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寶
【內容摘要】 作為國際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合作傳播已經成為提升國際傳播力的重要手段。中俄兩國媒體不斷擴大合作范圍、創新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機制,力圖通過提高國際合作傳播水平促進兩國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框架下,中俄媒體合作傳播具有深厚基礎,形成了共建合作媒體、共享新聞內容、共創媒介產品和共推媒體活動等合作形式,在國際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后疫情時代的中俄媒體合作傳播擁有巨大潛力。兩國媒體深化合作,不僅有利于增進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更有利于構建多元發展的國際傳播格局、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 鍵 詞】中俄媒體;合作傳播;國際傳播;新媒體
合作傳播是國際傳播的一種途徑,媒體采用與對象國當地媒體合作的方式開展國際傳播,可以有效促進信息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助力合作國家在傳媒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共同發展。①面向媒體智能化的未來,新興國家的媒體要獲得更強的議題設置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國際合作傳播將是最好的實現方式。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傳媒技術的發展,中俄兩國媒體以合作傳播的方式介入國際關系的程度越來越深,對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又一波“逆全球化”趨勢,美西方國家媒體接連制造出各種泛政治化、意識形態化議題,臉書、推特等美國社交媒體平臺甚至對中俄主流媒體賬號添加“政府賬號”“國家附屬媒體”等標簽以限制內容傳播,嚴重破壞了國際傳播秩序和國際輿論氛圍,這給中俄媒體合作傳播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中俄媒體合作傳播的基礎
近年來,中俄兩國不斷提升和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建立了高水平的政治和戰略互信,兩國關系進入了平等、互信、協作的歷史最好時期,健全了各層級、各部門、各地方的交往和磋商機制,兩國高層互訪頻繁,民間交往絡繹不絕,媒體報道量也隨之增多。中俄媒體合作傳播是兩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的客觀需要。
(一)堅實的戰略協作關系
中俄關系源遠流長,歷久彌堅。自1991年俄羅斯正式繼承蘇聯與中國的外交關系以來,兩國關系從1992年宣布“互相視為友好國家”,到2011年建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到2014年宣布“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入新階段”,再到2019年“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兩國關系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2018年6月,《消息報》報道中引用普京總統的觀點指出,當前俄中兩國關系處于極高水平,兩國之間高水平合作不僅有利于俄中關系發展,對整個世界來說也具有重大意義。①2019年6月4日,習近平主席接受俄羅斯主流媒體采訪時表示,中俄經過70年的發展,政治互信牢固,民意基礎堅實,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推動中俄關系進入更高水平、更大發展的新時代。②
隨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化發展,兩國媒體對彼此的關注逐步升溫,報道不斷增多,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大,尤其是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使其報道的角度、內容、方式均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的內政外交表現受到俄媒好評,同樣,俄羅斯的形象也被中國民眾所接受。③在中俄關系友好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兩國媒體合作發展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市場。
(二)廣泛的人文交流合作
中俄積極舉辦“國家年”“語言年”“媒體交流年”“旅游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活動,為兩國人文交流構建了長效化機制、搭建了常態化平臺,推動兩國的人文交流水平持續提升,為兩國媒體對外傳播與合作傳播吹來了強勁東風。
2000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成立,該委員會形成的年度會晤機制奠定中俄人文交流深化發展的組織基礎,分別設立9個分委會組織開展人文交流工作,形成層次清晰的組織架構和完善的制度體系。
