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吳婷婷

遂寧市安居區分水鎮是一個典型的“插花式”貧困地區。走在村舍田埂、居民院壩間,常常會看到一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在為群眾作宣講,胸前鮮紅的黨徽映襯著他的初心,手中厚厚的稿紙踐行著他的使命,他就是80歲高齡的分水鎮退休干部楊秀才。
“不能愧對黨和政府對我30多年的培養。”正是憑著簡單而又純粹的信念,退休后的楊秀才二十余年如一日,致力于鄉土文學創作,大力宣傳黨的政策,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為鄉村振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以贊歌傳頌黨恩? 扶貧先扶志
楊秀才人如其名,從小就勤奮好學,記下了厚厚的讀書筆記,由于鐘情鄉土文化,他多年來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先后創作了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詩歌、快板200余首,堆砌起來的寫作手稿超過一人高,他的作品也在群眾中廣泛傳唱,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鄉土詩人”。
“共產黨,真英明,帶領我們奔前程,立黨為公辦實事,執政一心為人民……”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楊秀才創作了《十九大精神閃金光》,以“三句半”的形式,把“大道理”轉化為“大白話”,及時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到群眾中去。他還編寫了《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閑時雜韻錄》兩本書,自費2萬余元印制,無償贈送給貧困戶、村組干部和學校師生,引導干部群眾銘黨恩、感黨情、跟黨走。
“落后的觀念不改,不良的風氣不變,窮根就拔不掉。”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楊秀才心里十分著急。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楊秀才思潮澎湃、激動萬分,對自己堅守的事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
“隔壁三組有家貧困戶的兒子一直沒談成對象,就是因為姑娘們對嫁給貧困戶有顧慮。貧困并不光榮,勞動致富才光榮。要依靠黨的好政策,自力更生把貧脫,自家娃娃的婚姻大事就不愁了。”楊秀才一席接地氣的大白話,讓貧困群眾感同身受,“楊秀才講的話,聽得懂、有道理,莫為了貪圖扶貧政策的蠅頭小利耽擱了自家娃娃喲”。
以腳步丈量真情? 濟困于急難
“每戶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各有不同,我們要逐一了解,因戶施策,才能真正實現精準幫扶。”楊秀才始終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作為分水鎮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自2016年起,楊秀才帶領支部23名黨員與大碼口村的貧困戶“結對子”,三年來,他堅持走村入戶找貧根、爬坡上坎尋對策,行走一萬余里路,為貧困戶解燃眉之急、克急重之難。
楊秀才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發現,很多鄉親因為小病小痛舍不得去醫院就診,最終病情加重導致家庭貧困。他便將大家的病情詳細了解并記錄下來,一有空就向醫生請教診療方法、學習醫療知識,還經常自掏腰包給貧困戶買藥送藥。日積月累,楊秀才自學掌握了一些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常常向患病群眾普及診療知識,指導他們科學用藥,不讓易治小病發展成貧困群眾的拖累。他還帶領家人和支部黨員為勞動力缺乏的貧困戶助耕助農,為因疫情導致養殖失敗的群眾購買雞苗、鴨苗,在鄉村糾紛調解、環境整治等現場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看見有因貧失學的兒童,楊秀才更暗自發誓“絕不能讓貧困代際傳遞”。他長期為貧困學生送去文具、書本,每年向2名貧困高中生資助2000元生活費,先后幫助11名因貧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以黨性凝聚人心? 幫貧重長效
第一次到大碼口村,楊秀才就發現這里良田撂荒情況突出,這事就像針一樣扎在他的心上。他與村“兩委”商議決定,再難再苦也要讓良田復耕。隨后,楊秀才挨家挨戶走訪做工作,磨破了嘴、跑累了腿,協助村“兩委”破除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全村最終實現復耕撂荒地300余畝,年收稻谷10萬余斤,桃子、核桃2萬余斤,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余元。
“要鞏固脫貧成效,必須要發展產業。”楊秀才多次到成都、重慶、綿陽等地,通過分析家鄉資源優勢、成本優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述家鄉故事,動員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成功引進遂寧“辛農民”糧油有限公司落戶分水鎮,實現了全區油菜籽的本地回收,分水鎮的油菜籽回收價格比市場價每斤高出0.2元,企業和農戶達成雙贏。嘗到“甜頭”的楊秀才更是將產業脫貧、產業興鎮放在了首位,在他的促進下,分水鎮建立了“老干支部+回鄉創業支部脫貧攻堅示范基地”,先后引進四川萊信諾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發展養殖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共28個,回引資金3.6億元,助推全鎮貧困戶戶均年增收600余元。大碼口村也于2017年成功通過了省級脫貧驗收。
楊秀才始終心系家鄉貧困群眾,善舉傳遍分水鎮,但他和老伴卻僅有一間16平方米的小房子。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初心不改、使命不渝的情懷,在決戰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出夕陽紅的美麗詩篇。(作者單位/遂寧市安居區委組織部)(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