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紹謙
摘 要:如何在高中階段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品質?文章作者及其班主任團隊以開展“融合教育”為背景,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與實踐,創新性地實施了多項“體驗式”德育活動,并對“融合”理念下“體驗式”德育活動的內涵、實施原則及策略進行了總結與案例分析。
關鍵詞:“融合”理念;“體驗式”德育活動;“教育部內地新疆班”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098-02
一、引言
活動是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道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1]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不是靠“說教”培養出來的,而是要靠“體驗和感悟”培育出來的。
廣東省深圳市松崗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承辦了“教育部內地新疆班”。從2016年下半年起,筆者帶領班主任工作室團隊,圍繞“融合教育”積極開展研究和實踐,提出了“融合”德育理念,并圍繞此理念,對“體驗式”德育活動的開展進行了認真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融合”理念下“體驗式”德育活動的內涵、實施原則及策略等。
二、何謂“體驗式”德育活動?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實踐與體驗。“體驗式”德育活動正是基于此教育思想而提出,其核心要義是指教師根據國家規定的德育內容和目標,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德育實踐活動或者模擬社會角色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真理的標準,從而使自身的認知和行為符合道德標準 [2]。
三、實施“體驗式”德育活動的原則
(一)設計的活動應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校作為“教育部內地新疆班”的承辦學校,培養新疆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硬核”。平時教師設計德育活動,會把“愛國教育、理想教育、法治教育、誠信教育、團結教育”等體現價值觀的內容放在首位。
(二)設計的活動應融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
由于我校承辦了“教育部內地新疆班”,在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并倡導“民族大團結”,已成為我校德育建設的重要工作。以“融合”為育人理念,積極培育學生的“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班級文化,便成了我校開展德育活動的主要原則。
(三)設計的活動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設計“體驗式”德育活動時,要突出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我管理、親身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用心體會“做人的道理”,不斷把道德的要求和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實施“體驗式”德育活動的策略
(一)倡導“自主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角色”的責任與擔當
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社會服務意識”,并讓他們在“體驗式”德育活動中得到鍛煉與成長,教師會讓學生參與學校和班級的各種服務性工作和管理工作。在學校層面,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會工作、義工聯活動、校廣播電視站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等。在班級層面,組織學生參與“競選班干”活動,讓學生擔任“班主任助理”“值日班長”等角色,體驗班級管理的艱苦與責任。學生在參與這些“自主教育”體驗活動時,都能重視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潛能,積極為他人、為班級、為社會承擔一份責任和義務。
(二)過好“傳統節日”,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融合大家庭”的溫暖
為打造民族融合的班級文化,營造溫暖和諧的“大家庭”氛圍,教師會在“傳統節日”期間,積極組織“體驗式”活動,讓新疆學生和本地學生共同參與,在活動中主動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浸潤。
例如,我們會組織“清明節植樹紀念英烈”“端午節愛國歌會”“中秋古今詩詞吟誦比賽”“月是故鄉明-中秋家鄉頌”“春節寫春聯送祝福”等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因新疆學生不能回疆過年,教師及部分本地學生主動留在學校,和新疆生一起共同舉辦自己的“校園春節聯歡會”,大家一起開心過大年。
(三)注重“儀式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儀式感”的莊嚴
大型集體儀式活動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培育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除了要求學生參加學校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每學期固定的“開學儀式、休學儀式”外,還特別注重以下三個“儀式”:
1.高一新生“入學儀式”
讓新生從入校的第一天,就了解學校校訓主題“愛國利民”,培養學生愛國、愛校的家國情懷;讓新生了解我校承辦“教育部內地新疆班”的政治任務,師生間加強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是學校的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要求本地學生和新疆學生之間要相互關心、幫助,在學校這個民族大家庭里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2.“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
