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君
摘 要:理想的學校應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學校對青年教師的培訓應在關注個體成長的同時,重視優秀青年團隊的建設,實現由個體向群體的共同發展。通過構建多元化的青訓班研訓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研訓活動,能夠拓展青年教師的成長空間,促進青年教師的共同成長。
關鍵詞:青訓班;共同研訓;個體成長;團隊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5-2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116-02
一、緣起
目前,社會上一些人認為的所謂優質學校,其標準更多的是外在的——家長和社會上的人們認為這些學校升學率高,領導與同行認為這些學校教育質量好。顯然,這些評價都忘記關注學校里的人——學生和教師。李希貴校長在提出“新學校”概念時就曾指出,理想的學校更多的是對學生和教師的關注——學生在這所學校里學習覺得快樂,教師在這所學校里工作覺得幸福,他們在學校里能夠健康成長。一所學校如果不能讓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學生與教師感到幸福與快樂,無論外界的評價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學校!其內涵其實就是“教育以人為本”!實際上,能否實現以生為本的目標則完全取決于教師的觀念和行動,因此關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尤為重要。目前,湖南省邵東縣簡家隴中學有教師38人,35歲以下青年教師有22人,其中參加工作時間不足三年有15人,他們從整體上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工作熱情高,但是工作經驗不足,工作實踐能力不強;二是能夠較快地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在教學中不能因地制宜,往往華而不實;三是部分教師不是師范類專業畢業,專業素養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而從學校發展的角度看,這些青年教師成為學校教學主力是必然。鑒于此,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青年教師隊伍,就成為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我們成立青年教師研訓班即“青訓班”,通過建設青年教師團隊,實現共同研修、相互促進,使得青年教師個人成長的需要得到滿足,獲得他人認同的幸福。
二、構想
(一)滿足個體需求,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1.引領青年教師加深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認知,使教師有安全感
大部分青年教師剛踏出校門就進入教師行業,所學專業與工作內容不一定對口,特別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的青年教師對備課及上課流程都不是很了解,同時對學校工作環境也不熟悉,工作初期很容易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因此,加強青年教師的入職培訓,通過對學校辦學理念的解讀及日常工作的指導,構建教育理想,能夠使青年教師對學校及個人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更全面的認知,對共同工作的同事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學校工作氛圍中,繼而安心工作,獲得在學校工作與生活的安全感。
2.營造快樂溫馨的工作氛圍,使教師有歸屬感
近年來大部分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都不是本地人,如若培訓青年教師時只將教師作為“被培訓者”“學習者”,只關注其專業素養的發展,而忽略了他們的情感需求,缺少對他們生活上的支持與關懷,這將使教師很難主動積極地融入學校工作氛圍中。我們不僅要創設使學生快樂學習的情境,更要營造使教師溫馨工作的氛圍,使學校如同家一般的溫馨,這樣這些青年教師才能找到歸屬感,認為自己是學校不容忽視不可或缺的一員,從而全身心快樂地投入工作中,不斷激發向上的潛能。
3.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發展,使教師有成就感
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分五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最根本的動力在于教師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師的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要積極搭建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交流活動,切實指導青年教師做好職業成長規劃,立足于三到五年的行動策略,建立成長檔案、制訂學期成長任務清單,并以此為參考,記錄工作歷程中的每一點進步,讓青年教師更有動力地邁向下一個目標。
(二)加強團隊建設,促進青年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1.打造一個共同學習的團隊
