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垠穎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自然辯證法是人們認識客觀自然界的一種重要理論思維方式,新時代背景下的建筑設計發展離不開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指導。在自然辯證法的啟示下,建筑師會更加注重人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其與全新的政治、文化、經濟相協調,從而實現建設更美好、更適宜人居環境的目標。
本文所選取的建筑實例——西村大院,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貝森北路1 號的一座城市巨構。建筑四面臨街,沿邊建造,其基地周邊被商品房住宅所環繞。建筑師試圖通過“圍合”來激發集體記憶,創造出再現傳統生活的超大竹院,從而賦予此地更強的公共性和感召力,以此營造一個具有強烈集體性和向心性的當代社區。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理論基礎,系統自然觀、人工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當代形態。
西村大院是一個公園般超尺度的巨型院落,內部功能極其混合,具有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設施雙重性質。建筑師在設計時面臨很多復雜的要求。該地塊的用地性質為社區體育服務用地,規劃對建筑經濟技術指標控制得非常嚴格,容積率2.0,覆蓋率40%,限高24 m。為了創造“綠地最大化”,建筑師將空間體量設計成條形,嚴格按照緊貼5 m 的退距要求,向內圍合大院一周,形成一個外高內低、容納紛繁市井公共生活的文化創意集合體。其背后所蘊含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為之后的建筑設計提供了理論和方法。
西村大院的“第五立面”——屋頂,選用大孔再生磚,而且在磚孔內植草,之后隔行鋪設。在保證建筑體量純凈的同時,構成大、中、小不同層次的院落竹林景觀,將人、建筑、環境組成協調的整體,充分展現西村大院悠閑的成都氣質,最終實現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和諧統一[1]。
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從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出發,體現在科學家、工程師的具體科學技術研究中。
建筑師設計西村大院的整個過程包含從前期的基地、交通、氣候、受眾等各個要素的分析,再到該場地綜合的建筑策劃評估。分析讓綜合更深刻,綜合也以分析為基礎,通過分析與綜合的有機結合,提出具有辯證關系的建筑策略,使得西村大院的建筑定位更加準確。
建筑類型學的歸納與西村大院的演繹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從建筑類型學來說,可以把西村大院歸納為城市綜合體類型,其具有綜合體普遍具有的功能復雜性和空間豐富性。但是,西村大院又演繹出其作為綜合體類型的獨特性。形態上,其仿佛是一個街區而不是建筑。建筑師通過方正地塑造邊界,果斷地切削四角,利用條形空間形成街道感,讓人聯想到巴塞羅那的城市形態。功能上,其包含運動、文藝、創意等富有個性的世俗生活,而且成為有機融合成都本土生活的容器,具有很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西村大院是在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中實現類型創新的。一方面,從建筑體量布置、總體空間形態來看,西村大院是對歐洲傳統街廓類型的繼承。建筑師敏感地通過對空間體量的研究,將建筑沿街界面最大化和內部公共場地最大化,并且形成有厚度感的邊界,這與19 世紀歐洲院落住宅的做法類似。另一方面,建筑師批判性地選取傳統建筑文化的片段去回應他對中國傳統空間文化的開放性。將歷史作為發展的基礎,再通過理性、縝密的邏輯思考,使得該建筑更具深度。
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社會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探討社會中科學技術的運行規律,以及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科學技術的社會治理等普遍規律。
建筑師劉家琨成名之后依然深耕于我國的西南地區,他將民間傳統的建筑技術理念現代化地應用于當代創作,使傳統的建造技藝精進優化。他將現有資源創造性地投入生產過程,同時又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其科學的因素,又把其科技成果投入自己的實踐,力圖以低造價和低技術手段來營造高水平的建筑藝術作品。
西村大院中在建筑山墻、景觀鋪地、院墻等空間大量使用的再生磚就是最好的體現。
5.12 汶川地震后,劉家琨開始以他的方式從側面回答建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他利用地震后破碎的廢墟作為磚的骨料,再將切割好的秸稈作為纖維摻入其中,再加入水泥、沙等材料,最后交由當地制磚廠進行加工,造成輕型砌塊。再生磚的制作過程簡單方便、生產高效,而且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砌塊的生產成本[2]。
筆者認為,像這樣貫徹綠色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科學技術革命思路,代表著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方向。
自然辯證法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與時俱進。任何學科的發展與進步都是遵守自然辯證法的結果,對于建筑設計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建筑設計中應掌握和運用自然辯證的思維方法,營造出和諧、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