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卓穎 浙江工商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拉動消費內需,在城市化建設方面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非常重視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而隨著新世紀初的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為了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帶動房地產行業發展,更是加大了在城市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并且十分注重城市形象的建設。杭州作為我國重要的一線城市之一,作為我國城市形象建設的代表城市,其城市形象構建與傳播策略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城市化建設也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過去我國的城市建設注重于基礎設施建設,而現在我國的城市建設開始向城市形象方面探索和發展,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和南部富裕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城市形象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城市形象作為一座城市的外在門面,是我國重要的城市建設展示方式,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1]。
城市形象的研究,經歷了一段漫長曲折的途徑。目前為止,我國從各個角度對城市的形象頗具成果。然而,從城市形象的角度來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還很有限,現在對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依然不夠,這需要政府和學術界共同合作,加強關注,更深入的研究城市形象。
直到20世紀末,中國的城市化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到達。在此之前,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都很緩慢,因此,城市形象傳播研究進度緩慢,成果很少。所以現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雜志論文的形式進行,而且理論上的著作和專著也不多,對城市形象傳播的考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形象傳播的理論研究,二是城市形象傳播的案例研究。目前為止,在城市形象傳播的理論研究,主要有五大要素,四大策略理論研究成果,在城市形象傳播的實例研究,對城市化周圍展開城市形象的研究成果喜人,并且短時間內熱度不會降低[2]。
杭州一直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最好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學術界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感興趣,可以說是從什么方面都很有興趣。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杭州的基礎設施建設早在20世紀末就已經基本完成。隨后,學術界對杭州城市形象報告開始展開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最早一批是以楊家榮、陳潔興、沈躍林、陳煒、李子松、潘躍龍為代表的一類學者,他們重點關注了杭州城市形象的理論建設,將杭州城市形象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城市概念形象、城市行為形象和城市景觀形象。后來,趙李、沈立兩位學者根據初步理論建設,著重研究了城市形象的價值概念,分析了城市形象在國家當中的實際價值以及對于國家的經濟和人文發展方面起到的功能作用。蘇永華、王美云兩位學者探討研究了城市形象在國際地位當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國外交方面起到的影響。學術界對于杭州城市形象構建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礎[3]。
隨著2016年杭州舉辦了二十國集團峰會,對于杭州城市形象構建研究也進入了新的層次。陳欣的《如何在世界的聚光燈下講好杭州故事——錢江晚報G20杭州峰會報道創新亮點分析》指出,C20峰會報告作為有權威重大的會議,是一個既有優勢又有邊緣性的都市媒體,王智凱、盧陽陽、舒爾茨認為,二十國集團峰會為杭州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有利于形象和軟實力提高。李華君何張婉寧根據二十國集團峰會著重研究了城市元素城市符號和城市品牌符號,并且探索他們之間具體的意義和實質的關聯。通過兩人的研究,杭州城市形象的建設有了初步的架構模式和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杭州城市形象的傳播,最重要的是塑造杭州城市的城市形象品牌,而要做好城市品牌的傳播,需要做到以下:首先,要充分了解并且結合城市的發展策略,并且對城市形象進行精準定位,這樣可以有效吸引外界的目光。其次,做好信息傳播的策略,采用信息廣告等手段,充分運用電視媒體,互聯網,報紙等媒體,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最后開始塑造所定位的城市形象,制作城市印象片等。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不是發展以及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邁進,城市形象的構建與傳播策略將會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以杭州為代表的國家重點城市和一系列一線城市,更是城市形象建設的先鋒,是我國城市形象的代表。杭州作為我國重要的一線城市,作為我國城市形象代表城市。一定要合理地采用城市形象建設和傳播策略,要讓杭州真正的成為我國對外展示的門面,為我國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