中俄人文交流啟動了一大批合作項目,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2001年中俄兩國舉辦“文化節”,2004年確定為“中俄青年友誼年”,2005年雙方互派藝術團體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慶祝活動,2006~2007年中俄互辦“國家年”,2009~2010年兩國互辦“語言年”,2012~2013年互辦“旅游年”,2014年在俄羅斯舉辦了“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2016~2017年兩國舉辦“中俄媒體交流年”,2018~2019年兩國互辦“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2020~2021年兩國將互辦“科技創新年”。
中俄兩國廣泛的人文交流合作,提升了兩國在彼此國家人民中的影響力、親和力和感召力。2017年中國成為俄羅斯第一大游客來源國,俄羅斯是中國第五大游客來源國。此外,俄羅斯在中國設立俄語中心、大學生交流基地,中國在俄羅斯設立孔子學院等,兩國在人才聯合培養、科研聯合攻關、影視聯合制作、文學作品互譯、藝術及體育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績。不斷深化拓展的中俄人文交流合作,為兩國媒體合作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
(三)良好的媒體合作機制
2002年,“媒體合作”首次出現在中俄兩國元首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兩國共同提出擴大在媒體、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①隨后,中俄成立了媒體合作工作小組,通過了《中俄媒體合作工作小組條例》,首批將《人民日報》與俄新社新聞互換等合作事宜納入兩國媒體合作框架,標志著中俄媒體合作進入常態化。
2008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媒體合作分委會成立,2015年創辦中俄媒體論壇,2016年啟動第一屆中俄網絡媒體論壇、中俄新媒體青年領袖峰會等媒體合作機構和交流論壇,發展成為兩國媒體合作的重要機制化平臺。
2014年,中俄媒體理事會宣布成立。2015年,兩國決定互辦“媒體交流年”,將媒體合作納入外交戰略層面予以推動。同年,《中俄關于在保障國際信息安全領域的合作協定》簽署, 將中俄媒體合作傳播提高到國際信息安全的新水平。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在俄羅斯簽署包括媒體領域在內的多項合作文件,將中俄兩國媒體合作納入國家合作戰略之中,將兩國媒體合作上升至一個新高度,為兩國媒體未來合作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中俄兩國媒體合作領域廣泛、成果豐碩。2016~2017年“中俄媒體交流年”期間,中俄兩國在合作交流、出版發行、互譯互播、媒體產業等領域規劃了250多個合作項目,舉辦了200余場交流活動。①中俄媒體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國媒體構建了長效化的合作機制,產生了長期性的傳播效果,為中俄媒體合作積累了豐富經驗,積蓄了合作發展的強大動能。
二、中俄媒體合作傳播的模式
中俄媒體著眼兩國關系發展大局,開展了全方位國際合作傳播,努力提升中俄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為中俄關系發展、地區和平穩定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近年來,中俄兩國以主流媒體為主力軍,深化互信,互相借力,在深厚的合作基礎上形成了順應時代發展、成熟有效的合作模式,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合作傳播。
(一)共建合作媒體
中俄媒體合作傳播從互播節目、互相借力到互建媒體、互為發聲再到合作共建、聯合發聲,共建合作媒體已經成為中俄媒體合作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1999年12月,中俄合辦的第一份報紙《商務指南報》正式創刊。2001年,中俄第一個合作網站——俄羅斯中國網(ruschina.net)在莫斯科開通,使用中俄雙語向兩國推送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方面的信息。2006年6月,東北網創辦了中國首家綜合性俄文網站“伙伴網”(Сайт “Партнеры”),打造覆蓋中俄及東北亞的新聞生產平臺,被俄羅斯傳播界譽為互聯網上的“中東鐵路”。2007年5月,《伙伴》雜志社與俄羅斯圣彼得堡政府合作出版了《圣彼得堡經貿信息專刊》,為中俄經貿文化合作和企業互動搭建了平臺。
2012年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分別與《俄羅斯報》合作在俄羅斯發行《中國風(俄文)》雜志、《中國觀察》俄文專刊,促進了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俄羅斯報》通過與《環球時報》合作的形式,在中國發行的《透視俄羅斯》專刊,已成為中國人民了解俄羅斯的一扇窗戶。
2017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聯合推出中俄首個雙語傳播雙邊信息平臺——“中俄頭條”客戶端,打造融合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新媒體平臺;俄羅斯第一頻道和中視衛星電視節目有限責任公司開通了配有中文字幕的俄語電視頻道“喀秋莎”;中國《經濟日報》與俄羅斯《消息報》合作出版了特刊——《新對話·中國經濟》。
2019年6月,由新華社、塔斯社和中國搜狗公司共同研發的人工智能主播“麗莎”,使用俄語播報新聞亮相第六屆世界通訊社大會。2019年6月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俄羅斯報》正式推出“中俄銳評”聯合評論工作室,2020年2月相繼推出《中國政府發布疫情和防控信息及時透明》《疫情催生俄中經貿合作新機遇》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引起了強烈反響。①
