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超(新鄭市環境保護局,河南 新鄭 451100)
在我國城鎮建設逐漸完善的情況下,推進農村的發展和建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生態環境當屬于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這一范疇,它能最直觀地體現新農村的建設成就,也是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指數的關鍵[1]。然而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成為了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制約因素。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一些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旨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綠水青山”的新農村是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近些年來,隨著一系列改善生態環境措施的推進,城鎮的環境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由于在新農村建設中關于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不足,環境污染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威脅。關于美麗中國的建設,不能只注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建設美麗鄉村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十三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徹底整治農村的生態環境,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農村生態文明家園。由此可見,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發展是指在考慮到子孫后代的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分配自然資源,努力實現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統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相掛鉤,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村的經濟才能夠得到長久而持續的發展。我國一直以來都堅持“以人民為本”的發展戰略,把人民的福祉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成國計民生的大事,也在從始至終為了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著。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建設和發展的愈加重視,農村的第二、三產業得到了高速的發展,經濟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
但是,物質條件的豐富并不能夠完全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真正向往的是環境友好、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的美好生活。其中,環境友好處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的生態環境現狀遠遠不能滿足美好生活的標準。因此,應更加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恢復問題,努力實現農村的“綠水青山”,真正為人民帶來美好生活的福祉。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工業的不斷發展,城市垃圾的產生量逐年上升,且新增污染物的種類也不斷增多。我國大多數城市都被垃圾污染所環繞,甚至有1/4左右的城市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填埋和堆放垃圾。為了緩解城市垃圾污染的狀況,政府已經采取了垃圾污染防治處理的一系列工作,垃圾分類也在全國多數城市展開,但仍然不能很好地解決巨大的城市垃圾產出量。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只能找到一個排泄口去幫助分擔產生的垃圾污染,而地廣人稀的農村就成為了這一排泄口的不二選擇。城市中將近90%的垃圾都經轉移到了農村進行填埋堆存,大量的堆埋嚴重侵占了農村的耕地面積,并且由于在農村中對于垃圾處理的技術把關不到位等因素,堆存垃圾中釋放的化學物質很容易再次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長期以來,農村的土壤、水資源、大氣等都深受垃圾污染的危害,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村人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2.2.1 種植業、畜禽業造成的污染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是以種植業和畜禽業為主的。近些年來,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的種植業中使用大量的化學肥料和農藥,以提升農耕的產量。據統計,自2009~2018年以來,我國農用化肥的年使用量都超過了5000萬噸,在2016年甚至突破了6000萬噸的大關。在我國實際耕地面積并不多的情況下,年化肥施用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設定的安全標準,高居世界前列。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了農村水質和土壤中大量化學物質的存積,降低了土壤肥力,對農村飲用水的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畜禽業中主要是對家禽糞便的處理不當,大量家禽糞便直接排入農村的河流、湖泊中,從而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且糞便中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也對農村的水體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2.2.2 第二、三產業產生的污染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國家對農村經濟的振興越來越重視,近些年來,農村的工業、旅游業、物流業等在政府的扶持下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農村經濟也得到了飛躍提升。然而在農村經濟欣欣向榮的背后,有農村生態環境付出慘重代價的疤痕。由于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視不足,對于一些鄉鎮企業隨意排放生產污水的現象不夠重視,工業污水對農村的河道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也是危害農村生態環境最重要的因素。農村旅游業的興盛為農村引進大量客流,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垃圾污染。由于農村普遍的環保意識薄弱,且對于垃圾污染的處理設備技術不足,造成了大量垃圾污染的堆存。固體污染物的堆存侵占了農村的耕地,且對農村的土壤和水質都產生了巨大的危害。
2.2.3 農村居民生活垃圾的污染
隨著新農村建設推進過程中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的居住人口也逐漸增多,人口密集程度也逐漸上升。但在這種現代化的農村建設中,農村的環保制度和基礎設施并沒有得到同步完善,大部分農村仍然存在垃圾無處存放、無人監管、無處理措施的“三無”現象。由于沒有正規的垃圾存放地點,農村的許多河流、水坑便成為了“天然的垃圾場”,生活垃圾被隨意傾倒進河流,造成了農村河道的急速減少和農村水質的嚴重惡化。并且由于基礎設設施的不完善,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正確的處理,很多生活垃圾便被直接焚燒掩埋,對農村的大氣和土壤環境都造成了危害。
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資源,為所有人共享,那么環境的保護也應當由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力量。政府處于環境保護體系的中心地位,但絕不是唯一地位。倘若一味地依靠政府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環境問題不僅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還會因為政府的過多干預而影響到經濟發展[3]。因此,在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中,政府應當找準定位,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駕護航。政府可以擔任一個動員的角色,通過一定的措施激勵企業、社區、個人等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從而為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提供巨大的創新型動力。比如,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經濟措施,鼓勵農村的經濟消費朝著環境友好型方向進展;還可以采用激勵制度,對于一些在環保方面表現突出的企業或者個人等進行一定的獎勵,以促進社會各界保護環境的積極性。
由于農村居民環保意識的薄弱以及污染問題的嚴重,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推進過程異常困難。基于此,關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恢復必須走法治路線,依靠法律條文引起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從而促進農村生態治理的有序發展。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雖然明確了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些標準和要求,但仍然缺少貼合農村生態環境狀況的法律法規具體細則[4]。并且在農村施行環境保護條例的過程中,由于監督機制的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現執法不嚴的現象。基于這些問題,必須開展關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立法,根據農村生態問題的特點制定法律法規來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基本依據。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對鄉鎮企業和農村個體經營企業的環境監管機制,加強對不符合環境保護條例企業的排查和處理。在實施有關農村環保法規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管力度,使得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定措施能夠落到實處。
農村環境問題的治理與改善需要大量專業的基礎設備,基礎設施和設備是治理環境問題的技術保障。因此,需要對農村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但由于農村的經濟和技術相對于城市較為落后,不能一味的依靠政府的資金投入。基于此,農村可以采取眾籌的方式,一方面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可以號召各種民間組織和個人自發為環境治理出一份力。同時,要著重加強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秸稈處理等企業的基礎設備建設,并且鼓勵企業對污染處理設備進行創新型探索,努力探尋更加經濟且環境友好的污染處理方式。
污染產生的源頭在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倘若能夠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便可以從根源上有效地減少污染的產生。因此,通過宣傳和教育加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也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關鍵環節。政府可以定期在農村中開展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講座活動,由鄉村領導人組織居民積極參與。同時可以將一些如何保護環境、如何合理利用資源的方式做成宣傳冊,發放到每家每戶。并定期開展一定的考核與檢驗,對于在環境保護中表現良好的居民進行一定的資金或榮譽獎勵,從而激發人們的環保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在居民中多宣傳環境污染對于地球和人類的危害,從而鼓勵居民多使用綠色環保的生活用品,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的產生。
長久以來,農村問題一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為了解決我國農村的落后問題,推行新農村建設是必然趨勢。但在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了建設進程中最大的不和諧因素。基于這種狀況,在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可以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提高居民環保意識等途徑,逐漸使農村恢復綠水青山的面貌,從而真正實現農村人民的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