為了幫助學生增強公民意識,培養社會責任與參與意識,每年元月,我校都會舉行高三“十八歲成人宣誓禮”體驗活動。以“向上、向善、向美,努力擔負公民責任與義務”為活動主題,讓學生面對未來勇于擔當。還會邀請全體家長及教師共同見證學生的“成人宣誓儀式”。
3.高三學生“畢業典禮”
我校每年都會如期舉行高三學生的畢業典禮并精心組織,讓學生體驗畢業時刻對母校、對教師、對家長、對同學的美好情感和對自己高中三年歲月的美好留念。同時,教師也會在畢業典禮上勉勵學生志存高遠,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負責任、有貢獻的時代青年。
(四)舉辦“校園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融合文化”的魅力
我校每年都會舉辦一系列“校園節”,如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讀書節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可培養學生的民族融合意識及團結協作精神,進而讓學生體驗學校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2018年11月體育節開幕式的活動主題為“中國夢,民族情”,教師事先按不同省份的民族特色將任務分配給高三18個班。在表演中每個班的學生身著不同省份的民族服飾,跳著自編的民族舞蹈,載歌載舞走過主席臺,贏得了場內外師生的熱烈掌聲。又如,在2018年5月學校藝術節期間,高二年級組織了主題為“星火青春,點亮未來”的原創班歌合唱比賽,各班學生全情投入,積極參與班歌的創作、演練及比賽,集體榮譽感大大增強。
(五)組建“德育社團”,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互助友愛”的情誼
學生很喜歡參加社團活動,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實現自我組織管理,充分遵循了學生在德育方面的主體性原則。圍繞我校“融合教育”這一鮮明特色,將社團建設從學科教學、課外活動層面,拓展到學校文化建設和實踐育人的層面,積極組建各種德育指向的社團。例如,以團隊成員宋贏贏為指導老師組建的“模擬法庭”社團,成員積極開展“案例分析、法院旁聽公審、到律所交流學習、前往派出所和戒毒所參觀、參觀高中生法制教育基地、觀摩及組織法制主題辯論賽、參與憲法知識競答”等活動,成效顯著,社團先后榮獲“深圳市優秀社團”稱號、“廣東省中學思想政治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成果一等獎”等獎勵。除此之外,教師還指導新疆學生成立了 “新疆班‘紅心向黨合唱團”“新疆民族舞蹈社”“時政宣傳社”“新疆生回疆宣講團”等不少社團新疆學生告訴教師:“參加活動后,感覺不光收獲了好多課外知識,還結識了好多本地的新朋友,長了不少見識,也感覺自己真的長大了!”新疆學生和本地學生一起參加社團活動,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各民族“融合”的局面,在學校社團活動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六)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知行合一”的真諦
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去學習、體驗、感悟,是筆者及團隊成員始終堅持的德育策略。組織學生參加深圳義工聯“志愿者服務”,讓學生感悟“服務他人,奉獻愛心”的快樂;組織學生進行軍訓,讓學生感悟“紀律嚴明,保家衛國”的責任;組織學生參觀“深圳高交會”,讓學生感悟“科技強國、科技興國”的力量等。每逢國慶節、元旦節、五一節這些節假日,教師還會組織新疆學生參觀深圳城市景點、主題公園及有意義的紀念館、博物館,讓學生充分感受“南國風情”和深圳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又如,我們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中共寶安一大舊址”“中共東江縱隊紀念館”,讓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家國情懷”;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文天祥紀念館”,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學校以年級為單位,組織高一或高二學生集體去井岡山進行以“繼承革命傳統,發揚井岡精神”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體驗紅軍的光榮革命史。學生回校后進行研學匯報交流會、班級開展“紅歌”合唱比賽等活動,德育效果非常顯著。
五、結語
這些年筆者及團隊成員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堅持實施“體驗式”德育活動,開展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竭力優化學校及班級的德育生態,讓本地學生和新疆學生在“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中共生共長。實踐證明,積極組織和開展“體驗式”德育活動,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德育成效顯著,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我們班主任工作室團隊也因此樹立了“體驗式德育”這一德育行動特色。
在中學實施“體驗式”德育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德育活動中體驗真善美,實現“自我管理、主動參與、感悟提高”的認知過程,養成良好的道德認知習慣,從而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發展自己、成就自己、造福社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劉曉雯,黃少基.中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索——基于體驗式德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6,36(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