時……非尋常流輩所及也。”《讀聊齋雜說》也講:“此書多敘山左右及淄川縣事,記見聞也,時亦及于他省,時代則詳近世,略及明代。……時代人物,不盡鑿空。”加上蒲氏本人對煤窯的熟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龍飛相公》關于古煤井的記述是源于生活的,是以自己接觸的事實為根據的,不僅是研究我國明清時期煤炭開發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國煤礦小說中開先河的力作。
(2019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