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毛生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網球肘也稱肱骨外上髁炎,多見于網球、羽毛球運動員或家庭主婦、木工。網球肘作為典型的過勞性綜合征,多因前臂伸肌用力過度,出現急、慢性撕拉傷,導致肱骨外上髁周圍軟組織損傷,肘關節外側前臂伸肌肌腱發炎,臨床可見肘后外側疼痛、握力減小,肘關節屈伸受限[1]。西醫治療該病的手段主要有封閉、手術等,但療效有限,并發癥多。中醫將網球肘歸為筋病,由于肘部筋膜勞損,或感受風寒外邪,或體內痰濕互結,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無法濡養筋脈,近年來針灸、小針刀、推拿、中藥熏蒸等特色中醫療法不斷應用于臨床,滯動針可加強針感,促進氣至病所,達到松解粘連軟組織的目的[2]。為進一步證實其臨床價值,本研究通過滯動針配合針刺推拿治療網球肘,探討療效,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5月于我院就診網球肘的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各44例,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5~65)歲,平均(44.2±4.6)歲;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26~63)歲,平均(44.1±4.5)歲。在統計學意義上,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①起病隱匿,無明顯外傷;②肘后外側酸痛,疼痛呈持續漸進式發展,前臂無力,握力減退,若做掃地、擰衣服、端壺倒水等動作時,肘部疼痛加劇,休息時疼痛減輕;③肘外側壓痛,肱骨外上髁處最為明顯,前臂伸肌群緊張試驗及抗阻實驗陽性。
①符合網球肘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5歲且≤65歲,性別不限,病程超過1個月且不超過2年;③近1個月未進行藥物、針刺、推拿等網球肘的相關治療;④研究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依從性高。
①生命體征不穩,或伴有意識障礙;②對針刺、推拿等操作有禁忌證;③有前臂軟組織挫傷等上肢其他疾病;④有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或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系統疾病,或有感染、精神病、腫瘤等疾病;⑤患者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⑥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或資料數據不全,或依從性差,或治療期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病情惡化等情況。
對照組予以針刺推拿和TDP神燈照射:患者取坐位,醫師站其前,對取穴皮膚予以常規消毒,取曲池,手三里,阿是穴等穴位,用 0.3 mm×40 mm“華佗牌”毫針予以針刺,針刺直達骨面,運用蒼龜探穴刺法得氣,得氣后用TDP神燈照射,留針30 min后拔針。對患側上肢進行推拿,醫者用大魚際吸附肱骨外上髁并輕輕地環旋揉動,而后將大魚際邊揉邊沿手三陽經筋移動,當大魚際走行到經穴時,可停留進行長時間的揉動,即穴處為主、筋經循行為輔的點線結合揉法,約操作10 min。醫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緊握腕部,做5~10圈輕柔、靈活的搖法約2 min。醫者握患肢腕部牽伸抖動約3 min。每日治療1次,7 d為1個療程,療程間歇為2 d,共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滯動針治療:醫師選取患者肱骨外上髁、肱橈關節附近壓痛點為針刺部位,約1~3處,對患者進行局部常規消毒后,提捏一處壓痛點的皮膚,用滯動針快速準確地刺入一定深度以獲針感,而后按順時針方向捻轉幾圈,行針或留針后醫者感針下澀滯,提插、捻轉、出針均較困難,說明滯針完成,滯針完成后再行顫抖、提拉、搖擺、旋轉等手法,強化局部針感,使得出現脹、麻、重、緊、沉等感覺,隔約2 min后行單向順時針捻緊,再行一次動針手法即可退針,并選取下一個壓痛點按上述方法操作,隔日治療1次,1次治療時長在10 min左右,共治療3周。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肘部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劇烈無法耐受,評分越高表明肘部越疼痛。
治愈:患者肘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疼痛完全消失,可自如地完成動作,握力數>50;有效:肘關節活動度基本正常,疼痛亦有了明顯好轉,可基本完成肘關節相關的動作,握力數>30;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由表1可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而對照組僅為88.6%,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n(%)]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由表2可見,比較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有一定下降,且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網球肘也稱肱骨外上髁炎,多由于急、慢性損傷導致肱骨外上髁周圍軟組織損傷,好發于網球運動員及鉗工、電焊工等特殊職業者。西醫認為,網球肘患者前臂經常性做旋前腕部活動,會使橈側伸肌處于強力收縮狀態,受到反復牽拉刺激后橈側伸肌逐漸勞損,從而使局部充血、粘連,導致肌肉神經、血管受壓,進而誘發肘關節疼痛、握力減弱、關節屈伸受限、活動功能障礙等癥狀[4]。西醫治療網球肘的方法有封閉、手術等,但療效并不理想,近年來臨床上的治療方案更為多樣,藥物、針刺、推拿、練功等特色療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應用,但關于各色療法的效果仍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尋求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是臨床探討的熱點[5]。
中醫認為網球肘歸筋病,當肘部筋膜勞損,復感風寒外邪,痰濕互結,濕熱內蘊,則氣血運行不暢,無法濡養筋脈,導致疾病的發生[6]。傳統針灸、推拿注重疏經通絡,標本同治,針刺曲池、手三里等穴位,可準確作用于病變部位,有較好的止痛效果,蒼龜探穴可將針感擴散、深入,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推拿可起到舒筋活血、行氣散瘀、陰陽調和、緩急止痛的作用[7]。而TDP照射具有溫經止痛、消除炎癥的功效,常應用于針刺留針時[8]。滯動針作為特殊的一項針刺療法,是對傳統毫針針刺的改良,其不僅具有刺激穴位、疏筋活絡、活血止痛的針刺作用,還具有緩解痙攣粘連、松解局部組織的作用,加強針感通關過節的能力,以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9]。且滯動針操作簡便,療效短,使用針具少,患者更容易接受[10]。因此,本研究通過應用滯動針配合針刺推拿治療網球肘,并與對照組進行對比得出以下結論: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5%,高于對照組的88.6%,表明觀察組療效更佳;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有下降,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提示觀察組經治療更有利于減輕肘后外側疼痛程度。綜上所述,滯動針配合針刺推拿治療網球肘的臨床療效理想,可改善肘部疼痛,促進功能活動的恢復,且痊愈快,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