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乃搏,董 波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110847;2.遼寧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110034)
研究顯示,胸痹心痛患者中痰瘀互結證者占50%~70%[1]。近年來,諸多醫者認為胸痹心痛的主要致病因素為血瘀、痰濁,對疾病診治有重要的意義[2-3]。心內科醫師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對以運動為核心的心臟康復越來越重視。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通過周期性運動訓練可降低7%~38%,與沒有進行運動訓練的患者相比,5年內病死率降低21%~34%[4]。通過運動訓練不僅能增強內臟功能,調節外周血液循環,提高心臟泵血能力,提高肌肉耐力及柔韌性,還可增強機體的基礎代謝能力,舒緩精神壓力,調節中樞神經的興奮水平,有效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5]。董波教授在臨床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采用自擬方寬胸暢心方聯合中醫傳統運動八段錦治療痰瘀互結型胸痹心痛患者,每獲良效。本文總結董波教授以“藥物為基本,運動為核心”的治療理念辨治痰瘀互結型胸痹心痛病的臨床經驗。
胸痹心痛是以心前區或左胸背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癥的疾病[6],根據其發病特點,可歸于西醫的冠心病。《靈樞·五邪》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胸痹一詞,并有專篇論述。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言:“胸痹之病,喘息咳唾……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陽微陰弦”是本病的病因病機,即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氣盛,為本虛標實之證,瓜蔞薤白劑通過通陽散結治療本病效果明顯[7]。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痰夾瘀血,遂成窠囊”,即指痰瘀互結的病機[8];近代岳美中稱:“老年人易患冠心病,患者年老,代謝能力下降,血行不暢,極易形成痰濁、血瘀病理產物。”[9]國醫大師鄧鐵濤積累了大量治療冠心病的經驗,探究氣血痰瘀之間的關系,其認為內因以心陽虛、心陰虛為本,標是導致繼續發展成冠心病的痰與瘀,先生痰,由痰發展成瘀[10]。現代醫學認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致病因素分虛實兩個方面,實為血瘀、痰濁、氣滯等,虛為氣虛、陰傷、陽衰等。
董波教授在臨床中發現,胸中陽氣不暢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最初表現多以胸中憋悶、短氣為主。氣機運行不暢,氣不行水,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功能失調,故聚而生痰。“氣行則血行”,氣的推動功能下降,氣不行血,血液停蓄成瘀[11]。生理上津液和血互相補充,病理相互影響,既可因瘀致痰,又可因痰致瘀。疾病日久,發展為痰瘀交阻,積于胸中,氣機痹阻,臨床表現為胸痛徹背。不論是血瘀、痰濁等標實,還是氣虛、陽衰等本虛,亦或因實致虛、因虛致實,最終導致胸中氣機不能正常布息展舒而發胸痹。痰瘀互結證臨床表現多見于胸悶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喘促,咳嗽,咳痰,胸脘痞塞,氣短,肢體沉重,納呆等,舌暗或有瘀點,苔濁膩,脈弦滑[12]。
董波教授辨證施治,予以中藥湯劑,調節臟腑功能,使聚于胸中諸陽之氣散于全身,通過氣的推動作用,促進血液運行,增加對心肌的供血。時常做八段錦,通過身體和氣息配合,有意識控制心理狀態等方法使心身和諧統一,經過系統鍛煉,使患者“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心和身都達到健康的狀態[13]。二者相輔相成,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
2.1 口服中藥湯劑 董波教授用自擬科室協定方“寬胸暢心方”治療胸痹心痛。該方具有豁痰降氣、活血化瘀之效,由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蔞薤白半夏湯、丹參飲為主方加減而來。瓜蔞潤腸通便,導邪外出,主滌痰散結,寬胸理氣,為治胸痹心痛之要藥;《本草正義》載“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散心脈瘀血最為有效,故瓜蔞、丹參共為君藥。半夏降逆化痰,厚樸下氣消痰,枳殼理氣行滯,此三味合為臣藥,以達化痰祛痰之效。薤白溫通滑利,主通陽散結,行氣導滯;桂枝溫陽通脈;檀香行氣散寒止痛;此三味共為佐使,以振胸陽、行氣止痛。方寓行氣、活血、祛痰于通陽散結之中,使胸中氣機舒暢,藥簡力專。
2.2 習練八段錦 八段錦是調節全身的傳統功法,其運動強度和動作招式符合現代運動學和生理學規律,屬于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能全面調節臟腑功能,減輕心臟壓力,調和氣血等[5]。董波教授認為,八段錦立足于中醫基礎理論,其動作針對痰瘀互結型胸痹患者效果顯著。雙手托天理三焦練習時,雙手十指相扣,交叉用力上托,至胸口翻掌繼續上引,充分牽拉手臂的手三陰經、三陽經,同時,呼吸配合動作的升降,充分抻拉腰背,擴大胸腹,使經絡得以疏通,促使津液在體內布散,梳理氣機[14]。左右開弓射大雕,此式通過雙手引弓開胸的動作,可以調節出自胸中的手三陰經經脈之氣,疏通營血,清順肺之宗氣;手型中的八字掌和爪的作用則是增大對經絡的拉伸幅度,加大刺激效果;開弓時的夾脊擴胸,一收一放,促成陰陽平衡,通過對督脈的拉伸和對背俞穴的刺激,激發穴位功能,調節氣血津液更好運行,做該動作尤其要注重背部的反弓發力,以有效刺激命門以激發腎氣。調理脾胃須單舉可牽拉脾胃以激活、提升胃腸道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該動作可疏通全身氣機,通過雙上肢一上一下、一松一緊的對拉配合,對脾、胃、肝、膽等內臟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有效地將脾胃氣機的升降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15]。這三節動作尤其適用于痰濁、血瘀致病因素引起的胸痹心痛,具有活血化瘀、祛痰化濁的作用,應重點練習[16]。此外,顛背、往后瞧可益氣活血,疏肝解郁;搖頭擺尾、攀足能溫補心腎陽氣,推動血脈運行。中醫認為“心肺有邪,其氣留于兩肘”,練習時要注重兩手臂的旋轉動作,在運動時一定要加大兩手臂的力量,才能使心肺經絡暢通,胸中陽氣散于全身。在做八段錦時,馬步站立是大部分動作的基本要求,馬步具有增強體能、提高耐力、加大腰力腿力、聚氣凝神、練內壯之效。下肢和臀部肌肉相當于人類的第二個心臟,長期鍛煉可以提高肌肉泵的作用,增加回心血流,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同時八鍛錦運動時能收縮、擴張胸廓,加大膈肌升降幅度,減輕內臟過度擠壓心肺,增加心臟血液回流量,緩解心肌缺血。八段錦動作簡單易學,場地要求低,經指導后各個年齡段人群均可以學會。
董波教授認為胸痹心痛發病的根本原因為胸中陽氣痹阻,痰濁、血瘀既是其主要的病理產物,又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故寬胸腸方中重用化痰、活血藥物,有利于疾病的康復。與此同時,配合中醫傳統運動八段錦,通過調身加強對身體姿勢的控制力,通過調息加強對呼吸和氣息的把控能力,通過調心加強對思維意識活動的調節能力,調節氣血運行,調整臟腑的生理功能[17];標實時能理氣活血、化痰祛瘀;本虛時能補益心脾腎陽氣,推動氣血運行。寬胸暢心方與八段錦功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動靜結合,協同增效,體現董波教授以“藥物為基本,運動為核心”的治病理念,在臨床治療中可明顯減少患者心絞痛發生次數,提高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