(二)共享新聞內容
內容合作是國際合作傳播的基礎,是合作傳播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形式。中俄媒體加強媒體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力度,就一些重大國際議題及兩國關心的議題展開協同報道或相互展示,實現信息的跨地域傳播,有效增強了國際傳播的效果。
2002年10月,《人民日報》與俄新社簽署了關于互換新聞及合作的協定。2006年3月21日,俄新社中文網站“俄新網”正式啟動,首批中國合作媒體有《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可以免費使用“俄新網”除圖片以外的各種新聞。2013年,《人民日報》與“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簽署了包含相互轉載網絡新聞資源、開展聯合采訪、提供專家約稿等內容的合作協議。2015年6月25日,中新社與“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簽署了關于稿件互換的合作協議,加強對彼此國家的報道。2015年,“今日俄羅斯”與人民網、新華社開展合作,簽署了關于“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新聞信息交換的協議,拓展了兩國媒體合作的領域和方式。
2016年6月,由《人民日報》和塔斯社共同組織的聯合采訪團,在阿穆爾州首府布拉戈維申斯克進行采訪。東北網在《俄羅斯報》網站上開設了“龍江絲路之窗”專欄,在俄遠東網開辟了“龍江之窗”專欄,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互為發布;東北網與《俄羅斯報》在中俄博覽會、東方經濟論壇和“中俄媒體交流年”“俄語風采大賽”等中俄重大事件、主題活動中,多次聯合采訪中俄重要嘉賓,共同講好中俄故事;東北網與國際文傳電訊社、普利馬新聞網絡臺在信息互換、聯合采訪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合作。
2018年9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就交換新聞稿件、開展聯合報道和合作傳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三)共創媒體產品
產品是傳播的核心,中俄兩國媒體從國際形勢、兩國國情出發,聯合制作了大量高質量媒介產品。
1999 年,中俄合作拍攝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2005年,中俄合作拍攝電視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2010年,俄羅斯第一頻道與中國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跨國公益尋親節目《等著我》。2014年,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中俄媒體聯合拍攝了《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戰》《黃鴨小天使漂流記》等電影。2015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語廣播與“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合作拍攝獻禮“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閉幕式特別紀錄片——《中國創客》,在俄羅斯創下了單集收看人次破1億的紀錄;中國海外發行規模最大的民營影視企業華策集團與俄羅斯CTC傳媒集團合拍的《戰斗民族養成記》,在中國播出后獲得豆瓣9.1的高評分數,被譽為“俄羅斯神劇”。
2016年,“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合作,聯袂打造大型系列紀錄片《這里是中國》,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創新故事。
2017年“5·9”勝利日和“9·3”紀念日前夕,中俄兩國播出了俄羅斯國家電視臺和中國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的紀錄片《勝利的回憶》《歐亞之心》。
2019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聯合發起的、慶祝中俄建交70周年全媒體網絡活動“樂動中俄”,基于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制作了三維虛擬場景,講述兩國人民的友誼與合作歷史,點閱互動量突破了10億次。
(三)中俄兩國地方媒體的合作傳播
中俄兩國政府積極主張加強兩國地方媒體的合作,開拓國際合作傳播的渠道,兩國地方媒體合作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為代表的中國主流媒體,積極拓展與俄羅斯主流媒體的合作,逐步建立起了固定的活動、內容和產業合作機制,有效提升了國際合作傳播能力和傳播效果。總體來看,中俄媒體合作主要是在兩國主流媒體間展開,地方媒體合作相對薄弱。雖然地方媒體在資源方面無法與國家媒體相比擬,但合作傳播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地方媒體可以打破傳統程式化報道框架,擺脫典型的外宣工作的宣傳型話語,進而轉向兩國民眾易于接受的新聞型話語。地方媒體便于在國際報道中以公共媒體的身份出現,有利于融入國際傳播體系,還可以借助地緣優勢,充分發揮民間外交的橋梁作用,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合作傳播。
