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威 潘 家 榮
(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 300071)
“裕固族是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現有人口14378人。”[1]該民族人口雖少,內部卻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東部裕固語和西部裕固語①,分別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和突厥語族,這在我國各民族中是十分罕見的現象。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裕固族展開了方方面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語言、文化、族源、歷史演變、地域變遷等。不過,與上述的各研究領域相比,關于裕固族民間口傳文化的研究成果甚少,并且同時也表現出研究體裁的不均衡性。例如,學者們的研究多集中在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原生態民歌等方面,而對于在一些特定場合吟誦的儀式祝詞卻鮮有論述。
據相關文獻記載,最早對裕固族儀式祝詞進行描述的是德國的傳教士海爾曼斯,他于1940年在德國發表了《回鶻及其最近發現的后裔的調查報告》——其中用拉丁字母記錄了分別用東部裕固語和西部裕固語誦說的九段薩滿頌詞②。[2]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裕固族研究的進一步展開與推進,也有一些學者對儀式祝詞作過較為系統的調查與分析,如高啟安(1991)、[3]劉秋芝(2004)、[4]繆自鋒(2005)、[5]安玉紅(2008)[6]等。然而,除了海爾曼斯以外,上述的其他幾位研究者更多地注重描寫各類儀式活動的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因此只是將祝詞的漢語大意表述出來,并沒有用相應的記音符號進行標音和轉寫。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用國際音標詳細地記錄并譯釋了現仍流傳于裕固族地區、用東部裕固語誦說的五個儀式祝詞③,以期為該民族民間口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語言是一種精神產品,是人類心智活動的成果,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和人類文化的其他形式一樣,具有歷史的連續性與繼承性。”[7]裕固族的儀式祝詞種類較多、內容豐富,并且具有明顯區別于其它體裁的民間文學的特征。
首先是它的形式較為固定。裕固族儀式祝詞語言簡練、生動、表現力強,在誦說的過程中并不是由祝頌者單項地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而是要通過祝頌者和聽眾共同地參與和互動來完成祝頌的使命。例如:祝頌者每說到某一句祝詞時,都會在句末加上“……pelek p?lt?q βe!(祝愿……實現!)”,然后聽眾就會隨之附和并齊聲高喊“p?lt?q βe!(實現吧!)”。眾人的應和無疑增強了儀式的喜慶效果和語言力量,也足以表明:祝頌者和聽眾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這種默契是建立在雙方的“共有知識”基礎之上的,表現為一種特定語境中的文化解讀。
其次是它具有即興性和創造性。儀式祝詞是活態的民間文化形式,它并沒有所謂的“標準本”,它是祝頌者在祝頌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祝頌原因、對象、場合,把祝頌內容與人們的美好愿望巧妙地結合起來加以創作,當即誦出。周星(2006)認為:活態的具體表現為“底本”(即腳本)是活的,表演是活的,受眾是活的,場景是活的,傳布是活的,歷史是活的。[8]民間口傳文化存在于民眾的使用和流通中,因此它具有口頭性、變異性和傳統性的特點。東部裕固語是一種沒有文字的語言,并且祝頌家當中有不少人是不識字的牧民,他們并不是根據書面記錄的作品去學習儀式祝詞,而是通過前輩們口耳相傳的文本,聽過數次后就開始了自己的創作與表演。可以說,儀式祝詞的每一次表演與創作都是一次流傳的過程,也是值得保存的活態文學形式,每一次祝頌都是具體情景、具體場合下的“標準本”。
儀式祝詞是一種以口頭形式流傳于民間、在一些特定的儀式活動中吟誦的詩話語言形式。在東部裕固語中,儀式祝詞用“h?r?:l”一詞來表達。現將所搜集的五個用東部裕固語誦說的儀式祝詞分述如下。
裕固族人在給孩子第一次剃頭時,要舉行隆重的剃頭儀式。剃頭儀式的時間通常定于孩子滿月、三個月、周歲或三歲,具體情況因人們所在區域的習俗而定。人們認為:“給娃娃剃頭,就像給馬駒剪鬃毛一樣,馬駒子剪鬃才算馬,才能乘騎;娃娃剃頭才成人,才能長命。”[9]在剃頭之前,孩子的父母會請喇嘛或自家的老人擇定吉日,邀請親戚、朋友以及周圍的鄰居前來慶祝,并設宴款待他們。剃頭儀式開始時,孩子的母親會領著或抱著孩子,來到舅舅或年紀最大的長輩面前,由舅舅剪第一下,然后賓客們按照年齡、輩份依次動剪,每人剪一下,直至剪完。當然,人們也會誦說祝詞為孩子祈福,內容如下:
tu:?h?:o:ontorkh? otorth?,
sari:n sein otor? sein ?hek? sein h?n? sein,
htei mula ja hur?i there tu? ?h?qa:n jath?ma④thalma ja j?s? β??
