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善光
摘 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背景下,中職教育改革面臨著重大挑戰,而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成為中職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可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文章結合中職數學教學實際,分析了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的意義,提出了具體的教學設計流程,并從情境創設和數學問題創設等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職數學;信息技術;“情境—問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G4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2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053-02
中職數學教學具有文化性、職業性、公民性、實用性等特征,且中職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探究、創新、合作能力的培養,因此中職數學教學內容必須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所以,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本知識為學生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能力、提問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調動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在課堂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實施“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
一、開展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目前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明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且漠視學生個體的生命價值,強制性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課堂教學是學科教案的實施過程,所以導致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幾乎很少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教學本應是知識的雙向傳遞過程,但結果成為單向傳遞過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長期發展下去,課堂教學氛圍將僵化,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將逐漸減少。而“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問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使師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活躍課堂氛圍,展現出課堂教學的價值。
(二)是中職數學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還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要引導學生主動研究、自覺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所以,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基于信息技術實施“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將數學與實際情境緊密聯系起來,在課堂上傳授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堅持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的。[2]促使學生對數學有著全新的了解和認識,實現主動學習數學的目的。
(三)是中職數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面向大眾是新世紀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應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但是中職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傳統教學方式很難有效展現出數學教學的價值,導致人們對數學教育產生較大的質疑,教師必須對數學教學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正確解決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所以,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是數學教育教學發展的需求,也是當下的熱點之一。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設計
教師、學生、資源、課程內容和環境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要素,因此基于信息技術,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實施“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必須以這五個要素為基礎,并在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課程內容為核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承擔組織和引導重責。[3]根據五要素,基于信息技術的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設計的課程內容是核心,資源和環境是硬件,教師和學生是關鍵。
三、基于信息技術的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策略
在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主要是為了彌補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所以在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特別重要,這能夠確保中職數學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一)創設情境的策略
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情境。之所以利用信息技術主要是信息技術能夠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得更加生動、活潑、逼真、形象,活躍數學課堂教學氛圍。
1.創設生活情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在課堂上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相互合作的情境,促使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能夠通過自主觀察、操作和相互交流合作等,實現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提高數學成績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在中職數學“函數的性質”教學中,可以借助生活實例引入本節課教學內容,借助幾何畫板的優勢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中。教師先讓學生回顧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的運動軌跡是曲線型,再出示圖片,如大擺錘、過山車、海盜船、立交橋等,并提出相應的問題:運動軌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曲線,也是函數的一種,同學們能列舉出一些其他事物的運動軌跡嗎?將事物的運動軌跡放在函數坐標上,請學生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運動軌跡呈現出怎樣的趨勢?然后利用幾何畫板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既堅持了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設趣味故事情境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育資源不再是獨享的資源。教師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創設趣味故事情境,能調動學生的視聽覺感官,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促進知識建構。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會講述一些數學小故事和數學史,但是由于口頭講述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且效果較差。而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通過先進網絡資源的使用,實現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在課堂上多方位展示不一樣的數學故事。在創設趣味故事情境時,必須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在情境中采取提問、對比和設計目標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在這樣的課堂學習氛圍中,開拓思維,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例如,在中職數學“等比數列”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向學生講故事:光頭強在森林里以伐木為生,由于森林資源保護措施不斷完善,光頭強生活難以維持,于是光頭強決定向小鎮上的貸款公司借錢,貸款公司向光頭強說明貸款準則:“以100天為期限,第一天借你100元,第二天借你200元,每天增加100元。而你需要在100天后,第一天還我1分,第二天還我2分,第三天還我4分,以后每天是前一天的2倍,同樣還款期限為100天。”光頭強一聽,兩眼一轉,很高興地答應了。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問,這樣借錢光頭強會吃虧嗎?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展示對應的動畫,此時學生定會瞬間沸騰起來,并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討論,最后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順利引出本節課教學內容。
(二)提出問題的策略
創新是新世紀教育的重點,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創新來源于問題,對數學學科而言,提出問題對學生形成數學問題意識和增長數學問題能力具有促進作用。提出問題可以在情境創設中產生,也可以在解決問題中產生。[4]所以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并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主動提出問題,從而掌握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
1.因果提問策略
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創設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符合的問題情境,在情境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而學生則只需要進行思考和探究,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
例如,在中職數學三角函數“余弦函數”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在同一坐標上先畫出y=cosx的函數圖像,然后再畫出y=cos(x+)在一個周期內的函數圖像,分別在兩個函數圖像上取一個相同的縱坐標,然后利用課件向學生演示移動這一個點所引發的橫坐標變化,最后讓學生思考對整個函數圖像的影響。接著讓學生思考y=cosx和y=cos(x+)圖像的關系,并概括地說一下,如何從y=cosx變換得到y=cos(x+)的函數圖像?
2.類比提問策略
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運用類比策略進行教學比較常見,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類比推理問題,引發學生對其進行思考。
例如,在中職數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函數之間的關系,再使用動態數學教學軟件,先展示幾種常見的對稱函數,然后讓學生觀察函數圖像,找出對稱性的特點。同樣也可以通過對稱點找到對稱函數圖像的對稱性,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下去。
四、結語
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時,教師必須意識到該教學模式的作用和價值,然后借助信息技術,最大化地展示“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的優勢,促使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所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趣味故事情境,因果提問、類比提問等策略,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玉良.中職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促進專業知識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9(1):172-173.
[2]盧功敏.信息技術支撐下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實施要點[J].現代職業教育,2018(13):204.
[3]李立云.基于信息技術的中職數學“情境—問題”教學探究[J].職業技術,2018,17(2):59-60.
[4]張 紅.信息時代下中職數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36):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