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震
(湖南省科技館,長沙 410004)
科普教育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使學生了解、掌握最新科技知識的重要活動。在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精神和完善科普教育體系的進程中,湖南省科技館通過積極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來為學生提供零距離接觸科技的良好機遇,進一步激活了湖南省科技館的發展活力,使科技館資源在校園范圍內“活”起來、“動”起來,有效解決了科普教育資源覆蓋不足、學生科技素質不均衡等多種問題,有效推動了科普教育資源的高效共建、共享,實現了科普教育機制的全面創新。
科技館在科技創新環境下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將科普教育陣地從館內延伸至校內,為學生體驗科技樂趣和了解科技原理提供了新陣地。科技館在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時,充分融入科普信息化建設要求,利用科普大篷車、科技實驗等多種資源促進科普資源有效融入校園科技教育,尤其是現場向學生展示最新的科技知識,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科技的樂趣。湖南省在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時,向師生現場展示了機器人舞蹈、航模特技飛行表演等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科普活動,其中的大部分科技實驗都要學生參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現代科技的獨特樂趣。通過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厚植了濃厚的趣味科普教育環境,為學生體驗科技樂趣搭建了全新陣地。
傳統的科普教育工作主要依賴校內課堂開展,途徑相對單一。受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局限性影響,科普教育知識更新速度慢,教學內容有限,多數學生無法直接、有效地感受到現代科技的發展,影響了科技知識的教育分享。因此,科技館組織開展了“科普進校園”活動,直接為學生提供科普展品和科技實驗,向學生展示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幫助學生更生動、更直接地感受到現代科技的發展變化,也為學生學習和掌握科技知識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徑[1]。湖南省科技館積極推進“科普進校園活動”,通過開展科普講座、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捐贈科普數據等多種方式將科技知識帶進課堂教學之中,大大開闊學生的科技視野,激發學生對科技知識的求知欲望。
科技館積極開展科普教育不僅是推廣科學知識,更是對學生進行科技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要通過展示科技實驗的多樣趣味傳播創新精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科技領域的新知識和新變化。在開展科普教育工作時,既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最新科技的應用情況,還要為學生提供實驗平臺,使學生在參與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形成必要的科技創新精神。因此,科技館利用科普大篷車開展科技實驗,為學生提供零距離接觸科學的機會,并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科普日”表演賽。通過開展各類科技競賽,使學生在參與科研實踐中真正感受到科技創新的魅力,進而塑造創新精神[2]。湖南省科技館在全省范圍內多所學校開展了機器人、VR虛實體驗等實驗教學,并組織館內的科普輔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實驗指導,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科技探索意識和科學創新精神。
科技館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并非是培養專業的科技人才,而是通過科技普及活動使學生形成善于觀察生活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的思維以及善于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通過向學生展示科學實驗的嚴謹性與規范化要求,使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形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在“科普進校園”活動中,科技館通過對生活中學生比較關注的科技現象進行原理講述和實驗復原,使學生從科技視角理解生活現象,有效消除個人對科技的陌生感,使學生對探索未來科技充滿興趣。湖南省科技館在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時,利用流動科技館展廳向學生展示了數學魅力、生命奧秘和聲光體驗等多種內容,幫助學生用科學認識生活。
科技館是現代科普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校園科技教育體系的重要補充??萍拣^為學生提供零距離接觸現代科技服務時,要以輔助開展科技教學為基礎,并有效利用科技館資源完善科技教學機制。自2017年9月開始,湖南省各級學校按照教育部要求陸續開設了科學課,但缺乏專業的科學課教師,影響了科普工作的實效性。為此,在推進科普教育工作時,湖南省科技館積極開展館校合作,將校內小課堂與校外大課堂有效融合,組織學生走進科技館,開展“科普進校園”等一系列活動,并通過科學表演秀、科學實驗室、球幕電影等多項活動使學生零距離接觸科技,實現科普教育工作的全面創新。2018年3月,湖南省科技館走進長沙市樹木嶺小學開展科普講座和科普實驗秀,為學生贈送科普書籍,使學生零距離了解和學習科技知識。
