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艷,張逢香,單玉珍,劉明暉
西安航天總醫院婦科,陜西 西安 710100
對避孕失敗和高風險的孕婦而言,人工流產術是主要的補救措施[1],但傳統人流術多憑借臨床醫師的經驗和手感行宮內操作,且因患者多懼怕疼痛而多采用無痛人流,導致臨床醫師無法通過患者感受而了解宮內情況,其盲目性大。近年來超導可視技術的應用[2]可幫助臨床醫師很好的觀察宮內情況進而行有效的刮宮。但在可視操作下,是否應該進行無痛操作及無痛操作是否會影響臨床效果的研究較少。此外,無論哪一種人流術都不可避免的損害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進而引發宮腔黏連[3],而明晰術后宮腔黏連的危險因素則有助于臨床提前預防。本文旨在觀察可視無痛人流與可視普通人流術的臨床效果,并分析術后發生宮腔黏連的危險因素。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西安航天總醫院門診行人流術的284例女性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女性均行可視超導人流術。根據女性手術方式分為兩組,其中可視普通人流組174例,平均年齡(27.77±3.21)歲,平均孕周(7.93±1.92)周,平均孕次(2.37±0.4)次。可視無痛人流組110例,平均年齡(28.75±3.30)歲,平均孕周(8.63±1.71)周,平均孕次(2.75±0.4)次。納入標準:(1)選入者臨床資料完整,且依從性高,配合手術;(2)術前均經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查,適應行人流術;(3)自愿終止妊娠;(4)意識清醒,且無認知、溝通障礙。排除標準:(1)合并宮頸瘢痕、子宮曲度過大等不適宜行人流術;(2)近期感染,或生殖系統炎癥者;(3)心、腎、肝等重大器官功能障礙者;(4)精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的孕周、孕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后根據是否發生宮腔黏連分為黏連組和未黏連組,其中黏連組34例,未黏連組250例。
1.2 方法 所有入試者先收集臨床資料。術前均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嚴格按照無菌規范操作進行,雙合診明確子宮位置,負壓吸引根據患者孕周選擇吸管及負壓(負壓≤500 mmHg,1 mmHg=0.133 kPa),將干凈避孕套套在可視儀探頭上,探頭固定在以配置好的窺陰器上并送入陰道后穹窿部,調整探頭尋找最佳成像位置,并在超聲影像的引導下行手術;需先觀察子宮大小、位置及胚囊著床部位、大小等信息,隨后在超聲引導下吸管緩慢送入宮腔,對準孕囊著床部位常規負壓吸引孕囊、蛻膜組織,第二次降壓吸引,在行負壓吸引過程中,借助顯示屏配合移動可視探頭,并以宮腔線清晰、均勻而為宮內無殘留組織。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術即在普通人流的基礎上術前4~6 h禁食水,術前給予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路,并給予鎮靜與鎮痛藥物進行靜脈復合麻醉處理,余處理同上。
1.3 觀察指標 (1)臨床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包括臨床手術指標及并發癥,手術指標細分為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時間,并發癥包括宮腔黏連(經血滯留、宮腔積血并有腹痛等)、流產不全、月經失調等。(2)臨床資料:收集整理患者臨床資料,以是否黏連為依據,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受教育年限、孕周、初潮年齡、孕次、吸宮負壓、吸宮時間、是否節育環、盆腔炎、子宮內膜息肉切除史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獨立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婦的臨床效果比較 兩組孕婦均行術后隨訪,隨訪時間3~9個月,平均(6.92±1.32)個月。兩種手術方式的手術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視普通人流組的各并發癥發生率略高于可視無痛人流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是否宮腔黏連孕婦的臨床資料比較 黏連組孕婦的孕次、吸宮負壓、吸宮時間以及盆腔炎發生率明顯高于未黏連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孕婦的臨床效果比較
表2 兩組宮腔黏連孕婦的臨床資料比較(±s)

