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 ?我省出臺選調生基層鍛煉“六條措施”
2019年,我省選調生隊伍規模首次突破2萬人。我省采取梯次選派、量身定制、雙向互派、專題培訓、專項談話、階段調度等六條具體措施,著力推進選調生派得下、蹲得實、歷練好。
從嚴明確基層鍛煉目標。對新錄用選調生一般安排到縣鄉兩級工作,錄用后適時選派到村任職2年;對安排到省市直機關的選調生,要選派到縣鄉進行基層鍛煉2年,其中到村任職不少于1年;對2018年以后新錄用選調生,原則上在5年內實現基層鍛煉全覆蓋。量身定制基層鍛煉方案。全面開展對在崗選調生基層鍛煉情況的摸底調查,統籌各地實際和選調生專業特點,結合定點扶貧、重點項目等發展需要,量身定制基層鍛煉計劃,確定具體選派時間、鍛煉方向等,并建立工作臺賬。創新實施雙向互派制度。堅持基層蹲苗鍛煉和崗位提升鍛煉“雙軌鍛才”理念,從2020年開始,每年由省、市(州)黨委組織部牽頭,統籌對接省市兩級部門(單位)和基層選調生雙向需求,分兩批擇優選拔政治素質好、作風過硬、實績突出,且已在基層鍛煉2年以上,有扎實基層實踐經歷和相關專業條件的優秀選調生,到省、市(州)直機關和國有企業跟班學習。聚焦基層實踐強化培訓。自上而下健全完善“省級示范培訓、市級初任和任職培訓、縣級集中輪訓”三級培訓制度。開展基層鍛煉專項談話。選調生在基層鍛煉期間,所在單位和基層接收單位主要負責人每年要與選調生開展“一對一”談心談話,市、縣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選調生座談會,及時掌握思想動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針對選調生座談中反映的突出問題,各地結合實際開辟“綠色通道”,幫助解決實際困難1000余件。建立基層鍛煉工作調度機制。2019年我省首次創建“選調生信息管理系統”,設置13個信息采集指標,對選調生基層鍛煉實行信息化、精準化管理。每年初,各地報送本年度基層鍛煉計劃安排,年底時省委組織部對落實情況進行一次調度檢查,將推進情況納入黨建目標考核。(川組宣)
遂寧市
在鄉鎮區劃調整中選優配強班子隊伍
遂寧市認真貫徹全省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總體部署,著眼理順心氣、轉變職能、提升功能,選優配強班子隊伍,助力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圓滿完成。
著眼理順心氣,開展談心談話。采取集中座談和個別座談相結合等方式,做到各縣(區)書記與黨政正職必談、指導組與班子成員必談、鄉鎮黨委領導與機關干部和社區干部必談;認真聽取鄉鎮干部任職交流意愿,科學合理制定干部人事安排方案;制定《干部安置方案》,確保干部隊伍穩定。著眼轉變職能,優化機構設置。綜合考慮鄉鎮工作任務、戶籍人口等,制定《涉及機構編制事項的建議方案》;采取“5+X”模式(“5”即黨建辦、綜合執法辦、財政辦、社會事務和應急管理辦、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辦,“X”即根據鄉鎮實際設置),完善職能配置;根據各鄉鎮發展需要,設置便民服務中心等事業機構。著眼提升功能,精準配備班子。全面梳理近三年來鄉鎮領導干部年度考核等情況,將“六個一線”表現優秀的干部納入干部選配的重要人選;組建75個調研分析研判小組,對涉改鄉鎮班子進行分析研判,為提升班子整體功能提供重要參考;科學統籌調配,選拔政治過硬、能夠駕馭全局、群眾威信高的擔任黨政正職,選配具有基層工作經歷或專業背景的干部擔任副職。(遂寧市委組織部 稅暢)
“ 政德 + 事績 ”把好干部選拔任用關口
近年來,彭州市通過構建“政德+事績”管理的知事識人體系,從嚴從實把好干部選用關口,切實把政治過硬、業績突出、干群認可的優秀干部發現出來、使用起來。