要想真正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需要將他們融入一個團體中,打造一個學習型團隊。根據費斯勒的“教師生涯循環論”,剛工作的教師處于專業生涯發展的入門適應期,他們此時還無法有意識地形成教學及個人成長發展觀念,只有激發他們樂觀向上的心態,才能使其形成專業成長持久發展的內驅力和動力。而團體的智慧高于個體智慧,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能夠達到較好的學習的效果,而且個體成員成長的速度也較快。學習型團隊的優勢體現在:①這種團體學習效能具有很強的意識同化效果,在這種同化效果的作用下,團體的價值觀就會引領著個體的價值觀前行,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也會不由自主地融入團體中。團隊共同學習意識的形成與融入就會是理念認同→自主行動→歸屬感→成就感→團體效能→意識同化的過程。②學習型團隊有更強的約束性與激勵性來促進個體學習任務的完成,通過分享能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團體的交流活動中能找到共鳴和深化自我認識的學習體會,在對比反思中能獲取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學習動力。
2.打造一個溫暖幸福的團隊
實施青訓班培訓,旨在尊重青年教師的生命價值,從關注個體到關注整體,通過團隊活動激發教師的潛能,以青年教師的實際心理需求為出發點,以具體實踐為落腳點,營造既能錦上添花又能雪中送炭的相互激勵、和諧融洽的團體氛圍,創設有利于同伴互助合作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提高青年教師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應對壓力的能力,使青年教師體驗愉悅的職業情感,獲得被他人欣賞認同的幸福。
三、實踐
(一)構建多元化的青訓班研訓體系,拓展青年教師的成長空間
1.搭建研訓平臺
(1)建立與完善青訓班研訓模式,建立青年教師成長檔案,由教導室宏觀指導,青訓班設立班長,與學校協調工作,具體負責青訓班研訓活動的開展;設立輪值班長,輪值班長輪流負責每月活動的具體實施與開展。
(2)將師徒結對學習、教研組展示、青訓班研討三種活動形式有機結合,形成從個人到教研組再到青訓班的三級研訓平臺。要求所有青訓班成員每學期師徒結對聽課十次,通過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吸收他人優點,在模課中成長;教研組內公開課展示一次,通過同組評課,發現自身不足,在研課中成長;青訓班研討展示一次,通過團體交流,相互學習,展現個人風采。
2.構建研訓網絡
(1)結合上級部門送教下鄉培訓,建立學校研訓共同體,將青訓班研訓活動與送教下鄉活動有機結合,積極與送教學校開展主題聯合研訓,使青年教師得到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
(2)積極推薦青年教師參加市名師工作室活動,開闊青年教師的視野,通過學習將名師工作室的活動輻射至青訓班,豐富青訓班的研訓形式與內容。
(3)與兄弟學校開展共同研訓,組建“青年教師研訓共同體”,打破學校研訓壁壘,相互借鑒,給青年教師一個更加廣闊的學習交流平臺,形成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學習的團體氛圍。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訓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共同成長
1.名師論壇
“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青訓班每月舉行一次名師論壇,圍繞“課堂教學”“教育科研”“學科素養”等關鍵詞,從教師實際需求出發舉辦名師講座或專題論壇,讓青年教師聽到更多優秀的聲音。學期初由青訓班班長征詢成員意見確定專題,每一位青年教師通過參與學習,不斷去思考并梳理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得失。
2.磨課研課
本著“人人參與”“智慧碰撞”的主旨,青訓班每月舉行一次磨課研課展示活動。①“一展一評”:同年級同學科的成員集體備課,研討教學設計。②“二展二評”:同年級同學科的成員相互聽課,完善課堂設計。③“三展三評”:青訓班月底展示活動,由學科組各選派一名成員進行展示,集體觀課研課,相互交流學習。
3.讀書沙龍
教師培訓體系的建構是提升教師能力的重要過程,擇好書而讀更是引領教師成長的關鍵。青訓班倡導成員每月讀一本好書,由個人制訂讀書書目,每期初報班長審核,由學校統一購置。月底召開讀書交流會,青年教師分享各自的閱讀心得。通過閱讀,青年教師能不斷提升自身審美品位,通過團隊分享交流,青年教師可以獲得更多的閱讀體會。
4.每周隨筆
青訓班倡導成員每周撰寫教育教學隨筆,立足于每一天的工作與生活,在撰寫心得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對話、自我反思,促進自我超越。學校組織優秀教師進行批改,與青年教師對話,適時給予青年教師正確的指導。同時,將優秀的或有典型意義的教學隨筆通過微信群、公眾號予以展示,樹立榜樣,促進團體成員在相互肯定的氛圍中不斷成長。
5.拓展培訓
結合傳統節日,青訓班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活動,如燒烤、踏青、詩歌朗誦、文藝匯演等,將學校文化與節日文化融合一起,豐富青年教師的文化生活,增進團隊的溝通與協作,營造快樂向上的團隊氛圍,建立和諧且融洽的團隊人際關系。
作為管理者,必須關注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成就每一個人,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發展方向,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收獲職業的成就感與幸福感。“青訓班”在通過團體共同研修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發展方面進行了探索,創新了新時代背景下農村青年教師謀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校本研修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學校青年教師整體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希貴.新學校十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李明漢.教師校本科研與教育敘事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3(12):51-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