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
(廣州市廣州體育學院,廣州 510500)
體育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有著鮮明的戰略性,其優點在于能耗低,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非常小,產業鏈長,而且有極強的帶動效應。如今,體育產業已逐漸成為支撐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結構優化的主要力量,并在應對越來越明顯的多元化體育需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關鍵力量。我國在2016年頒布實施了多項與體育產業相關的政策,自此體育產業被貼上了國家戰略的標簽。國務院還提出了2025年實現5億元生產總值以及產業增加值在GDP中占2%的戰略目標,產業進程因此獲得巨大推力,不僅加速結構優化升級,還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日漸復雜的體育需求,使阻礙產業發展已久的供需失衡問題得到解決,使國民經濟釋放出新的發展動能,更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了飛躍。
我國經濟結構隨戰略調整的深化步伐得到了初步優化,但根本性的轉變卻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制造業仍獨占鰲頭,第三產業的市場份額仍然相對較低。為加快改變這種局面,必須要通過新經濟增長點的開發來提升第三產業的比值,以突破原有結構,使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1]。國民經濟必須轉變舊有思路,重視開拓創新,致力于調整產業結構,從源頭上謀求經濟新發展,而新興體育產業在這一方面無疑是翹楚。作為一種戰略性產業,體育產業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高內生的經濟動力與活力,進而為國家的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最為可靠的支撐,成為國民經濟的動力源泉。如今,國家逐漸加大了對體育產業的扶持力度,無論是政策上還是資金上都有了幅度不小的傾斜,使體育產業的規模和產業數量都有了明顯爆發,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提供了依托。通過分析我國歷年來的體育發展報告可知,2016年的體育產業總規模為1.9萬億元,2017年為2.2萬億元,2018年為2.7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值分別為0.9%、0.94%、1.1%,始終處于連年上升狀態。在2019年9月2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2020年體育產業在GDP中所占比值將達4%左右的測算數據,國務院也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了體育產業要在2035年成為我國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目前,盡管體育產業發展至今已有眾多優勢加身且成就頗豐,但距離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好在差距越大潛力也越大。以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在GDP中剛剛超過1%的比值與美、英、法等國的2%甚至是3%相比較,可知該產業在我國的發展空間絕對不會低于1倍。今后幾年內,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會進一步加速,產業地位也會直線飆升,與之相關的各行各業,如旅游行業、餐飲行業、娛樂行業、影視行業、傳媒行業等都會隨之迎來更繁榮的春天。從內部看,隨著體育產業的內部優化進程,體育服務業會有比體育制造業更快的發展速度,所占比重會快速上升,第三產業會以前所未有之速進入發展高峰期,它將有足夠的能力使國民經濟中的三大產業占有量發生根本性改變[2]。
科技進步推動了經濟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又促進了產業優化,在民眾生活質量提升的同時,其精神需求也有了越來越高的層次。如今,民眾最普遍的關注點是自身健康,運動場和健身房成為了民眾常常光顧的場所,體育運動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對體育消費起到了極大的刺激作用,它對國民經濟的帶動能力不容忽視。我國也適時推出了全民健身計劃,并做了大量的推廣工作,使健體強身的意識深入民心,順利引導了民眾的體育消費習慣。隨著民眾對體育產業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也逐漸呈現出了多元化趨勢。為大力扶持體育產業,我國將民眾的健康擺上了戰略高度,為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打了“強心劑”。有自身需求,有政策引導,雙向刺激下的民眾體育消費在多元化的同時又有了立體化的特征,讓體育產業的市場需求有了極大保障,使民眾多元化體育需求得到了關鍵保障。
近年來,我國的體育產業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數量上的發展速度都是空前的,通過基礎設施的逐漸強化,產品與服務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產業布局得到了不斷優化,運營機制也在一步步健全,產業質量保障有了堅強的后盾,正在盡可能地為民眾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提供有針對性、多元化、立體化的服務[3]。未來,我國對體育產業的重視與扶持會繼續增強,在這個大好機遇下,產業布局會逐漸趨于合理,服務產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會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勢頭會相對弱化,產業鏈的延伸空間會更大,產業融合將更加深入,各相關產業必將實現共贏,民眾對體育的不同需求會得到滿足。通過不斷刺激內需并在極大程度上提升民眾的消費指標,會使體育產業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體育即民生,這是我國公共體育的最高服務理念,這一理念使公共體育服務在民生的保障與改善過程中承擔了更多的重任。這一理念的實施,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會以更加普及的設施、更加健全的組織、更加豐富的活動和更加優質的服務來獲得民眾的最大滿意,服務水平也會因此得到全面提升。
“體育強國”、“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等政策使我國體育產業的增長勢頭始終強勁。受競技表演行業與健康休閑行業的共同發展以及體育設施、設備、場地的不斷完善與升級等方面的影響,再加上旅游行業、文化行業、養老行業、健康和健身培訓等服務行業與體育產業的深入融合,都為產業鏈延伸提供了主要助力。但不能忘記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為民眾服務,正是這一點使其成為了國家公共服務建設的重要推手。公共服務的支撐點必然是伴隨整個體育產業的優化而來的體育人才優化、體育設施完善和健全的協同發展機制[4]。
如今,我國對于體育的看法早已脫離了金牌論與功利性的框架,國家正在一步一步將視角從競技體育向民眾體育轉移,越來越多的體育場館與體育設施脫離了賽事專用的標簽,逐步面對全民開放。為了迎合民眾體育需求分散性強、規模較小的特點,越來越多無賽閑置的場館改變了以往的觀賞功能,經過改造,已具備了實用功能,社會資本的增加也使國家對體育產業投入的資金進一步增多。與此同時,許多分散于全國各地的體育資源被整合起來并進行優化,得到了充分利用,包括學校運動場地(館)在內的社會體育場地(館)面向全民開放,體育服務的范圍正不斷擴大。這一切措施的實行在極大程度上使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與提升。
一方面是政策的便利,一方面是市場的需求,體育產業在這兩方面的驅動下開啟了空前繁榮的發展態勢,在國民經濟中一步步脫穎而出,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體育產業的作用無可替代,而且富有無限潛能,必須要對產業融合給予高度重視,進一步深化融合發展,使體育產業的新動能不斷釋放,進而為我國經濟提供更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