表2 兩組宮腔黏連孕婦的臨床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 孕周 孕次黏連組未黏連組t/χ2值P值34 250年齡(歲)28.70±3.50 28.40±3.00 0.533 0.594受教育年限10.56±1.50 11.33±1.50 1.618 0.107 8.50±2.00 8.00±2.50 1.118 0.265初潮年齡(歲)15.67±2.00 15.50±2.50 1.409 0.16 3.50±0.50 1.50±0.50 19.915<0.01吸宮負壓(mmHg)465.50±15.50 429.50±19.50 10.325<0.01吸宮時間(min)4.21±0.54 3.50±0.50 21.883<0.01宮腔操作次數2.50±0.50 1.50±0.50 6.27<0.01盆腔炎[例(%)]6(17.65)10(4.00)10.485<0.01子宮內膜息肉切除史[例(%)]4(11.76)11(4.40)3.245 0.072
2.3 宮腔黏連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孕次、吸宮負壓、吸宮時間、宮腔操作次數及盆腔炎偏回歸系數B=1.995、0.093、0.932、1.169、1.638,OR=7.353、0.911、0.394、0.311、5.143,提示系數均有統計學意義,即孕次、吸宮負壓、吸宮時間、宮腔操作次數及盆腔炎均為術后宮腔黏連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宮腔黏連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避孕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雖在2015年降至86%,但因我國人口基數大、長效避孕措施使用率降低、政策的放寬等,每年仍有近千萬女性行人工流產[4];自20世紀人工流產技術發展以來,該項技術趨于成熟,其在臨床的應用日益廣泛。目前就人工流產而言,主要為普通人流和無痛人流術,常規普通刮宮則致使女性感受到劇烈疼痛,表現為手術期間較難配合,其手術時間較長且加重了女性心理負擔;無痛人流是在手術前給予麻醉藥物,以達到在行手術過程中減少疼痛程度或避免疼痛發生,但麻醉藥物將使得患者子宮、韌帶等較為松弛,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子宮穿孔、宮內吸收不全等情況[5-6]:總之都需要臨床醫師憑借經驗操作。而結合超導可視一定程度的確保手術的安全性,超導可視通過顯示屏可提供良好的解剖學關系,對孕囊精準定位[7],從而進行精細操作。借助可視儀就是否鎮痛的術式行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并發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無痛人流組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出血時間略少于普通人流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無痛人流可減輕患者身心痛苦。此外,無論是采用哪種術式,都發生了術后并發癥,并以宮腔黏連發生率最高。
宮腔黏連為宮內損傷而致血管分布、血流灌注等發生改變,降低子宮內容膜受性下降,宮頸內形成黏連組織和宮頸形態改變[8],患者多表現為經量減少或閉經。更為主要的是,國內外多個研究表明,宮腔黏連的發生將導致育齡女性更多的流產或不孕發生風險[9-10],為家庭帶來了嚴重困擾。在本組案例中宮腔黏連發生率也處于較高水平,為11.97%(34/284),而掌握宮腔黏連的危險因素則有助于育齡期女性通過預防、控制手段減少其宮腔黏連帶來的不利影響。就黏連組、未黏連組臨床資料比較,以孕次、吸宮負壓、吸宮時間、宮腔操作次數及盆腔炎均顯著差異,且行Logistic回歸分析均為風險因子,而這些因子大多與宮腔操作相關,且大數據顯示,90%以上的宮腔黏連都與宮腔操作相關[11]。在黃倩羽[12]的研究中也指出孕次、宮腔操作次數、吸宮負壓、吸宮時間為宮腔黏連的危險因子,孕次增加可能為患者子宮耐受性較低或既往更多的接受人流術,宮腔操作則是增大了操作者對子宮基底細胞層的直接傷害,而吸宮負壓過大則造成宮腔內膜損傷更為嚴重,吸宮時間過長則使得宮腔內操作時間延長加大內膜損傷風險,而加大內膜損傷則導致內膜上皮細胞、間質細胞發生增生性修復,其炎性因子分泌增加導致內膜發生纖維化,最終發生宮腔黏連。此外,盆腔炎的存在導致炎性因子分泌增多,促進內膜纖維化并誘發宮腔黏連。宮腔黏連影響因子眾多,而該并發癥致育齡女性不孕、流產等,需引起臨床關注;臨床對該病因以預防為主,需在行人流術前做好各基礎疾病的控制,并在手術期間嚴格操作,避免吸刮頻繁。
綜上所述,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不僅安全可行性與普通人工流產療效相當,且能減輕患者疼痛,臨床效果較好,值得廣泛應用;人工流產術后宮腔黏連的危險因素包括孕次、吸宮負壓、吸宮時間、宮腔操作次數及盆腔炎等,手術時應嚴謹操作,以降低術后宮腔黏連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