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秀
(河西學院學報編輯部,甘肅 張掖 734000)
2018年8月,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就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1]學術期刊作為發表、傳播和積累高校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承擔著反映高等教育學術研究水平、引領學術研究方向、培育學者成長的使命,是學術界了解學科發展情況的主要窗口,也是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因此,學術期刊的編輯,也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的那樣,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下功夫,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升學術素養,提高業務水平,跟上學術發展的前沿.[2]
《說文解字》中關于“編輯”的解釋是:“編”,次簡也.次是順次,簡是竹版,即順其次第,編列簡策而成書.“輯”是聚集[3].《辭源》中關于“編輯”的解釋是:“收集材料整理成書.在書籍報刊出版過程中,對稿件資料進行整理,修改,加工等工作.”依此解釋,編輯是文稿或書籍定稿付印前的重要工作環節.[4]
編輯工作是一項主觀能動性非常強的實踐活動,學術期刊所發文章一般是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這就要求學術期刊編輯不能只局限與文字打交道,也要積極參與學術活動,要熟知學科發展的前沿,除了平時多積累、多讀多看以外,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走出編輯部,多參與學術活動,與學者、作者交朋友,積極約稿,為學術期刊爭取高質量稿件.
根據學術期刊的辦刊要求,約稿對象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支撐重要欄目的重要作者、提升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的重點作者、學術觀點新穎的學術新秀.對不同作者,應采用不同方式約稿.學術期刊根據自身所側重的學術領域開辟一些支撐學術期刊的特色欄目,這一欄目的作者是該學術期刊的重要作者,所以,學術期刊編輯在約稿時可從促其不斷發揮自身優勢的角度多做工作.著名專家學者是學術期刊的重點約稿對象.學術期刊之所以向著名專家學者約稿,目的有三:其一,更廣泛地擴大學術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和讀者群;其二,提升學術期刊品質,因為刊載著名專家學者的文章越多,大眾認為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及品質越高;其三,促進學術交流,促進本校學者與外界的學術交流.扶持學術新秀是學術期刊的職責之一,擴展學術期刊的年輕作者隊伍、促成梯級結構,也是學術期刊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學術期刊編輯應該在約稿中注重培養學術新秀.[5]
“眼力”指的是編輯要有一雙“慧眼”,能夠明辨“是非”,善于發掘和捕捉好文章,善于發現和培養優秀作者.編輯面對大量的投稿來稿,需要有一雙能夠明辨“是非”的慧眼,當好學術“把關人”,發現優質稿件.首先要在稿件的政治性、思想性上進行把關,即審查稿件的內容是否符合正確的政治導向,是否有學術不端的問題.其次要對稿件的學術性進行評判,即判斷其內容是否具有思想性、創新性和前瞻性.最后要判斷稿件是否符合刊物的定位和宗旨,是否能夠突出刊物的特色,推進學術研究的進步.
但學術期刊編輯部一般人手不多,每人要負責幾個學科、甚至一人負責所有稿件的初審工作,由于一個人的知識能力畢竟有限,肯定有許多難以具體深入把握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編輯初審工作只能局限于格式和方向把控,而將具有決定權的再審工作交給有關專家去完成.但是,即使有專家審稿,編輯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且重要的.因為,專家審稿有時會有失偏頗的地方,這可能是對不同觀點的壓制,即使觀點一致,也可能存在同行相輕、同行相嫉好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時,編輯要把握尺度,在堅持政治原則的前提下,學術期刊要百家爭鳴、兼容并包,鼓勵研究人員各抒己見,展示對不同學術觀點的探討,體現學者們的學術個性.所以,如果編輯具有獨具慧眼的本領,平時又注意多了解學術界專家的一些情況;那么,即使他對一篇文章的內容不是很熟悉,難以具體深入把握,還是可以對其學術創造性較好地進行初步鑒定的,還是能較好把住“優勝劣汰”關的,從而保證學術期刊有較高的學術質量.
編輯的“腳力”和“眼力”都要以“腦力”為基礎、為保障.編輯的“腦力”是指編輯在整個出版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著勤學多思的工作狀態,在期刊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提升編輯自身的學習力、思考力是提升本學術期刊質量之本.