湖南省科技館在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時,積極融入時代環境,充分結合社會最新熱點和學生的普遍性學習需求積極創新科學實驗主題和展示方式,將科學實驗塑造成為校園認可度高、影響力強和知名度高的科普教育品牌,持續擴大湖南科技館在科普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力[3]。在移動互聯網的環境下,湖南省科技館充分利用移動媒介和信息化手段開展科普教育,發揮了智能化平臺在科普教育中的積極優勢,實現了科普教育向虛擬空間的全面延伸。湖南省科技館充分利用官方網站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動態形象、智能生動的科普教育平臺,以“家庭實驗室”為例,截至2020年3月5日,湖南省科技館官方網站已制作了21期實驗視頻,學生通過觀看網站視頻就能學習和了解相關科學實驗及原理,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推動了科普教育形式的時代化創新。
在科技館推進現代管理的背景下,湖南省科技館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經營特色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教育,逐漸形成了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相融合的科普教育模式。湖南省科技館通過組織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具體形象、生動體驗的科技知識,使學生零距離接觸和感受現代科學的發展,激發學生對科技的理解和認知,實現了科普教育的最佳效果。以“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為例,湖南省科技館以科普大篷車為依托,充分發揮“流動性科技館”的科普教育作用,豐富科普教育形式,增加了學生對科技活動的關注熱情。通過開展“玩轉氣球”、“動物的眼睛”等科學小實驗和“縱橫四?!钡瓤茖W課程向學生全方位展示了現代科技知識,為學生零距離接觸科學提供了機會。此外,湖南省科技館還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開展了“Ohoo水球實驗”、“水中花園實驗”,等等,加深了學生對現代科學的全面認知。
科技館在推進“科普進校園”活動時,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和科技館等多方力量,強化多元協同機制,打造科普教育新模式。首先,科技館要加強與校內科學教師的溝通協作力度,構建常態化的工作交流機制,通過提高科技教師的責任心和專業水平來實現校內科普教育與校外科普工作的有效融合。其次,要嘗試構建“館校協同,家校聯動”的科普教育機制,通過開發科學教育研究的校本課程和增設家長聯動參與的親子互動科學實驗來提高科普教育工作的成效[4]。最后,要對科普教育體系內科技館、家庭和學校等多方力量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充分發揮科技館的科技資源優勢,組織學生、家長到科技館內參與科學實驗,為學生提供豐富、完善的科學知識??萍拣^要在科技資源薄弱地區設置永久性流動科技館,及時更新補充科普設備,彌補科普教育資源缺口,為學生搭建零距離科技平臺,提高科普教育質量。
科技館在開展科普教育工作時,要注重合理平衡科技推廣與科學普及之間的良性關系,既要對科學技術進行全面推廣,也要充分考慮“科學進校園”活動中的普及要求。一方面,科技館要結合自身資源實際和校園科技普及工作要求來為學生學習科技知識和提升科學素養搭建良好平臺;另一方面,科技館在選擇科普教育內容、設計科普教育實驗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適當控制科普實驗的難度,合理展示科學實驗原理,確??破战逃齼热莸目茖W展示和趣味呈現,使“科普進校園”工作能夠取得理想成效。同時,要協同校內科普教師組織學生成立科普社團,引導學生對參與的科普教育活動進行反思與總結。
科技館在媒介融合環境下開展“科普教育進校園”時,要充分認識到科普教育的智能化發展趨勢,應積極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科普教育機制。其一,要充分借助AR和VR等全新技術優化學生的科普學習體驗[5],比如為學生提供在線VR參觀科技館服務,幫助學生借助智能化終端實時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其二,要發揮網絡和移動智能終端的優勢,可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媒介向學生生動展示科普實驗視頻,及時發布科普活動預告,引導師生、家長積極參與科普教育,助力科普教育與學生學習實現零距離銜接。其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創新科普教育形態,為學生科技知識的學習注入時代基因,搭建多類型科普教育平臺,扎實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
“科普進校園”是全面推進科普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環節,在推進校園科普工作過程中,湖南省科技館立足于弘揚科技文化和補充科學教育的角度,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科普進校園”,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和創新性科普服務,全面推動了校園科普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