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鐘 潔,羅香花
(1.南寧市中醫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外科正宗》中記載濕敷可“疏通氣血、散瘀化滯、消腫止血”。中藥濕敷是將中藥煎湯或浸泡,置浸泡藥液的無菌敷料貼于患處,以通經活絡、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一種操作方法[2]。本研究將低溫冷藏的會陰消腫止痛湯用冷敷外洗法,作用于會陰局部,以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組織水腫,抑制血管的炎性滲出和出血,從而達到止血、消腫及止痛的目的[1]。我院產科重視中醫中藥診治產后疾病,廣泛開展自擬中藥會陰消腫止痛湯冷敷外洗產后會陰切口。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150例自然分娩會陰切口產婦用自擬中藥會陰消腫止痛湯冷敷外洗,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1年4月-2018年3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納入標準的自然分娩產婦300例。孕次:第1產次118例,第2產次112例,第3產次54例,第4產次14例,平均1.88產次。年齡18~41歲,平均30.52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6天,平均3.6天。將300例產婦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150例,兩組產婦產次、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藥會陰消腫止痛湯的制備 中藥組成:十大功勞50 g、毛冬青50 g、王不留行50 g、路路通50 g,上述中藥統一煎煮后,冷敷部分包裝成100 mL小袋放冰箱冷藏(溫度2~8 ℃),溫熱部分放保溫壺。
1.2.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會陰切口縫合術后即用自擬中藥會陰消腫止痛湯冷敷會陰切口1 h,術后第1天起用會陰消腫止痛湯溫熱擦洗會陰切口,每日2次。對照組采用普通護理方法進行會陰護理,會陰切口縫合術后即用碘伏濕敷會陰切口1 h,術后第1天起用碘伏原液擦洗會陰切口,每日2次。
痊愈:會陰切口處皮膚無明顯增高及腫脹現象,無明顯疼痛;顯效:會陰切口處皮膚高于健側皮膚1 cm以內,腫脹范圍在切口周圍2 cm以內,疼痛明顯減輕;有效:會陰切口處皮膚高于健側皮膚1 cm以上、2 cm以內,腫脹范圍在切口周圍2 cm以上、3 cm以內,疼痛稍減輕;無效:會陰切口處皮膚高于健側皮膚2 cm以上,腫脹范圍在切口周圍3 cm以上,腫脹持續或加重,疼痛持續或加重。痊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經過治療,治療組產婦總有效率為92.67%,高于對照組的79.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 (n)
會陰側切是產科常見的助產手術,由于會陰切口與陰道相連接,接近肛門、尿道口,加之產婦產后多虛多瘀、抵抗力下降,切口極易受陰道內條件致病菌及肛門幽門螺桿菌等的感染,出現腫脹、疼痛。在臨床中,常用紅外線及微波照射、碘伏擦洗會陰等方法治療會陰切口感染,甚至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但創口愈合慢,疼痛緩解不明顯,影響產婦日常生活及產后哺乳,導致產婦住院時間延長。
我院自擬的中藥會陰消腫止痛湯(十大功勞50 g、毛冬青50 g、王不留行50 g、路路通50 g),藥物煎湯浸泡消毒方紗,外敷會陰切口,可以達到通經活絡、清熱消腫、祛瘀止痛的目的。十大功勞用于濕熱癰腫[3],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等作用,藥理研究表明[4]其具有抗炎作用和廣譜抗菌活性,具有抑制多種細菌、真菌的作用。毛冬青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5],張紅蕊[6]研究發現毛冬青能夠抑制結締組織大量增生、預防黏膜上皮變性壞死、避免炎癥浸潤,消腫效果良好。黨曉芬等[7]研究發現炒王不留行的水溶性部位、正丁醇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均能劑量依賴性地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腫,且乙酸乙酯部位的抗炎活性最強。劉婷等[8]觀察發現路路通酸能明顯對抗角叉菜膠引起的小鼠足腫脹,能明顯對抗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路路通酸顯示出一定的抗炎鎮痛功效。以上諸藥合用共奏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無菌敷料浸藥冷敷會陰可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充分發揮通經活絡、清熱消腫、祛瘀止痛的作用。
中藥會陰消腫止痛湯經我院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研制而成,無菌敷料浸藥局部冷敷外洗會陰側切口,可明顯改善產婦會陰腫脹疼痛癥狀,較常規碘伏濕敷擦洗效果明顯提高,可以改善產婦生活質量,縮短產婦住院時間,增強產婦純母乳喂養的信心,操作方法簡單、方便,無毒副作用,易被產婦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