中俄雙方進一步規劃、落實媒體合作項目,兩國地方媒體合作打造了一批品牌媒體,開展了“電視周”推廣活動,實現了聯合采訪報道,建立了合作交流機制等,在提升兩國國際傳播能力和外宣工作實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①
中俄兩國地方媒體合作傳播具備一定的基礎,未來著力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建立友好媒體合作機制,以中俄國際友好城市為切入口,互設記者站或辦事機構,聯合出資建設一批報紙、電視臺、電臺、雜志及互聯網、新聞客戶端等友媒平臺,共同運營維護和經營管理,推動兩國地方媒體合作的提質升級。二是建立產品聯合生產機制,中俄地方媒體應加強資源統籌,以聯合制作新聞節目、合作報道主題活動、共同制播紀錄片、聯合拍攝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等方式,生產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質量媒介產品。三是建立議程聯合設置機制,兩國地方媒體應加強溝通交流,統籌考量中俄關系發展大勢、兩國媒體國際影響力、兩國地域政治文化等綜合因素,從不同的價值理念中尋找共同話題,廣泛傳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等理念。四是建立合作傳播交流機制,搭建更為廣闊的媒體專項合作平臺,建立起中俄地方媒體全方位合作的長效機制和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的報道協商機制,最大限度地將媒體合作成果輻射到兩國人民。五是建立服務中俄戰略機制,地方媒體應聚焦兩國重大戰略合作,加強研判分析、政策解讀和國際傳播,主動服務周邊外交,為區域交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共同構建多元平衡的國際傳播格局
中俄是世界大國,面向新時代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深化兩國發展、維護全球穩定的重要基石,兩國的話語協作同樣具有重要的全球影響。中俄兩國媒體已分別成為世界國際傳播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增進兩國媒體的交流合作,不僅有利于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國家形象,也有利于推動世界國際傳播格局向多元平衡的方向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頻現“甩鍋”輿論,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引起了國際傳播形勢任務的新變化,中俄媒體合作傳播面臨著嶄新的課題。
中俄互為重要戰略伙伴國,合作領域、合作共識日益增多,兩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但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強勢話語,中俄同樣存在巨大的“信息逆差”,依然面臨被滲透“霍布斯式”世界觀的風險。西方媒體極力渲染中俄在國際事務中不守規則、不講秩序,中俄媒體肩負著在西方主導國際話語權的環境下進行輿論突圍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中俄作為支持建立多極世界、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在國際社會贏得了廣泛的輿論基礎。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大肆傳播虛假信息,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簽化,限制打壓其他國家媒體,嚴重毒化了國際輿論氛圍,阻礙了正常的國際抗疫合作。中俄媒體合作傳播應鞏固基礎、發揮優勢,牢牢把握全媒體時代為新興國家贏得話語權提供的機遇,樹立寬廣的國際視野,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特征,構建科學完善的國際合作傳播體系,并促進與其他俄語傳播區域國家間的信息交流和媒體合作,積極拓展國際輿論新版圖。
另一方面,中俄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世界主要大國,雙方共同倡導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有力維護了地區及世界和平、安全、穩定。金磚國家媒體高端論壇等多邊媒體機制愈加穩定,2020年7月上合組織傳統醫學論壇視頻會議推進上合國家抗疫合作,為攜手打造衛生健康共同體發揮了重要作用。①中俄媒體合作傳播應借助多邊合作體系持續擴大影響范圍,建立更加穩定完善的地區性國際合作傳播機制,開展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傳播項目,打破全球信息空間失衡狀態,推動構建后疫情時代多元平衡的國際傳播格局。
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中俄兩國合作發展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中俄媒體加強合作是大勢所趨,兩國媒體應把握時代機遇,順勢而為,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渠道、新領域, 從多維度、多層面尋求合作新契機,開展更多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深入合作,為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維護兩國在國際社會的正當利益、塑造中俄當代大國形象發揮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