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鑫 吳慶春 谷科強
(1.泉州師范學院陳守仁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2.甘肅谷豐源農化科技有限公司,甘肅 張掖 734000)
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追其本源,農業生產托管衍生于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1].2017年原農業部辦公廳出臺《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意見》和2019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采取市場化推進結合政策支持的辦法,大力推廣各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托管,進一步聚焦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服務方式.由此可見,國家不僅部署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多元供給主體并存的格局,而且強調了農業生產托管作為一種主要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近幾年,實業界和學術界圍繞農業生產托管類型與發展模式研究和實踐取得一定成效,對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具有實踐指導意義.但農業生產托管組織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成為目前亟待解決問題.為此,本文對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模式及運行機制進行探討研究,為提高農業生產托管生產效率提供可參考的方案.
近些年來,農業生產托管出現加快發展態勢,2018年我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13.84億畝次,比上年增長50%.服務企業、農民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等多元化服務主體達37萬個[2].農業生產托管成為聯接小農戶的最具有時代意義的形式,被譽為第三次具有全局意義的農業現代化動能來源[3].
農業生產托管概念提出較晚,部分研究沿用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概念,因此相關研究較少[1].國內學術界主要聚焦在農業生產托管類型、理論基礎、實踐成效等方面的研究.宮同瑤等認為農業托管分為土地托管和業務托管,土地托管是農地所有權(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將經營權委托他人,實質是債權托管,代理人獲取固定報酬或分成租金,而業務托管則是經營控制權與生產操作權的分離,是操作權委托他人,實質是事務托管[4].針對土地托管,王智鴻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進行分析認為,農地托管嵌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框架內,找到了一條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效銜接的可行路徑[5].許保疆等系統梳理了農村土地托管主要有全程托管和非全程托管2 種類型,根據承擔主體不同,又分為新型經營主體、工商資本主導、“混合型”經營3種土地托管運行模式,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更好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6].韓慶齡對山東省M縣土地托管調研認為,土地托管發展源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供銷系統動力驅動、村莊兩委組織落實三個基礎條件,立足小農經濟的家庭經營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大市場的有機銜接,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旨[7].
依據支持政策、農戶需求、規模經營、市場和綠色農業發展需求,國內學者在托管發展模式、托管內容、托管風險、利益分配等方面也進行研究.陶志遠歸納出統一托管、單一服務、延伸服務、一體化服務4 種農業生產托管發展模式[8].韓俊副部長講話強調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秧苗統育統供等服務內容,為普通農戶開展專業化、市場化服務,實現小農戶生產與現代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是引領小農戶走向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2].常偉等基于反向租佃視角分析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中存在的市場風險、農地經營自然風險和制度風險等外生風險,契約關系構成的經濟系統內生風險,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交互引致的新風險,探討不同托管模式下的風險形成機制、配置方式及防范和管理措施[9].學者們一致認同農業生產托管的增產增收效應,實現服務組織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共贏.王玉斌等研究表明,農業生產托管利益分配模式劃分為無收益約束型、監督主體介入型、保底產量型、“保底產量+分紅”型、合同外附加收益型5種模式,應視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托管作物種類等而確定利益分配模式[1].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對推動現階段農業生產托管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國內實業界和學術界對農業生產托管的政策環境、理論基礎、類型與模式、實踐成效、風險與效益分配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富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現有農業生產托管發展模式與小農戶認知度、接受度還有一定差距.本文從農戶、產業規模經營需求出發,探索不同于托管發展模式的服務模式、運行機制和成效,為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奠定基礎.
2.1.1 產生背景
河西走廊作為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制種面積每年穩定在10萬公頃左右,占全國制種面積的39.3%,制種產量5.8 億千克,占全國制種量的42.6%[10],其中張掖市玉米制種面積6.67 萬公頃,生產優質雜交玉米種子4.5億千克以上,占全國大田玉米年用種量40%以上,玉米種子銷往全國26個省市區.全市從事玉米雜交種子生產企業62家,6縣(區)的36個鄉鎮、352個行政村的10.54萬農戶參與種子生產[11].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具有生產面積大且相對集中、種子生產企業眾多、參與制種農戶數量龐大、單個農戶承擔制種面積大、制種技術要求嚴格等的特點.為此,種子生產企業為了種子質量要求農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病蟲害防治,但因農戶對病蟲害診斷水平有限,對農藥品種與施藥技術掌握不準,故雙方均有意愿將玉米制種田病蟲害的防治承包給第三方.多年從事農資、農藥銷售的企業看到了商機,愿意承包該生產環節,由此將專業服務公司與生產企業、農戶聯系在一起,達成三方的共同意愿,形成了托管服務新模式.
