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o Bin Kim,Jae Ik Kim,Ye Ji Lee
(大田大學 針灸學院,韓國 大田)
醫療糾紛的定義是因醫療事故導致的爭議,而醫療事故通常指在醫療行為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韓國統計年鑒數據表明,2017年醫療糾紛事件共2 420起,較2013年的1 398起有較大幅度上升,而關于傳統醫學領域的醫療糾紛由2016年的41起上升至2017年的63起,上升幅度為53.7%[1-2]。傳統醫學療法一般相對保守,侵入性治療手段較少,因此導致病人受傷或者死亡的案例也較少。但隨著韓國人民對傳統醫學療法越來越關注,相應的醫療糾紛也越來越多。目前關于傳統醫學領域醫療糾紛的研究較少,本文以韓國針灸協會處理的醫療糾紛事件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2013年1月-2018年9月,韓國針灸協會共收到336起醫療糾紛訴訟,排除256例醫療記錄不完善、行醫不規范、無執照行醫導致的糾紛,最終納入80例醫療糾紛事件。采用SPSS24.0軟件分析醫療糾紛與時間、治療方法、不良反應之間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年,韓國針灸學會經手處理的醫療糾紛事件分別為5、15、8、15、23、14起,其中2018年的數據為截止到9月份。
80例醫療糾紛中有54例的治療方法為針刺,7例為拔罐,6例為藥物針刺,5例為灸法,其余幾例無關治療方法,多是由診斷、檢查產生的糾紛。具體見表1。
導致醫療糾紛產生的不良事件中,局部感染和發炎占比最高,為17例(21.3%),其次為神經系統癥狀,為13例(16.3%),燒傷8例(10.0%),氣胸7例(8.8%),血腫7例(8.8%),疾病加重7例(8.8%)。具體見表2。

表1醫療糾紛治療方法分布

表2醫療糾紛中出現的不良事件

續表2醫療糾紛中出現的不良事件
治療方法與不良事件種類也有一定相關性。如針刺治療中有12例是局部感染、發炎,11例神經系統癥狀,7例氣胸,7例血腫。而拔罐導致的不良反應多為局部感染、發炎,蜂療導致的不良反應均為感染性休克,灸療的不良反應均為燒傷[3]。具體見表3。

表3不同治療方法造成的不良事件分布 (n)
按照治療方法將80例醫療糾紛分為針刺類和非針刺類,采用卡方檢驗,根據韓國針灸協會的最終判定結果,發現非針刺類療法出現醫療事故的比例顯著高于針刺類療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表4 醫療糾紛判定結果 [n(%)]
通過分析已經發生的醫療糾紛事件,有助于幫助我們避免更多事故發生。首先,行醫者應嚴格遵循操作規范,治療前需認真消毒雙手,觀察治療部位是否有創傷。使用的針具和罐器均應是一次性用品,治療結束后應告知患者保持創面清潔,以避免局部感染[4]。其次,針刺療法具有創傷性,可能會給軟組織、血管和神經帶來損傷,因此行醫者必須熟練掌握人體解剖學知識,尤其是針刀這種創傷性較大的療法,相當于一場小手術,為防止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移動而細微地影響血管和神經的位置,可以在治療前用醫用記號筆將施針區域圈出。第三,為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引發氣胸,在肺部周圍穴位施針時需特別小心,例如肺俞穴和心俞穴均在肩胛骨內側,肺俞穴的安全針刺深度為(5.17±0.32)cm,心俞穴的安全針刺深度為(4.62±0.3)cm[5]。第四,為避免血腫導致的糾紛,行醫者應在治療前詢問患者是否服用過抗凝劑。若起針后出血嚴重,應對施針部位進行按壓,直至血流停止。如果患者覺得血腫部位疼痛難忍,可采用熱敷的方法加快局部血液循環。第五,在進行蜂療前必須進行皮膚過敏測試,即前臂用酒精消毒后以少量蜂毒注射于皮下,15min后觀察是否出現瘙癢或紅疹。蜂療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者以及經期、孕期女性謹慎使用。如果治療過程中患者血壓降至90/60 mmHg以下,或者心跳超過120次/min,應立刻送至綜合性醫院急救。第六,在進行灸療時,行醫者一定要時刻關注溫度變化,超過50 ℃皮膚就會開始出現燙傷癥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周圍神經病變,對疼痛不敏感,更應注意施灸溫度[6]。若發生燙傷或燒傷,應立刻用流動的冷水沖洗10 min以上,剝離覆蓋衣物,若產生水泡,應用清潔醫用紗布覆蓋,以免發生二次感染。避免發生醫療糾紛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是行醫者在治療前應詳細掌握患者醫療記錄,并向患者講明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簽署知情同意書。
針灸醫療糾紛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行醫者取穴和操作的失誤,也有患者自身隱瞞和不遵醫囑的因素。消除醫療糾紛需要行醫者和患者共同努力,即患者應如實告知病史,嚴格遵循醫囑,而行醫者需認真掌握醫學知識,熟練針灸操作。人命關天,需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