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戎寧 王嘉 姜俏俏

日前,第八屆國際牡蠣研討會牡蠣產業交流分會在乳山舉行。憑借品質好、品種優、品牌響,乳山牡蠣受到各國嘉賓的高度評價,成為乳山的一張燙金名片。
2009 年“乳山牡蠣”注冊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6 年“乳山牡蠣”榮獲“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乳山市被授予“中國牡蠣之鄉”;2018 年“乳山牡蠣”榮獲“山東省優秀地理標志產品”,乳山市入選“首批山東省特色農產品(牡蠣)優勢區”;2019 年“乳山牡蠣”榮獲“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幾年時間,“乳山牡蠣”品牌價值以億計增長,電商年銷量可達7500 千克,銷售額15 億元以上,牡蠣加工產品更是暢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15 個國家和地區。
乳山牡蠣養殖水域面積達1.33萬公頃,養殖面積、產量和產值均居全國縣級單位首位。為了管控如此大規模的牡蠣,乳山探索建立了全國首個牡蠣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給每一件牡蠣產品貼上防偽標簽,實現來源可查詢、去向可跟蹤、責任可認定的全流程追溯。為避免追溯系統亂用,乳山還制定了“乳山牡蠣”防偽溯源系統使用及標簽發放管理規則,由乳山市牡蠣協會具體負責。只有取得“乳山牡蠣”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權、海域使用證、實際養殖面積在33.3 公頃以上、加入乳山牡蠣協會的養殖企業或合作社,才能申請使用防偽溯源標簽。對于養殖面積低于標準的牡蠣養殖戶,乳山鼓勵其加入合作社或成立公司。乳山采取統一苗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的標準化生產模式,使牡蠣達到規定標準。“消費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查詢牡蠣身份信息,包括牡蠣養殖企業名稱、法人、海域使用權證書、出貨捕撈時間等。”乳山海洋發展局技術人員介紹說。

20 世紀70 年代,乳山就已經開始了牡蠣人工養殖,先后承擔近20 項國家、省、市級科研示范項目。與科研院所技術合作,通過不斷摸索,乳山研究探索出“秋播春收”養殖模式和太平洋牡蠣筏式養殖技術。為解決產品單一問題,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李琪教授科研團隊以乳山海區自然采苗養殖的長牡蠣為基礎群體,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個牡蠣新品種長牡蠣“海大1 號”。新品種既改善了乳山牡蠣賣相,也提高了乳山牡蠣品質,填補了國內牡蠣良種培育的空白。“三倍體牡蠣可以全年生長,而且個頭更大,肉質更肥美,大的能長到成人手掌這么長,基本都是論只賣,一只新品種牡蠣抵得上普通牡蠣500 克的價錢。”乳山市牡蠣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保護牡蠣生長環境,乳山先后編制完成了《乳山市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乳山市海域使用規劃》,累計投入數十億元持續開展了海岸帶整治、海洋生態修復,推進塔島灣海洋生態保護區、大乳山國家級海洋公園建設,實施了潮汐湖生態修復、 和 尚 洞碼頭整治等工程。為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乳山市每年還在乳山灣、塔島灣等近海海域增殖放流水產苗種3 億單位以上,走出了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