2.1.2 模式運行機制
在各方自愿的基礎上,實行合同制管理.根據種子生產企業的需求,專業服務公司與種子生產企業簽訂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合同,也可以根據農戶意愿與農戶簽訂合同.在實際操作中,專業服務公司愿意與種子生產企業簽訂統防統治契約,原因是種子生產企業已與農戶簽訂種子生產合同.契約包括防治對象、防治面積、防治次數、防治效果等內容,約定服務費用的比例和支付方式、雙方權利和義務,并且雙方都要對防治效果進行重點監督評估.為了評估的公平、公正,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防控效果做出評價,作為履行合同的基礎.
2.1.3 運行成效
一是整合資源,提升了小農戶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據統計,2019年甘肅谷豐源農化科技公司“農工場”服務組織托管甘肅種業有限公司玉米制種田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2.29萬畝,帶領4個村32個社1150戶參與防控.“農工場”發揮團隊優勢,采用先進農業技術,制定科學的施藥方案,組建專業的防控隊伍,集中開展統防統治,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引領小農戶小生產融入現代化農業的大生產中,推動了農業生產托管穩步發展.
二是優化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通過托管組織的服務,削減企業病蟲害診斷成本,解放小農戶小生產的勞動力,節約了生產資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服務成本.農戶以剩余精力打工賺取勞務收入,增加了農戶收益.同時托管服務帶動產業發展,增加企業效益.據測算,通過托管,制種公司畝均增效360元,按照三年累計托管玉米制種面積216萬畝計算,制種公司節本增效7.78億元[12].同時,專業服務公司快速發展壯大,托管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三是探索出“農業托管+公益評價”新思路.專業服務公司不僅為小農戶和生產企業提供綠色植保實施方案,而且匯集科研、教學、技術推廣、生產一線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對公司托管服務效果進行公開測評,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評價報告成為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選擇托管服務的重要依據,實現了公益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的有機結合,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探索出來了可推廣的新思路.
2.2.1 產生背景
甘肅省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國營企業,轄區內有土地面積810萬畝.其中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是耕地面積最大的國有農場,耕地面積13.2 萬畝.但農場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接的綠洲,耕地以鹽堿地為主,有機質含量低,平均含量1.26%,土壤pH值≥8,含鹽量0.5%~2%,肥力狀況較差,是影響農業生產發展瓶頸.2019年在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耕地質量管理總站的支持下,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及鹽堿地改良項目落地農場,面積達2萬畝,種植的主要作物有中藥材、紫花苜蓿、青貯玉米.項目總投資550萬元,其中財政補貼資金200萬元,農場自籌350萬元,同步開展商品有機肥、土壤調理劑、堆肥還田改良鹽堿地等試驗示范與推廣.農場面積大且相對集中,滴灌設施齊全,滴灌面積12.8萬畝,地力條件差,符合項目選擇和實施要求.但農場缺少技術、人才,成為影響項目實施的最大障礙.為此,農場提出需要探索土肥水藥社會化服務,引進專業化的技術服務,開展土壤改良的綜合治理技術以提升耕地質量.甘肅省谷豐源農化公司通過招標與農場合作,形成了“專業服務公司+規模生產公司+農業分場”服務模式.
2.2.2 模式運行機制
實行“項目管理+激勵管理”相結合運行機制.實施項目由國有公司(農場)制定項目總體實施目標,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性招標制度,具有資質的專業化服務公司投標,競標后雙方簽訂托管服務協議,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托管方通過遴選農業分場和耕地,實地測試,根據耕地條件、土壤養分、種植作物等基礎條件,制定具體的托管服務方案,經雙方論證后確定實施方案.同時,專業服務公司與農業分場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獎罰制度,田間管理嚴格執行實施方案.國有公司(農場)監督項目實施情況,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對托管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經三方同意,落實合同條款和兌現獎罰.
