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20年初一場百年罕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果斷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善的目標使得人工智能在抗疫中發揮出強大而積極的作用,人民通過有邏輯的集體行動,獲得安全而體面的生活真諦。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推進,人們抗擊病毒和防控疫情的方式也不斷改善。
無論是1619年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為防止歐洲黑死病傳染而發明的“鳥嘴形”口罩,1910年,華人醫學家伍連德為阻擋中國哈爾濱“肺鼠疫”的傳播而設計的“伍氏口罩”,還是19世紀中葉英國針對霍亂而形成的城市衛生區,21世紀初美國針對埃博拉病毒設計的防護服和醫療倉,都體現了不同時期抗疫中的設計智慧。而在這一場危機中,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加快了我國人工智能的產品研發和落地的步伐,為抗疫貢獻“硬核”力量。
舉國抗疫,團結一心,除了奮不顧身用生命挽救生命的醫護工作者外,設計師群體也在自己的崗位貢獻力量,藝術高校設計專業的師生們也都紛紛通過設計作品,表達自己對國家抗疫的支持。年輕的大學生們作為新媒體技術的熟練使用者,發揮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設計敏感度創作設計作品,并通過新媒體傳播平臺向國民傳遞著一次又一次抗擊疫情的正能量信息,展現出新時代國家青年的積極面貌。對社會熱點的職業敏銳和社會責任感是優秀設計師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對于設計類教學,提升學生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并將其轉換到設計學習中,顯得很有必要。
藝術服務防疫抗疫,還包含對藝術與科學關系的認識與建構。這既是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的恒久主題,也是當代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藝術設計院校師生以藝術力量投入防疫抗疫的實踐啟示我們,“文明實踐從來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脫離實際的存在,總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要使藝術在社會進步與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也需要在創作實踐、學科協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構建發揮藝術與科學的協同作用。
要徹底打贏這場防疫抗疫的戰斗,既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還要“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藝術維系情感,應有所擔當。而在這些創作中,我們既看到了激情澎湃的鼓勁之作,也看到了溫暖細膩的溫情之作。無情的病毒使人們更懂健康之可貴、生活之可愛,圍繞防疫抗疫展開的主題創作,也愈發凸顯了藝術于生活的意義和最樸素的價值。
《設計》編輯部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