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沖,鄭國良,陳黃煒,盧仁輝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市正骨醫院 康復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尺骨鷹嘴骨折屬于肘關節常見骨折,常由于各種術后不當原因導致關節囊攣縮及關節周圍粘連,導致活動受限,影響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1]。為了更加科學客觀地評價該方案的療效,筆者采用隨機、對照組的研究方法,并規范操作,以達到可以推廣應用的目的,現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康復醫學科因尺骨鷹嘴骨折術后導致功能障礙患者62例,其中張力帶鋼絲固定50例,接骨板內固定12例,隨機平均分為2組:①治療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30.5±10.1)歲,術后(1.4±0.7)個月;②對照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29.7±9.8)歲,術后(1.5±0.4)個月。兩組在年齡、病程時間上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參照《實用運動醫學》診療方案中關于肘關節僵硬的診斷標準:①急性外傷及手術史;②關節周圍腫脹,壓痛,肌力下降;③肘關節屈伸活動受限[2]。
1.3.1 納入標準 符合臨床診斷,年齡19~45歲,術后未接受臨床康復治療,術后3個月內。
1.3.2 排除標準 伴有關節周圍骨化性肌肉炎、骨不連、神經損傷、內固定松動、骨腫瘤及骨結核、關節感染、中風偏癱患者、孕婦。
1.4.1 治療組和對照組 均采用康復醫學科常規治療方法:①常規給予肘關節濕熱敷15 min,超聲波治療3 min。②關節松動術:運用北歐流派Kaltenborn關節松動術Ⅲ手法,患者采用仰臥位,包括肱尺關節牽張、肱尺關節遠端滑動,肱尺關節橈側及尺側滑動,共20 min,治療結束后給予冰敷15 min[3]。一周連續5天,堅持康復治療到術后24周。
1.4.2 治療組 ①理筋手法:在濕熱敷和超聲波治療后進行,在肘關節周圍采用拇指揉法、彈撥治療周圍疤痕和粘連組織,使關節周圍疤痕和粘連得以松弛放松,在治療的同時,輔助手配合肘關節屈伸及旋轉運動,以達到能改善局部氣血運行,舒經通絡,緩解周圍組織粘連和攣縮。動作要剛柔并進,動作要慢,每次操作5 min。②靜態牽伸訓練:在關節松動術后進行,應用國產IK靜態進展性牽伸支具(百年旭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治療,每次牽伸力度以患者輕微酸痛為宜,持續牽伸25 min,每天2次,每周5天,肘關節調節的幅度范圍為屈曲≤135°,伸展≤10°[4-5]。為了研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每位病人不更換治療師,持續到術后24周。
主動關節活動度測定:采用電子量角器(廣州科安多功能關節活動器),主動肘關節屈曲與伸直角度并測算出肘關節活動范圍角度;Mayo肘關節功能評定:12周和24周后進行康復評定,滿分為100分,總分≥90分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可,<60分為差[6-7]。
第12周及24周后行康復評定,兩組患者的活動范圍較治療前都有明顯改善(均P<0.05),且治療組的兩項康復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0.05),具體見表1、表2。


組別例數(n)時間屈曲伸展總活動范圍治療組31治療前77.12±6.34-61.21±8.1016.33±3.64治療后104.21±4.71ab-32.84±6.80ab72.64±5.56ab對照組31治療前78.35±6.81-62.37±7.6714.90±4.10治療后92.25±4.10ab-41.29±7.25ab50.23±6.82ab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yo各項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aP<0.05。
肘關節僵硬可能引起于先天關節的畸形、麻痹的畸形、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感染,但最常見的還是創傷后的肘關節。正常肘關節活動弧度,是在屈曲0°~145°和旋前90°及旋后90°左右,但在日常生活功能性活動中需要大概屈曲至伸展角度是30°~130°,旋前及旋后各50°,生活及工作中屈曲比伸展角度更加重要。肘關節僵硬分為外在、內在及混合型等原因。外在原因包括除了關節表面本身之外,從皮膚到關節囊和側副韌帶,如皮膚及肌肉攣縮、關節周圍疤痕形成、周圍神經損傷后等。內在原因主要是關節內在解構不佳、關節的軟骨減少、關節腔內骨痂產生、關節內粘連、關節腔內纖維化等。而尺骨鷹嘴骨折恰好是關節內骨折,受傷后關節內的出血、水腫、術后纖維化、關節間隙變窄、術后部分患者長期制動等各種關節內外原因會導致出現肘關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而肘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無法達到這樣的關節活動范圍,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完成必要的活動,必然產生其他部位的代償性運動,造成周圍關節及組織的不良反應。因此,規范化的康復訓練能有效地改善關節功能障礙并促進關節功能恢復[8]。
傳統的理筋手法一般先用推、摩、按、揉、彈撥、擦等,鎮痛解痙,散瘀活血,疏通肌肉,然后用配合關節的屈伸、旋轉、分離、牽抖、搖晃等手法,達到疏通經絡,分離粘連的目的;最后,運用扣擊、揉搓、運展等手法,調和氣血經脈[9]。我科選用傳統揉與彈撥治療肘關節僵硬能松解肌筋,通過揉法、彈撥對肘關節周圍組織進行治療,達到舒筋活絡、通絡止痛,緩解周圍肌筋痙攣、緩解疼痛,并配合關節屈伸活動及旋轉活動,從而達到改善肘關節功能。
關節周圍軟組織在靜態進展性牽伸訓練下主要變化為應力松弛,在支具未調整角度下,關節周圍軟組織長度不變化,組織內部的張力下降。實驗研究證明,應力松弛技術是使軟組織獲得塑性延長的技術的有效方法[10-11],一般在關節活動的終末端進行持續牽伸,保持一定時間,時間一般在20 min以上[12]。關節粘連的膠原蛋白纖維最大形變張力為7%~8%,韌帶張力可承受20%~40%的應變,所以關節牽伸力度不是越大越好[13],當然這個原理同樣在四肢關節術后康復也可以廣泛應用。
因此,通過理筋手法配合靜態進展性牽伸訓練治療尺骨鷹嘴骨折術后功能障礙與常規康復方式比較,12周和24周治療后的康復功能評分較對照組效果更加明顯,能使患者更好地恢復工作及生活。當然,此方法對病程較長特別是3個月內康復未介入的情況下,療效會比較差,這時應積極請骨科醫師及時接入外科松解治療,然后轉康復科繼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