編輯的“腦力”首先體現在編輯的學習能力上.尤其是社科類學術期刊,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成果的物質載體,擔負著傳承文明、啟迪智慧、引領思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的使命,是人們判斷主流意識形態發展態勢的風向標,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因此學術期刊的編輯需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強化政治意識,保證稿件符合正確的政治方向.此外,還要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升理論素養,擴大學術視野,培養學術思維.首先,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編輯業務能力的首要條件,編輯工作的性質決定了編輯一定要成為知識面較廣、知識結構相對完整的“雜家”.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掌握編輯學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編輯出學術品位上乘、編排規范、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優質學術期刊.其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當代社會,知識更新和傳播的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因此編輯在工作中需要始終保持勤學多思的狀態.再次,要不斷掌握新技能,尤其在面對網絡媒體、融媒體不斷發展的時代,學術期刊編輯也要學習融媒體相關技術,拓展學術期刊在新媒體渠道的傳播,融合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優勢,從而擴大期刊的傳播力.最后,要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編輯要邊工作邊學習,方法一定要正確.編輯要善于發掘自身的學習潛能,在編校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將個人學習和團隊學習結合起來.編輯部要求編輯人員走出辦公室,參加新媒體出版培訓,向出版專業的專家同行學習,為及時請教行家、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創造機會.同時,編輯部組織各種小型的專家座談會、專題知識講座,邀請編輯出版專業、新媒體出版等相關專業的專家近距離指導,以“師傅引進門”的方式為編輯業務能力的提高置入有效的動力引擎.
編輯的“腦力”還體現在編輯的思考力上.編輯的思考力就是指編輯思考文章優劣、分析主題是否合適的能力.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編輯在學習的時候一定是帶著問題學習,將思考與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將這種學習習慣運用到工作中,在面對稿件、面對新的主題時,要用批判的、審視的眼光來思考.編輯在對待稿件時要全面、立體地思考,不帶有任何成見和偏見,對稿件中存在的問題要用聯系的、辯證的方法解決.
編輯的“腳力”“眼力”和“腦力”最終都要靠“筆力”來實現.編輯的筆力體現在對稿件的加工潤色上,體現在編輯的表達力上,這就要求編輯不但要有作者思維,還要具備學者思維,要成為“學者型”編輯.在處理學術稿件時,要從“學者”的角度來看待文章,對文章中所包含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審視、鑒別、選擇、重組和編排,使文中提出的觀點、作出的結論客觀準確、經得起檢驗,在全面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努力揭示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6]
筆力體現了編輯對于語言文字的駕馭與掌控能力.編輯在面對作者稿件的時候,除了考量稿件內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外,還要對稿件的文字進行仔細審視,發現作者文字背后的思想閃光點,幫助作者將平實的文字轉化為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所謂的“妙筆生花”“點石成金”也正是編輯在用自己的表達力來提升稿件的質量.
編校工作是學術期刊編輯的一項基礎而又重要的工作,編輯的文字處理能力是一個編輯的基本素養.“寶劍鋒從磨礪出”,編輯要能熟練駕馭文字,成為學者型編輯,就必須努力淬煉筆力,編輯淬煉筆力,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多讀.編輯讀書,涉獵要廣,學術期刊編輯部一般人手不多,一個編輯要負責好幾個版塊的文章,對于編輯負責版塊的專業知識,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一些,不一定深,但絕不能因為不了解而犯常識性錯誤.二是多寫多練.對于年輕編輯來說,提升筆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寫多練,不敢寫,是永遠也寫不出好文章的;三是多請教.多向老前輩、同行請教,虛心改正,糾錯或者改稿是一種高效提升筆力的方式.
總之,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務必要在“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上下功夫,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術素養和編輯業務水平,編輯業務能力培養是期刊出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業務能力高低不僅與期刊編校質量有關,更與學術創新、期刊導向相關.品牌期刊需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期刊質量的提高與編輯的整體素質息息相關,編輯的業務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是適應科技期刊出版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也影響著期刊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