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明斌
摘 要:辦學質量是學校永恒的生命線,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是所有學校賴以生存的條件和持續發展的基石。教育教學質量事關億萬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不重視辦學質量的學校,必定是沒有前途的學校;不善于進行質量管理的校長,必定是不夠專業的校長。科學辨析“辦學質量”及其相關概念,清晰地認識辦學質量的豐富內涵,準確地把握辦學質量的外延,這是全面提高辦學質量的基本前提。
關鍵詞:辦學質量;內涵;外延;辨析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10-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009-02
辦學質量往往和質量、品質、教育質量、教學質量、工作質量、服務質量等概念相關聯,在不少場合互換著或混淆使用。到底什么是辦學質量,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業外人士,大多都在使用這一模糊的概念,存在泛化的傾向。因此很有必要清晰地認識辦學質量的豐富內涵,準確地把握辦學質量的外延。弄清這些相關概念,從而理解辦學質量。
一、辦學質量與教育品質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辦學質量是一個偏正詞組,即“辦學的質量”,其核心成分是“質量”。質量在不同語境中,其含義大不相同。借用“質量就是滿足顧客的需要”的基本觀點和思想方法,辦學質量即主辦學校通過系列行為,提供相應的辦學水平,來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這里的“教育需求”,也就是對教育的種種期盼,即人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愿望。
質量的另一同義詞是品質,我們說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高,也就是說該所學校的教育品質高。當然,質量與品質還是存在細微區別的。品質的字面意義就是物品的質量。具體來講,品質是指某一產品或服務所表現的整體特質,這種特質可能是一種卓越的狀態,也可能是客戶感覺合用,或者是超越客戶的期望或要求。可見,品質是一種整體的表現,而不是單一的某方面。品質所代表的是一種優良的特質,它應該是正向、積極、美好的,也是大家所追求的。
教育活動具有目標抽象性和工作復雜性等特性,它既是一種生產性(培育人才)的工作,也是一種服務性(為師生、家長、社區人士服務)的工作。基于對教育活動的認識,可以將“教育品質”看作是:教育系統的實施過程及結果,表現一種優良的整體特質,它能符合或超越現在及未來教育客戶的期望或需求。
二、教育質量與教學質量
“教育質量”這一術語一般用于指稱教育的優劣程度,通常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果聯系在一起,標示著教育活動滿足預期需要的程度。對此可以從兩個維度加以說明:一個是期望教育活動滿足什么需要,也就是希望學生經過接受一定階段的教育掌握哪些知識、獲得何種技能、養成什么品質。這就是教育質量的內容標準,反映了人們對教育的價值選擇。另一個是希望特定的需要通過教育活動獲得滿足的程度,這也就是教育質量的成就標準。顯然,教育質量的成就標準不能脫離教育質量的內容標準獨立存在。
教育質量是辦學質量的核心元素,直接決定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當人們提出“究竟什么是教育質量”這一問題時,不同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回答。諸如“成長”“發展”“創造”“成功”“愉快”“好成績”“高素質”“高升學率”“滿足社會需要”等種種具體或抽象的說明,這反映出“教育質量”及其管理問題的多樣性或復雜性。實際上,“教育質量”并不是一個內容與標準固定不變的概念,而是一個與特定社會主體相聯系,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動態概念。它不僅與特定的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需要相聯系,與人的主觀愿望相聯系,而且與特定的時代特征以及學校的具體環境條件相聯系。要想獲得一個關于“教育質量”的普遍可以接受的定義,從理論上講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教學質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質量是指學校里進行某些教育活動的目標達成度,可等同于教育質量;狹義的教學質量側重于課堂教學的目標達成度,可以看成某一課程標準的實現程度。籠統地講,“教學質量”是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所達到的水平。有人將“學習后所達到的水平”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學生對學科教學所規定內容的掌握程度;二是對所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三是在掌握與應用的基礎上,對學科的喜愛程度。事實上,對教學質量概念的認識與人們的教育觀念、辦學理念、教育目的等價值取向和基本態度直接相關。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便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質量觀。
三、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
學校工作質量就是學校工作過程和結果滿足使用的要求時所具有的特性。可以從內容和過程兩個角度區分學校工作質量的構成。從內容角度看,學校工作質量大致可分為業務工作質量和管理工作質量兩部分。業務工作質量包含教學工作質量、德育工作質量、體育衛生工作質量、后勤工作質量,這里邊前三項內容統稱為教育質量。管理工作質量是指對各項工作進行管理的活動的質量,它是對教育質量的保障。從過程角度分,可以將學校工作質量分為標準質量、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其中,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又可以總稱為符合性質量,即符合標準要求的程度。標準質量又叫設計質量,它是對工作過程和結果質量標準進行構想的質量,制定工作質量標準是對學校工作質量進行監控的起點。過程質量是將標準轉化為成果的行為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各項工作的各個活動環節符合要求的程度。在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的前提下,高質量的活動是高質量成果的保障,同時它也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條件。成果質量是各項工作產品的質量,它是對標準和過程質量進行管理的目的所在,離開它,質量管理就失去了根本意義。
