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晨曦
廈門第二東通道A2標六樁聯動下沉技術可行性分析
常晨曦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042)
廈門第二東通道A2標前期技術策劃中提出鋼護筒六樁聯動下沉方案。在定位船上設置整體式導向架和大功率液壓振動錘,對六根鋼護筒同時振動下沉,以提高沉樁施工的總體精度和高效率,在土層分布極不均勻的情況下,同時插打后可以根據需要對單樁進行后期補充插打。要求打入完畢后的鋼管整體位于承臺底面處中心偏差小于100 mm,鋼管之間的相對偏差小于50 mm,傾斜度小于1/250,主要從設備、工藝、環保等方面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
復合鋼管樁;六樁聯動下沉;液壓振動錘;液壓沖擊錘
廈門第二東通道A2標海中橋梁全長1 830 m,包含西非通航孔橋、西通航孔橋、中通航孔橋。中通航孔跨徑為2×150 m,其余跨徑均為90 m,深水區工段23個橋墩基礎采用無棧橋水上平臺法進行施工,墩臺采用預制安裝,樁基采用復合鋼管樁基礎設計,中航道橋樁基最大樁徑為2.5~2.15 m、長度65 m;90 m跨等寬段鋼箱梁橋的樁基最大樁徑2.05~1.8 m、長度74 m。鋼護筒作為永久受力結構需打入強風化花崗巖,需采用大能量液壓沖擊錘進行護筒施沉。
深水區23個墩臺全部采用預制安裝方式,6個預留孔分別與6根鋼管復合樁對應,沉樁的定位要求極高。墩臺與復合鋼管樁連接如圖1所示。
平面位置偏差的墩臺安裝軸測視圖如圖2所示。外圓輪廓線分別與墩臺座孔內圓輪廓線相切,可能會導致墩臺無法下放安裝。
分析地址條件最不利的H15號墩:鋼管樁程28.8 m,樁徑2.5 m,底端兩米壁厚32 mm,其余段為25 mm;入土深度18.12 m,采用GRLWEAP分析鋼管樁的可打性。根據《港口樁基工程規范》(JTS 167-4-2012)以及《廈門第二東通道工程施工圖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H15孔位的參考極限側摩阻力和端承阻力標準值分別如表1所示。H15孔位軟件地層參數設置如圖3所示。

圖1 墩臺與復合鋼管樁連接示意圖

圖2 平面位置偏差的墩臺安裝軸測視圖
表1 H15孔位不同土層對應的極限側摩和端承阻力標準值
土層描述極限側摩阻力標準值qf/kPa極限端承阻力標準值qR/kPa土層頂-底標高/m 淤泥流塑450-15.18、-15.78 中砂稍密40~501 600-15.78、-20.28 含卵石粗礫砂中密50~8010 000-20.28、-27.88 強風化花崗巖(砂礫狀)手捏易散,遇水易崩解,采芯率86%~89%80~16020 000-27.88、-35.18

圖3 H15孔位軟件地層參數設置
液壓沖擊錘效率取0.85,側摩系數取0.7,由于是大直徑樁,忽略樁塞效應的影響,2.5 m直徑鋼管樁的可打性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可見終錘時每錘最小進尺約8.6 mm,樁身最大壓應力約為200 MPa。

圖4 H15位的可打性分析結果
前期技術策劃方案提出一個創新的鋼護筒六樁聯動下沉思路:采用在定位船上設置的整體式導向架和大功率液壓振動錘使6根樁基同時振動下沉,以確保沉樁施工的總體精度和高效率,也有利于節約造價。在土層分布極不均勻的情況下,同時插打后可以根據需要對單樁進行后期補充插打。打入的鋼管,其整體位于承臺底面處中心偏差小于100 mm,鋼管之間的相對偏差小于50 mm,傾斜度小于1/250。在施工的各環節應嚴格控制鋼管的變形、卷邊。沉樁時可以采用樁內取土等助沉措施。
此工法的核心要素是預先在定位船上將6根鋼管樁按照預先定位好的雙層框架結構預拼裝成為一個整體,然后聯動下沉,最大的優點是樁之間的平面位置偏差可以得到最佳的控制。空間粗定位如圖5所示。定位船錨定樁施沉如圖6所示。六根樁整體豎轉如圖7所示。浮式限位器就位如圖8所示。平面偏差調整如圖9所示。

