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赟,柯敏輝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對于以“反復肛旁腫痛”為癥狀的患者,我們很容易馬上產生“肛周膿腫”診斷的慣性思維,進而走進治療誤區,造成患者反復不愈的后果。近期我們發現一特殊病例,患者有長期痛風史,以部分關節多發痛風石為基礎疾病,反復肛旁腫痛1年,遂來就診。我們通過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及相關輔助檢查,排除相似疾病,最終確診為臀癰伴痛風。此病例的特殊性在于其容易讓人被表象所迷惑,因此更加突出了診斷時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全面查體、多方位思考的重要性。
患者,男,56歲,因“反復肛旁腫痛1年”就診。患者入院前1年無明顯誘因出現肛旁硬結隆起(圖1),腫脹疼痛,呈持續性加重,伴惡寒發熱,體溫最高達38.5 ℃,無便血,無便時肛內腫物脫出,無口干口苦,無頭暈頭痛,納可寐安,小便通暢,大便質軟成形,1日一行。多次就診于當地醫院,予“抽膿”“輸液”治療(具體治療方案不詳),上述癥狀反復發作,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中醫診斷:臀癰(熱毒蘊結證),西醫診斷:臀部膿腫。發病以來,精神狀況良好,睡眠良好,飲食情況良好,體重無明顯變化。刻下:肛旁腫痛,伴發熱,體溫37.5 ℃,納可寐安,小便通暢,大便質軟成形,1日一行。
既往史:“痛風性關節炎”10余年,左足、雙手、雙肘關節反復紅腫疼痛,并可見數個痛風石(圖2、圖3);“高血壓病”7年,血壓最高達160~170/90~100 mmHg,平時不規律口服“依那普利,坎地沙坦”降壓,未監測血壓;“消化道潰瘍”6年,平素間斷服用藥物(具體不詳);“高脂血癥”5年,未重視,未診療。
入院查體:T:37.5 ℃,P:98次/min,R:20次/min,Bp:161/100 mmHg,神志清楚,無特殊面容。舌質紅,苔黃膩,脈弦。頸軟,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左足掌第三趾畸形,左足、雙手、雙肘關節紅腫疼痛,并可見數個痛風石,大者3 cm×3 cm,雙肩、右胸鎖關節疼痛,活動稍受限。專科查體:視診:截石位臀部兩側距肛緣3 cm處各見一硬結隆起,大小均約5 cm×4 cm,擠壓可見黃稠膿液溢出,周圍皮膚色稍紅,可見數個針孔大小結痂;指診:肛旁硬結,周圍組織質硬,伴壓痛,皮溫稍高,肛緣及肛內未觸及索狀物,直腸下端黏膜光滑,指套退出無染血跡及膿液;肛門鏡檢查:患者因疼痛未行肛門鏡檢查。
輔助檢查:WBC 9.97×109/L,LYMPH% 18.8%,NEUT# 7.11×109/L,MONO# 0.82×109/L,快速CRP 26.7 mg/L,URIC 628.94 μmol/L。肛門CT平掃(圖4):雙側臀部皮下團塊病灶伴鈣化,考慮臀部皮下炎性病灶,雙側腹股溝多發淋巴結腫大。肛門MRI+增強(圖5):雙側臀部皮下異常信號占位,累及雙側坐骨結節,結合病史考慮痛風性結節伴感染可能;雙側腹股溝多發淋巴結腫大。
入院診斷:中醫診斷:①臀癰病(熱毒蘊結證);②痛風病(濕熱痹阻證)。西醫診斷:①臀部痛風性結節伴感染;②痛風性關節炎;③高血壓病;④消化性潰瘍;⑤高脂血癥。
治療:中醫治療:中醫治則:實則瀉之,熱則清之,治以“清熱祛濕,解毒透膿”之法,方擬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黃芩9 g,黃連6 g,黃柏6 g,山梔子9 g,金銀花15 g,野菊花6 g,蒲公英6 g,紫花地丁6 g,陳皮9 g,牡丹皮9 g,甘草6 g,1劑/d,水煎,分2次溫服。西醫治療:急性發作期給予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等緩解疼痛;間歇期和慢性期則需控制血尿酸水平。

