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成都成華區青龍街道致強社區居民羅秀花自2009年搬進電梯房后,鄰里之間走動少了,她十分想念以前住大院時大家相互串門的日子。
楊劍鴻2012年初離開部隊自主擇業定居成華區,對成都不熟悉,也沒有歸屬感,“經常感覺我是個過客,車從這個城市過,人從別人的窗外過”。
退休后的朱新蓉2012年年底搬入成華區保和街道首創小區,那時候治安條件很差,“女兒都勸我趕緊把房子賣了,搬回市中心住”。
近年來,入住高樓大廈帶來物質生活條件升級,但傳統意義上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卻隨之消失殆盡。面對新時代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的深刻轉型,社區該如何回應居民的現實需求?
? 黨建引領 構建新時代治理體系
“作為物業方,因為你們采取的是包干制形式約定物業服務費用,所以公共能源費應該由你們先行墊付……”2019年12月19日,“馬克公館業主與物業糾紛專題研判會”在成華區青龍街道致強社區舉行,在座的除了馬克公館的開發商、物業、業主代表,還有社區黨委專門請來的全國有名的物業專家。“在這起糾紛中,開發商、物業、業主的矛盾錯雜,我們黨組織作為黨建引領者,就是為大家搭建平臺,通過聯結、整合讓專業角色進入來解決問題,引導群眾自治。”致強社區黨委書記劉平說。
劉平的底氣在于2017年成都市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成都市委統籌之前分散在20多個部門的“社區發展治理、治安綜合治理、矛盾糾紛化解、市民服務供給、共建共治共享”職責,實現對基層治理體制的“適應性重構”,建立起以黨建為引領、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城市工作領導體系和適應新發展階段需要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體系。
新的治理體系理順后隨即授權,將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區有了更強的治理權力和治理職責,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
前不久,羅秀花被評為“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原來,在2016年12月致強社區組建成立后,熱心腸的她積極響應社區“兩委”班子號召,自愿組織社區居民成立了“豫府自治志愿隊”,帶頭上街去撿垃圾、規范共享單車停放、進行文明勸導等,把志愿隊發展為促進社區與居民之間聯系的“紐帶”。如今,這支隊伍已有180余名隊員。
? 主體多元 強化社區治理能力
在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因為不少植物的盆破裂了。“你們志愿者養護的花長得太好了,根都把盆給撐破了。”
“這名志愿者涂某以前可是我們社區的‘老大難。他從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辭職后到處碰壁,身體又有殘疾,生活困難,天天就到醫院、社區鬧。”已經從“路人”逐漸成長為培華路社區黨委書記的楊劍鴻笑著說,“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培華路社區黨委‘兼職委員鄭光全找到我們大吐苦水,我們就一起商量為他解決難題”。
現在,每天街面巡邏、整理共享單車、為植物澆水等雜事涂某一并承擔,他逐漸有了存在感,干勁十足。
“以前見到涂某我們都要躲著走,害怕他胡攪蠻纏。現在好了,涂某見著我們就很熱情地打招呼。”鄭光全很感激區域化大黨建組織體系起到的作用。原來,成華區“打破壁壘、建強堡壘”,在全區14個街道和113個社區成立了區域黨工委,吸納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非公企業出資人等作為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轄區單位黨組織”區域化大黨建組織體系。
從2013年進入社區上班至今,一心想為民服務的楊劍鴻早已成為培華路社區名副其實的主人翁。他始終堅持抓黨建、抓班子隊伍建設,不僅將后進社區變為先進社區,如今更是將社區范圍內的各類黨組織牢牢團聚在社區黨委周圍,從而共同為社區居民打造一個溫暖的家。
? 黨建帶社建 溫暖聚人心
前不久,一個滿身臭味的流浪漢來到和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坐在沙發上發呆。見此情景,幾位居民自發回家帶來一件件衣服,社區工作人員又耐心勸導并帶他去社區洗了澡。“我們就只做過這一件事,沒想到后來他來中心均衣著整潔,而且還經常主動幫中心整理物品。”社區工作人員孫玲感嘆道。
對此,朱新蓉卻認為很正常,“社區越來越溫暖,每個人都會受感染的”。現在的朱新蓉整天面帶笑容,她以生活在和美社區為榮,并擔任了和美社區首創居民小組組長。
成華區堅持黨建帶社建,積極用區域化黨組織體系整合各類資源,所有街道和社區全面開放活動陣地,300余家單位無償將自身黨建場地向社區和群眾開放。
朱新蓉最近剛和團隊在和美社區黨委指導下,將位于首創小區內開發商移交的船體建筑打造完畢,又風風火火地投入小區活動中——在“船上”,請專業人士講解緊急救護知識,開展相親活動讓三對年輕人牽手成功……朱新蓉很有成就感。(責編/陳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