圖5 空間粗定位

圖6 定位船錨定樁施沉

圖7 六根樁整體豎轉

圖8 浮式限位器就位

圖9 平面偏差調整
4.3.1 夾具設計制造
6樁聯動施沉的思路是通過單個液壓錘將激振力均勻分配至6根樁頂,不同于6錘聯動施沉,其面對的是單根超大直徑鋼護筒,例如港珠澳島隧人工島的8臺APE600液壓振動錘聯動。多錘對單樁夾具設計三維圖如圖10所示。

圖10 多錘對單樁夾具設計三維圖
多錘對單樁的夾具設計思路是在鋼護筒圓周上均勻分配夾持點,結構簡單,受力明確,錘之間通過液壓回路連接,容易實現各夾持點激振力調節分配;反之若要實現單錘或多錘對多樁的同步下沉,必須設計一個相當復雜龐大的專用分配夾具,其外形輪廓尺寸基本與墩臺的幾何尺寸一致,且下層需帶6套子分配液壓夾具,與6根鋼護筒一一對應,需要獨立的帶動力系統的液壓單元系統。夾具設計如圖11所示。

圖11 夾具設計示意圖
4.3.2 振動錘性能要求
考慮到A2標深水區鋼護筒需嵌巖,結合施工海域地址條件,當前實現單樁施沉的液壓振動錘初步選型為YZ-400,其額定激振力為4 185 kN;如果要實現6樁聯動下沉,理論上需要的激振力為6×4 185 kN=25 110 kN,實際上為了克服非均勻沉降阻力,這個激振力還應乘上一個放大系數。可見如果要滿足6樁聯動下沉的需求,只能采用多錘聯動的方式,采用2X或4X的方式,那么夾具也要對應增加一層,變為三層,力的傳遞路徑被再一次加長,衰減進一步放大,夾具的設計難度與制造難度進一步加大。多錘聯動+多樁聯動夾具設計如圖12所示。

圖12 多錘聯動+多樁聯動夾具設計示意
4.3.3 施沉工況
由于6根樁基需嵌巖,在施沉的過程中,每根樁底端面遇到的阻力并不完全一致,最極端的不利情況是:中心2根樁快速下沉,兩側4根樁遇到較大阻力無法下沉,下層子分配夾具兩端可能會產生嚴重翹曲變形,甚至導致夾具體從鋼護筒上脫落,整個傳遞力系完全失效。下層分配夾具翹曲變形如圖13所示。

圖13 下層分配夾具翹曲變形
4.3.4 環保
因振動錘激振力超過25 000 kN,預計其產生的噪聲將會非常巨大,可能會遠遠超過施工海域的噪聲環保標準,將對在大海中自由游曳的白海豚產生嚴重的威脅。
測量定位采用GPS測量定位與常規測量相結合的測量定位方法。打樁流程:打樁船駐位→裝樁方駁駐位→劃樁號→捆樁→移船吊樁→移船就位→吊立樁入龍口→關閉下背板→替打→調整龍口垂直度→測量定位→樁自沉→微調偏位→拆除吊索→壓錘→錘擊沉樁→打樁記錄→停止錘擊→起吊錘和替打→測樁偏位。
此工法的優點是工效高,每根樁的定位方式采用絕對坐標定位,樁之間的平面位置相對偏差控制一般,垂直度可控。
為減小墩臺裝配難度,可考慮施沉完畢后重新復測樁位,坐標,將數據傳遞到墩臺預制場,對應微調預留孔平面位置。
此工法在港珠澳大橋中得到廣泛使用,核心要素是鋼管樁在上下雙層導向架中得到,,三個自由度的精確調整。
首根樁定位如圖14所示。

圖14 首根樁定位
此工法的優點是樁的平面位置相對偏差可以得到精確控制,無需重新復測樁位的,坐標傳遞到預制場,有效縮短工作路徑。
綜上所述,建議在打樁船和浮吊+振動錘定位施沉工藝中二選一,而六樁聯動下沉的創新工藝可作為一項后續課題繼續開展持續研究。
TU753.3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1.008
2095-6835(2020)01-0028-03
常晨曦(1971—),男,本科,研究方向為工程機械。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