圖1 肛旁硬結隆起

圖2 左手痛風石

圖3 肘關節痛風石

圖4 肛門CT平掃

圖5 肛門MRI+增強
按:患者由于常居南方濕熱之地,濕熱內生,臟腑積熱,熱郁為毒,熱毒壅于血脈,瘀血痹阻于經絡,抑氣凝血,攻于骨節而發病。反復發作,遂使瘀血凝滯,絡道阻塞,以致關節畸形。濕熱蘊阻臀部,經脈阻隔,氣血凝滯,郁而化熱,腐肉成膿成癰。病位在肛門直腸,病性屬實。故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來清熱祛濕、解毒透膿。
臀癰是一種生于臀部肌肉豐厚處,范圍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主要以來勢急、位置深、范圍大、易腐潰、收口慢為主要特點。《外科正宗》云:“此多毒積于內,自里至表者十有八九。”濕熱結聚的內因是因為患者平素嗜好生濕之品,以致濕邪結聚,久不得解,而成濕熱;外因是因為患者久坐潮濕之地,或久臥床上,濕熱之邪直接侵入臀部大肉[1]。
《外科正宗》中所述臀癰,其病證有虛實之異,病性有寒熱之分[2]。實證多以濕熱火毒蘊結為患,此證屬膀胱經濕熱凝結而成,生于臀肉厚處,腫、潰、斂俱遲慢。《外科正宗》所述:“凡生此者濕熱凝聚乃成。初起毒從五臟蘊積者,患必有頭紅熱,墜重如石,內必口干發熱。”臀癰發作多虛實夾雜,為濕熱凝結、營氣不從、逆于肉理所致。濕痰凝結故紅熱不顯而硬塊堅巨,有疼痛與壓痛。治療上以清熱利濕解毒為要,注重托補及化瘀。
痛風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四肢關節之氣血被病邪阻閉不通而引起的疾病,“痛風”病名最早見于《劉涓子鬼遺方》,其臨床特點是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畸形,病久可造成腎臟損害,以中老年男子多見。痛風之病虛實夾雜,臨床中痛風患者病情復雜,辨證也當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不能簡單將其歸于同一證型,同時應做到辨證與辨病相結合[3]。
痛風的治療應當遵循“已病早治,既病防變”的原則。因此痛風的辨證施治原則,當以清熱解毒、利水滲濕為主,調理氣血為輔,兼以活血通絡、化痰逐瘀[4]。中醫在治療痛風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在對痛風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的基礎上采用中藥內服法、中藥外敷法、針灸療法等對其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而且較少產生不良反應[5]。
西醫(gout)認為痛風是一種由單鈉尿酸鹽(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特指急性特征性關節炎和慢性痛風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在人體內,MSU晶體主要沉積在軟骨表面。在高尿酸狀態下,痛風患者的關節滑液可以作為啟動因素啟動MSU晶體成核[6]。痛風急性發作后經間歇期后進入慢性期,由于尿酸鹽沉積在周圍軟組織及皮下,則可形成痛風石。痛風石的核心是尿酸鈉,沉積的尿酸鈉鹽周圍可發生異物樣的慢性炎癥浸潤,內有巨噬細胞;繼而可引起組織斷裂和纖維變性,腫大呈結節狀突出并可鈣化。痛風的西醫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本例患者的各項輔助檢查中,根據肛門CT及MRI影像結果分析,炎性包塊不含脂肪成分,不考慮畸胎瘤的診斷可能。痛風病史較長的病人,可能出現腎性骨病,但此患者腎功正常,不考慮腎性骨病的可能。一般來說,雙側對稱性囊腫較為少見,多呈清亮液體,無結晶樣物體,考慮囊腫可能性小,病灶未通及肛門,不考慮肛周膿腫可能。穿刺抽取內容物病理結果提示以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為主,可見絮狀壞死物,考慮肛周感染可能。畸胎瘤一般位于人體中軸線,此患者位于臀部兩側,不考慮畸胎瘤可能。表皮樣囊腫位置表淺,內容物一般為油脂性,呈灰色組織,表皮囊腫破潰組織滲透到周圍,形成膽固醇結晶,一般表皮樣囊腫單個多見,不考慮表皮樣囊腫可能。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冉兵等[7]采用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痛風石,結果顯示,手術雖能清除局部痛風結晶、降低體內尿酸總量,然而并不能有效降低痛風復發率,更不能根治痛風,而且手術屬于有創操作,在切除痛風石的同時很難避免會損傷局部軟組織。嚴重痛風石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有限,甚至術后出現傷口愈合不良或感染等術后并發癥。本例患者全身多發痛風石,臀部硬結穿刺抽取物為豆腐渣樣內容物,一般在臀區的尿酸結晶較罕見,長期尿酸水平控制差,若馬上手術切除痛風石,預計術后傷口愈合情況較差,甚至存在不愈合可能,故暫不施行手術切開治療,而先控制尿酸水平,待尿酸水平穩定后再制定進一步的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