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瓊 鐘定萍 連爽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逐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從一誕生就天然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做黨建理論的研究和學習,一定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忠誠與黨的政治建設
忠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中國古代傳統社會,“忠、孝、誠、信、禮、義、廉、恥”被稱為“八德”,而“忠”是其中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忠誠是中國人做人的基本準則,“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并許以丞相之職,他依然毫不動搖,就義之前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論語·里仁篇》中也闡釋了何謂“忠”,盡己之謂忠,也闡釋了何謂“恕”,推己之謂恕。“忠”是對于自己之要求,而“恕”則是用自己之心去體會他人之心。二字構成人內心情感和以什么態度、情感去對待他人的準則,可以“一以貫之”。
黨的政治建設是統領、是核心。這既是政黨的內在本質屬性要求,也是確保政黨政治良序發展的根本保障。要把黨的政治建設落到實處,忠誠是第一位。黨內所有的政治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對黨是否忠誠。因此,我們要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夯實政治根基,涵養政治生態,防范政治風險,永葆政治本色,不斷提高政治能力。
實事求是與黨的思想建設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后來,唐朝大學者顏師古把這句話注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意思是研究學問一定要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然后再從事實中找出真實的結論。
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對“實事求是”作出了新的闡釋。他指出,“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一闡釋,給古老的實事求是賦予了新的內涵,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反復證明,只有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實際的工作方法,黨和人民事業才能走上正確軌道,才能取得人民滿意的成效。
正是由于我們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基本要求,才能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思想
與黨的組織建設
我國傳統文化推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思想。在《論語·為政篇》中,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是推舉正直的人,放棄不正直的人,那么老百姓就服你;相反就容易寒了老百姓的心。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總結漢朝發展的歷史經驗時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晏子春秋》則把對人才“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視為國家的“三不祥”,其害無窮。
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的思想傳承至今,影響深遠。比如表達愛國情懷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表達個人氣節的“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些精神文化鼓舞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形勢下“好干部”的五條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每一條都體現了傳統為官思想的影子,是對傳統官德思想的繼承和創新。
嚴以修身與黨的作風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看重修身,將“修身”列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修身在于內心自覺,注重“自省”。《論語·學而篇》記載:“吾日三省吾身。”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幾個人在一起,要選擇他人的長處學習,向賢者看齊,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存在和他一樣的錯誤。《論語·子張篇》記載:“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所犯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天下人都看得見,改正了,人人都心存敬仰。
毛澤東將傳統的修身、納諫等批評文化概括為批評與自我批評。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把黨的工作作風概括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之所以能保持先進性,就是因為有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強大武器。
安貧樂道與反腐敗斗爭
在《論語》中,孔子對安貧樂道有很多論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孔子把道看得高于一切,“朝聞道,夕死可矣”。但孔子也不是不想富裕,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有正確的利義觀,“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在反腐敗斗爭中,重要的環節是教育,要教育黨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真正讓人從內心深處抵制腐敗。
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是自身的事,也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是為了孟子正確地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友也者,友其德也”,交朋友,交的是品德。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要選擇跟有仁德的人一起居住,才是好的。(作者單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