教育從其產業屬性來講歸屬于服務性的第三產業,每一所學校都力求為各自的教育對象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這種服務除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外,還包括師生的生活等方面的服務。服務質量是指服務能夠滿足規定和潛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是指服務工作能夠滿足被服務者需求的程度。服務質量源自商業領域,是企業為使目標顧客滿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務水平,也是企業保持這一預定服務水平的連貫性程度。一般來講,顧客的需求可分為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兩部分,評價服務質量時,從被服務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來看,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的質量特性:
(1)功能性。功能性原本是企業提供的服務所具備的作用和效能的特性,是服務質量特性中最基本的一個。學校是培養人的場所,不同學齡段的學生家長對學校質量的要求各有側重。中學生的家長對孩子學業成績的要求高于對生活服務的要求,小學生的家長對孩子生活品質的關注往往高于對其學習成績的關注。為了滿足學生及家長對學校功能性的需求,學校管理者和教育教學工作者首先要樹立現代學校的教育功效觀,既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質量,也要注重學生的生活質量和活動質量。《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深化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
(2)經濟性。經濟性是指被服務者為得到一定的服務所需要的費用是否合理。這里所說的費用是指在接受服務的全過程中所需的費用,即服務周期費用。經濟性是相對于所得到的服務質量而言的,它是與功能性、安全性、及時性、舒適性等密切相關的。例如,民辦學校沒有或很少得到公有資金的支持,建校及日常運作的資金主要依靠舉辦者的投資和收取學費。民辦學校的家長普遍希望通過支付相對較高的學費,幫助孩子購買相對優質的教育資源。與之相應的,“高學費”自然帶來“高期望”。如果學校提供的教育質量和服務質量能夠滿足家長的期望,家長就會覺得“經濟”,也就是“合算”,反之,則會覺得“不經濟”,也就“不合算”。民辦學校必須核算運作成本,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盡己所能提供優質的教育與服務,讓學生及其家長感受到“物有所值”和“物超所值”。
(3)安全性。安全性一般指企業保證在服務過程中顧客、用戶的生命不受危害,健康和精神不受到傷害,貨物不受到損失。安全性也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改善安全性重點在于物質方面。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安全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低層次的需要。所有學校都應該為在校學生提供安全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學校的教育教學以及生活服務都是以安全為前提的,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學校的舉辦者和經營管理者必須牢固樹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責任意識,高度重視安全教育,狠抓平時的預防工作,確保學生在校的飲食安全、交通安全等生命與財產的安全。
(4)時間性。時間性是為了說明服務工作在時間上能否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時間性包含了及時、準時和省時三個方面。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好作息時間,是學校管理者著力解決的系統工程,學校管理者必須重視時間資源,科學安排,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
(5)舒適性。在滿足了功能性、經濟性、安全性和時間性等方面的需求的情況下,被服務者期望服務過程舒適。當然,舒適應該有度,并非越舒適越好。過于舒適安逸的生活,往往讓人變得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為學生提供星級賓館般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服務,不僅是一種奢侈浪費,而且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6)文明性。文明性屬于服務過程中為滿足精神需求的質量特性。被服務者期望處于一種自由、親切、受尊重、友好、自然和諒解的氣氛中,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這樣的條件下來滿足被服務者的物質需求,這就是文明性。不少學校致力建設高雅文明校園,倡導師生做儒雅教師、文雅學生。
綜上所述,辦學質量這一概念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其外延也是非常廣泛的。讓學生享受真正優質的教育是普天下父母對公辦學校或民辦學校共同的訴求。廣大中小學校必須面向市場,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這是所有學校都面臨的挑戰,也是其價值與優勢所在。
參考文獻:
[1]范國睿.學校管理的理論與實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陳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教育績效責任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