2.2.3 托管成效
一是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托管后緩解了當地的土壤污染,降低了農產品的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等問題,落實化肥農藥“雙減”、“零增長”行動.據測算,甘肅省谷豐源農工場與甘肅省農墾集團國營八一農場合作,開展中藥材綠色防控托管服務,藥材霜霉病防效達95%,節水50m3~200m3/畝,化肥投入減少15Kg/畝~30Kg/畝、用藥量下降10%~25%[12].提高農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實現了農業生態、農業資源、農業產品的安全目標,為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有效途徑.
二是促進了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發展.托管后,調動整合了社會各方面的生產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執行了大農機、大產業、大條田和水肥一體化的“三大一化”戰略,實施統一土地經營、統一農業技術標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作業、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服務方案和規模化的生產與經營.據統計,農場實現了200~400畝單元大條田,大型農機具91臺套,水肥一化滴灌12.8萬畝.全面提升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和專業化的水平.
三是促進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托管后,新技術、新材料、新品種易于推廣.新型有機肥料推廣應用改良土壤;新型水溶性肥料與滴灌技術配套,提升了耕地質量效果;新品種推廣應用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依托專家團隊形成的“技術依托”模式,通過專家培訓、現場指導,解決了技術人員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提高了企業與農戶認知度、接受度.2019年共組織技術培訓6場,培訓職工600多人次,提高企業和職工農業技術水平和科技意識,推動了現代農業全面升級,為鄉村振興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政府要重視農業托管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落實農業托管服務相關政策,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托管服務平臺.首先政府要加大財政、金融、保險、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設立了農業生產托管項目,政府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投資農業服務設施、平臺等方面的建設;探索政策性保險、互助保險乃至商業保險在農業托管服務中的實現途徑;對從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企業有一定的稅收優惠,為農業托管服務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要大力宣傳農業生產托管成果和典型案例、成功模式和成果經驗,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三是培育專業服務公司,引導發展服務型聯合體,大力發展服務型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服務型農業專業合作社,著力加大新型“莊稼醫院”平臺建設,著力推進物聯網和智慧農資平臺建設.通過政府扶持、示范和引領,發揮各類服務主體優勢和功能,組建具有區域性、服務性的綜合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平臺.
要實現農業資源共享利用和農業服務模式、服務領域多樣化.一是建立多元服務主體融合發展模式—農業專業性或綜合性服務公司,實行全產業鏈服務;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型專業合作社及聯合體,實行“菜單式”托管或全程托管模式;供銷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模式;村級服務組織實行單環節服務模式;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類的專業大戶,實行區域性家庭農場托管服務模式.二是積極拓展服務領域,根據區域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推動農業生產托管逐步從糧棉油糖等大宗作物向特色農業產業拓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領域推進,從產中作業環節向產前、產后環節和金融保險等配套服務延伸,實現農林牧漁各產業領域的覆蓋.
技術力量是推動農業托管服務水平的基礎條件.一是建立專業化服務體系.組建生產資料、田間管理、農業機械、作物種植、農技農化、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等多支專業化隊伍;匯集良種良法、高產優質栽培、測土配方、水肥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新技術,建立現代化農業技術支撐體系,確保托管技術服務到位.二是加強對服務主體在先進技術、裝備、服務質量、農業政策等方面的技術培訓,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服務水平.三是加強科研院所合作,組建科技服務團隊,方便快捷示范科技成果,制定科學合理托管服務方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構建科學的托管服務評價體系,提升農業托管服務質量.
農業生產托管中存在多樣化風險,降低風險是托管服務正常運行的保障.一要探索形成專業化生產合作、農資農產品購銷合作、資金信用服務合作“三位一體”服務模式,與金融、保險對接,開發“信用擔保,有效管控”的融資途徑,降低托管風險.二要鼓勵良性競爭,積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服務價格指導,對服務價格進行引導和監督,形成合理價格;積極培育和引入多元化經營主體,引入競爭機制.三要加強服務合同規范管理,根據利益分配機制,明確合作方合理的權力和義務,發揮市場監管對合同簽約的指導,提高合同的規范化程度,防范治理風險,確保農業生產托管健康、穩定、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