突出首要位置嚴把“政治關”。突出政治標準,在常規民主測評基礎上,創新開展政治素質專項測評,并應用于日常考察、年度考核、專項考察以及干部選用考察等方面,常態化、全方位掌握干部政治忠誠、政治定力、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情況。深入分析研判嚴把“事績關”。深化干部事績管理制度,著力構建以工作實績為導向、以差異化考核為核心、以多元化評價為支撐的考評體系。全覆蓋建立干部個人事績檔案,每季度掌握干部“大事”“要事”“新事”推進情況。經分析研判后認定為實績不佳的,暫緩作為動議人選。著眼常態長效嚴把“評價關”。堅持“近距離”和“經常性”,探索實施“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工作法,結合日常考察和全覆蓋常態化談心談話,重點向“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務的”等人員了解干部政治表現和工作情況,直接掌握“第一手”評價情況。同時,通過查核干部人事檔案和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查閱干部微信微博言論、翻閱黨委(黨組)有關會議記錄等方式,提升干部識別精準度。(彭州市委組織部 王益平)
發揮村史館“三個之家”作用
助力區域發展
萬源市堅持“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創建村史館,發揮其“三個之家”作用,凝聚精神力量,助力區域發展。
發揮“存史之家”作用。著力把村史館建成“以史致遠主陣地”,用實物、拓印、3D圖等方式,再現當年紅軍英勇戰斗場面,豐富“萬源保衛戰”故事。發揮“育人之家”作用。著力把村史館辦成“以史教化活教材”,制作“微電影”“微視頻”集中播放,邀請老紅軍講故事,喚醒群眾記憶、守望鄉愁。注重讓群眾全程參與村史館建設,把紅軍精神轉化為黨員群眾創先爭優的精神力量。發揮“資政之家”作用。“以館促脫貧”,解剖村落變遷背景,羅列“大事記”,匯編“群英榜”,把人文歷史感染力轉化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具體行動;“以館促治理”,健全“一核三治”鄉村治理體系,共塑良好村風民風;“以館促振興”,培育鄉村旅游“亮”點,拓寬村落發展路徑,助力鄉村區域高質量發展。(萬源市委組織部 張從兵)
探索集鎮管理服務的“綿竹模式”
為確保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非政府駐地集鎮繼續保持繁榮發展,綿竹市積極探索推進集鎮管理服務新模式,探索建立集鎮大社區綜合黨委,基本構建起“大黨委、小網格、全覆蓋、優服務”新型基層治理模式。
“三明確”組織聯動,確保大社區組織力度不減。明確職責定位,大社區綜合黨委定位為議事協調機構,在鄉鎮、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明確人員機構,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任大社區綜合黨委書記,選派鄉鎮(街道)機關干部任副書記,建強綜合黨委班子。明確服務范圍,充分發揮綜合黨委的議事協調功能,引導、協調和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集鎮建設和管理。“三提升”便民服務,確保大社區群眾辦事便利。提升便民服務網絡建設,對便民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進行標準化建設,建成便民服務站就近辦理、大社區綜合黨委便民服務中心及時辦理、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綜合辦理的便民服務體系。提升便民服務隊伍建設,各大社區綜合黨委明確便民服務人員,建立健全代辦服務機制,變“干部動嘴、群眾跑腿”為“群眾動嘴、干部跑腿”。提升便民服務志愿者隊伍建設,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形成上下聯動、社會力量參與、群眾支持的基本公共服務新環境。“三到位”強化管理,確保大社區集鎮繁榮穩定。基礎設施建設到位。加快推進集鎮大社區基礎設施補短板和提檔升級項目,提升集鎮大社區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財政資金保障到位。將所轄各集鎮所涉因素分配的資金額度單列計算,并作為重要參考因素納入次年轉移支付分配。對改革后仍需保留的鄉村教育、醫療等機構,繼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所需資金。統籌發展規劃到位。科學制定非政府駐地集鎮發展規劃,合理控制發展規模,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布局,推動集鎮繁榮穩定。(綿竹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