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夢
(吉林建筑大學,長春 130118)
互聯網信息技術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活動的重要載體,助推了網絡文化形態的形成和發展。網絡文化是文化表達活動的一類新興形態,以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設備作為基本載體,借由功能強大且運行穩定的數據信息傳輸應用技術系統,以視覺符號形式、聲音符號形式,以及語言符號形式等多種表現形式,將風土人情、文化思想及觀念認知等多樣化內容進行廣泛傳播。網絡技術在發展和運用過程中,具備顯著且鮮明的雙刃劍效應,既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導致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和社會問題,需要制定和運用適當策略開展改良調整。積極采取措施改善提升高等院校網絡文化建設,形成高效、安全的網絡文化氛圍,這是高等院校改良創新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施途徑,也是提升在校大學生基本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
第一,開展高等院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是實現網絡強國建設目標的基本途徑。互聯網信息技術逐漸提升,對日常化生產生活實踐過程的影響逐漸加大。政府加強了對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關注和重視,逐步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建設與管理工作納入到政策制定范圍內。強調要積極強化針對互聯網技術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力度,致力于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工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網絡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在我國國家建設發展事業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網絡安全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國家建設事業將難以推進。從實際角度分析,高等院校是為我國建設事業培養輸出高素質人才的實踐場所,高等院校網絡文化建設事業的開展質量,對我國網絡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二,開展高等院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和助推下,信息化建設已然成為我國高等院校辦學工作發展的必然發展趨勢,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是一段時期內我國高等院校辦學工作開展的重要任務。互聯網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化時代發展的代表性技術,不但是高等院校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的重要基礎條件,還是助推高等院校辦學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支持。從宏觀角度分析,實現高等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必須以建設高等院校網絡文化為手段,積極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借由對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種類多樣的先進信息技術的運用,積極建設和改良高等教育事業需要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其二,大力推進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其三,積極改善提升教師使用網絡信息技術設備的基本能力。
第三,開展高等院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是強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通過立體化和全方位的文化建設,在教育工作中實現隱性教學方法與顯性教學方法的結合,從而顯著提高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能,使學生得到全面優質的文化培養。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多樣,涉及輿論導向方式、時間參與方式、說理教育方式及自我教育方式等,通過對多種方式的結合運用,能助推教學效果持續改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與時俱進。將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網絡教學方式相結合,成為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基本途徑。網絡化思政教育需要依賴高校網絡文化的背景條件,因此,只有恰當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方案,才能實現隱性教學方法與顯性教學方法的結合利用,改善思政教育效果,實現思政教育的最佳發展。
第一,加快建設學校內部網絡平臺,逐步優化網絡文化教育工作。要積極創建和運作校園文化信息傳播平臺,提升校園文化的綜合影響力,助力學生群體文化思想素質的發展提升。基于功能差異,高校網絡平臺可劃分為信息傳播網絡平臺、教育服務網絡平臺及研究網絡平臺。建立信息傳播網絡平臺,有助于高校實現文化信息傳播和思想輿論引領,是展示高等院校整體面貌,改善師生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建立教育服務網絡平臺,能實現對高校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便于在有限條件下發揮師生潛力,創造形成符合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需求的APP應用軟件程序,或者是其他網絡應用程序,在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信息傳播優勢前提下,持續優化各類用戶終端界面,在提升高校學生使用便捷性前提下,提升學生的使用黏性。建立研究網絡平臺,高校應以自身情況為基點,分別設置網絡文化研究中心和評價中心,持續強化高校網絡文化的影響力,且宏觀調查把握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狀態。部分有實力的高校可借由大數據技術,針對網絡文化發展機制及新媒體技術發展趨勢等展開研究,助力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實現精確化。
第二,積極強化網絡技術應用人才隊伍建設,建構形成一支符合辦學工作實際情況的,具備較高水平綜合素養的網絡文化師資隊伍。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必須依賴一支全面熟練掌握網絡文化形態基本特點,具備較高水平網絡技術設備操作能力,以及良好敬業精神的教師隊伍,這樣才能在具體的網絡文化建設中取得良好效果。高校應當招聘適當比例的網絡專業技術人員,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技術研發工作,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趨勢,針對教師開展網絡技術業務培訓,助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事業逐步進入發展新階段。發揮校園網功能,利用其信息傳播優勢,做好思政教育引導,助推學生形成動態關注國家時政新聞、社會熱點新聞及校園新聞的思想意識,構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利用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博客、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新媒體網絡平臺,針對學生的思想輿論動態展開指導干預,促進學生針對各類事件形成恰當認知,實現健康成長。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事業的推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網絡文化建設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需要面對更復雜的環境和形勢。在“互聯網+”時代發展背景之下,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必須緊密把握時代賦予的特殊機遇,勇敢應對工作進程中遭遇的各類挑戰,堅持探索正確的實踐道路。要切實強化學校、社會及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參與力量之間的相互協同,積極探索正確合理的教學途徑,確保網絡技術能夠為學生的成長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