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鑫宇

“雪水變暖成溫江,萬木回春百花香;親情友情好鄰里,家園新舊皆故鄉。”2019年11月23日,一場以“健康鄰里共建共享”為主題的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論壇在成都市溫江區舉行,知名巴蜀文化大家譚繼和、祁和暉夫婦現場賦詩點贊溫江。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市民的價值觀念更加多元、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熟人社會的鄰里關系逐漸被打破,鄰里之間相見不相識的現象日益凸顯。為此,溫江區堅持以“鄰里”為基本單元,建設“家庭與家庭之間、樓棟與樓棟之間、小區與小區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市民與城市之間”的大鄰里美好生活共同體。
? 推行“社八件”規范治理
“古老富饒魚鳧地,美麗家園恒大城,黨的政策暖人心,精神文明共演繹……”走進溫江區柳城街道恒大城社區,一面宣傳墻上醒目地張貼著社區之歌。“蓉城驛站”內老人們正休憩閑聊,社區綠道間鄰里結伴而行,活動中心里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這要是在過去,簡直不敢想。”在這里居住7年的李向秀見證了恒大城的變化。作為典型萬人商住生活型社區,恒大城80%的業主來自外地,過去鄰里斗嘴事件時常發生、雞毛蒜皮小事投訴不斷,人口數量龐大、利益主體多元等問題交織。
問題的破解還得從2018年說起。2018年10月,恒大城由原來所屬的紅光社區剝離出來,單獨建制成立恒大城社區。“新”社區,“新”居民,如何讓大家更好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社八件”的推行是一個有力的抓手,即通過“組織提領口、居民大動員”的方式,實現每個村(社區)都擁有一套發展治理思路,創作一枚LOGO標識,傳唱一首社區之歌,決議一部《社區居民公約》,新推一批社賢人物,孵化一個功能型社會組織,建成一個樓居院示范點位,塑造一處特色市民中心。
“要讓每一個社區居民充分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恒大城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宇介紹,“以社區LOGO為例,我們通過黨員骨干、社區商家、社區居民等主動參與,廣泛采取群眾意見建議,最終一枚代表社區和諧、溫暖、進取的‘柳小恒誕生了” 。
目前,溫江區“社八件”實現了城鄉社區全覆蓋,100余個居民小區也擁有“社八件”的一件或若干件。“居民們在參與‘社八件的創作、推廣、組織過程中促進了交往,貢獻了情懷和智慧,從而增進了居民聯系和鄰里關系。” 溫江區委社治委常務副主任郝高峰介紹,“社八件”將標準化理念全面融入社區文化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等領域,以標準化提升社區治理法制化、科學化、精細化和組織化水平。
? 黨員服務從“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
“加入業委會后,我從未有過這種主人翁一樣的感覺,我做的一切都很有意義。”柳城街道光華社區珠江國際花園小區業主吳英戈在業委會上的發言讓大家心里暖暖的。
為了讓社區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特別是讓組織關系在機關單位的黨員在8小時以外的“生活圈”積極參與到小區治理中,光華社區黨委書記周亞麗在各個小區開展“三找”行動,吳英戈登記成為小區內的“雙圈雙創”黨員,他的創先爭優空間也從“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
2018年下半年,珠江國際花園小區高層住戶反映水壓不足、無法正常使用熱水器問題。收到業主反映后,作為小區業委會委員的吳英戈同業委會其他委員一起組織物業公司召開會議、查明原因,最終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小區就是我們共同的家,當初加入業委會主要是考慮到我本人是黨員,應該為小區獻一份力,在 ‘生活圈也能夠力所能及地為大家服務。”吳英戈高興地說。
問題解決的背后正是溫江對社區治理中該如何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截至目前,溫江區共有17461名黨員登記成為“雙圈雙創”黨員,認領崗位2430個,服務居民2.6萬余次,化解矛盾糾紛7738起。
? 鄰里和諧新表達
12月20日,在溫江區壽安鎮社區開展的“鄰里節”活動中,一場場居民自創的節目正在上演。這些節目以發生在鄰里間的真實故事為腳本,用幽默的語言傳遞“以鄰為善”的主題,引發大家一致好評。
在溫江,“鄰里節”活動多彩紛呈。天府街道“海科鄰里節”、萬春鎮和林村“開秧門節”等特色主題活動每年定期開展。“‘鄰里節活動不僅是為了娛樂,也是為了交流感情、傳遞文化。”對于“鄰里節”的作用,壽安鎮岷江村村委會委員趙磊這樣說道。近年來,溫江區引導鎮(街道)和村(社區)根據地域特點和區域稟賦開展特色“鄰里節”,營造了濃厚的鄰里和諧氛圍。
2019 年2月,依托微公益創投項目,恒大城社區與周邊商家企業開展項目結對,籌資3.2萬元建立了社區編輯部,一份記錄社區溫馨的報紙就此“創刊”。
社區要辦報紙的消息一傳開,已經退休的吳應銅坐不住了。“《社區報》幫我實現了夢想。”一直以來,吳應銅對文學和攝影頗感興趣,如今都派上了用場,“辦報之后,我整個人也越來越有活力了,還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社區‘戰友”。
用三五段文字,分享平凡生活的點滴歡喜;用油墨芬芳,記錄社區內外的溫馨時刻。翻開新一期的報紙,“社區動態”“文學天地”“活動資訊”“社區好鄰”四個版面內容詳實,且稿件來源于社區居民。在社區小小一方天地中,一份報紙就這樣搭建了居民溝通交流的新平臺。
“報紙聚焦社區內舉行的重大活動、社區正能量人物故事等內容,目前居民投稿踴躍,反響良好。”如今,吳應銅已成為《社區報》的責任編輯。他表示,《社區報》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社區文化,鄰里之間的感情也逐漸升溫。“今后我們還要把報紙辦得更好!”
溫江區重塑鄰里關系探索基層治理的實踐獲得全國“2019年民生示范工程”。(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