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章對“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作出部署,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構建新時代四川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創新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建設。本刊記者就相關工作專訪了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副書記楊勇。
順應大勢,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
記者:深化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是政法工作邁向現代化的鮮明標志。如何充分認識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楊勇:當今世界,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人類社會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躍升。科技進步帶來了生活的便利,也深刻改變了社會的運行方式,社會治理的復雜程度前所未有。這是一種新的挑戰,也是一次重大的機遇,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加快轉變社會治理理念,利用智能化助推社會治理方式轉變,推動社會治理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和工作流程的創新。
同時,科技的進步,打破了原有的社會運行體系,用傳統的手段解決社會治理新問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解決新問題新難點,根本出路是創新社會治理手段,推進智能應用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以智能化手段作為破解治理難點的突破口,打造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提質增效,強化社會治理科技支撐
記者:近年來,全省在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推進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和短板?
楊勇: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開展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注重頂層設計,實現了全省“一張網”。全省各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因地制宜開展智慧小區建設,運用綜治視聯網進行指揮調度,開發微信公眾號、平安APP參與社會治理。2016年啟動“雪亮工程”建設后,目前全省已累計完成33205個村(社區)的建設,建成監控點位16萬余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分散布點到聯網共享的飛躍,“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總目標正逐步實現。近年來,全省加強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以綜治中心為平臺,整合相關部門基礎信息數據、公共安全視頻,基本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平臺互聯互通。當然,我們也感到智能化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比如數據資源融合難,“數據孤島”“信息壁壘”等問題仍然存在;數據預測預警預防作用發揮不夠;運用大數據分析研判、輔助決策不夠;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生態保護、便民服務等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水平有待提升。
立足應用,破解智能化建設難題
記者:要大力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該如何立足應用,破解這些難題?
楊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結合,以基礎建設為抓手,信息安全為底線,破解聯網共享難題,立足實戰提升智能化水平。
一是抓基層基礎建設,夯實社會治理智能化應用根基。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牢牢把握實戰化實體化要求,全面完成市、縣兩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任務,加強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建設。加快“雪亮工程”建設,在2020年實現全省80%的地區全覆蓋。加快重點區域、單位、場所智能終端設備建設,特別是人臉、車牌識別和熱力感應、自動報警等智能終端建設;加快智慧平安小區建設,提升小區治理水平。
二是抓聯網共享,破解社會治理智能化應用難題。智能化是靠數據和技術雙輪驅動的,數據越多才能越智能。統一技術規范標準、基礎數據標準、數據開放標準,推動信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開放兼容,構建跨地區、跨地域、跨系統、跨行業的合作共享模式。打造社會治理信息系統平臺,整合“雪亮工程”、維穩、網格化服務管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涉案財務和政法部門業務系統,實現分級應用,全網共享。強化數據資源整合。要大力推動政法系統與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數據資源大整合,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手段,挖掘數據資源的潛藏價值,力爭將綜治中心打造為社會治理的“數據中心”“決策中心”“指揮中心”。強化視頻資源共享。深入推進“雪亮工程”建設,結合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加大交換共享平臺的建設力度,實現各級綜治中心、公安機關聯通共享,實現省、市、縣共享平臺互聯互通。大力推進“雪亮工程”與社會視頻監控資源的聯網應用,積極整合旅游、安監、海事、醫院、學校等部門視頻資源,實現視頻資源大匯聚。按照統籌需求、分級管理原則,建立健全跨地區、跨部門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共享應用機制,做到主責機關及共享利用單位的權限分級管理、公共安全與專屬資源的區別對待。
三是抓實戰應用,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應用水平。要樹立實戰實用的鮮明導向,圍繞應用抓建設,深化應用促創新,真正把智能化成果轉化為推進社會治理工作機制創新、模式創新、手段創新的強大引擎,轉化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加速器”。不斷拓展智能應用場景,將應用的觸角延伸到方方面面。要應用于風險防控。針對公共風險,建立全時刻、全流程、全環節、全要素的智能化監管體系,將高危高風險企業生產活動、各類安全要素全部納入大數據平臺,確保實時監測、科學預警、及時處置。要應用于科學決策。充分發揮大數據的“顯微鏡”“透視鏡”“望遠鏡”作用,從數據中捕捉現在、預測未來,推動從依靠直覺與經驗決策,向依靠大數據決策轉變,實現由經驗思維向數據思維、物理空間向數據空間的轉變,推動工作從事后處置向主動預防轉變,由“滅火”轉變為“防火”。要應用于民生服務。推動“互聯網+政法服務”“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把窗口服務盡可能地移到網上、連到掌心,用“小程序”“小服務”解決“大事情”,推動“馬上辦”“一次辦”“網上辦”“刷臉辦”,最大限度提升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滿意度,調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創造性。
這些年,我省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的根本保證在于堅持黨政主導,要進一步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為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供強大動能。(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