manlaqhi:n? m??qan ?h?qa:n χ?:n? thu:qhi:n? ?u:n ?h?k??m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o:paru:n p?iti:n? me:?k? χai?h? thalma ja j?s? β??
me:?k?qe:r mer ta:r?h? althana:r ?a? χura:??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o:???⑤p?iti:n? them?rχai?h? thalma ja j?s? β??
the?ker ???k? χ?β?thi them?r ???k? am?nthi jaβ?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譯文:
祝頌者:哦!在今天的日子里,
吉祥的年頭、吉祥的月份、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時辰,
為什么要在孩子的頭頂上放潔白的面團呢?
祝愿他/她擁有上千只白綿羊、上百只白犏牛!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哦!為什么右面的頭發要用銀剪刀剪呢?
祝愿他/她銀子鋪滿路、金子裝滿柜!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哦!為什么左面的頭發要用鐵剪刀剪呢?
祝愿他/她鴻運當頭、意志如鋼鐵!
聽 眾:(愿望)實現吧!
裕固族的“戴頭面儀式”實際上就是女子的成人禮儀式,它是裕固族姑娘進入成人階段的標志,是其擁有廣泛社會生活的開始。通過了“戴頭面儀式”的女子,便成了社會認可的成年人,享有社會所賦予的成人的社交、婚戀、生產等權利。“頭面”是裕固族女性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長約三尺,寬約五寸,分為胸飾和背飾兩個部分,上面綴有玉石、銀牌、珊瑚、瑪瑙、海貝等裝飾物。具體的戴頭面儀式是由兩個已婚婦女將姑娘的頭發梳成三條辮子,左、右兩邊的辮子由耳后垂放于胸前,后面的辮子垂于后背,然后再將頭面的胸飾和背飾分別掛于前、后辮子上。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會誦說祝詞以表達對姑娘的美好祝愿,內容如下:
tu:?h?:o:ontorkh? otorth?,
sari:n sein otor? sein ?hek? sein h?n? sein,
?h?qa:n tu? thalma ja j?s? β??
?h?qa:n tu?? tu:n ta??ram?h? βei,man? ?m?l?m th?r?ini:n? thal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aq?th?mi:n? neiman takqhur q?lma ja j?s? β??
najan neiman nas?n nastha?? neiman themen ?irqal e?e: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n???:n n?t?n thalma ja j?s? β??
khu:s:n???:n muth?k y:s?h? n?j?:n? ?irqal e?e:?? q?rq?i muth?k y:s?h?χa:n? ?irqal
e?e: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譯文:
祝頌者:哦!在今天的日子里,
吉祥的年頭、吉祥的月份、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時辰,
為什么要在頭面上放白色的海貝呢?
祝愿她佛法縈繞耳邊、佛經常伴身邊!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頭面上為何要用布條折出八個角?
祝愿她長命百歲、享盡天下福祿!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為什么頭面上要縫制綠色的線條?
綠色的絲帶會為她帶來好運,祝愿她像可汗一樣幸福!
聽 眾:(愿望)實現吧!
裕固族人的日常飲品主要是茶,茶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裕固族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茶,在當地流行這樣的說法:“一天不喝茶人就會沒精神,三天不喝茶人就會生病。”因此,在裕固族的婚俗中,有這樣一個必要的環節——新娘揚茶儀式。這個儀式旨在“使新娘盡快熟悉家庭環境,體現她作為新家庭成員的角色。”[6]在婚禮當天,新郎家要提前熬好一鍋奶茶,并將一把系有白色哈達的勺子放在鍋邊。待到把新娘迎娶進門以后,揚茶儀式便開始了。新娘會拿起勺子,在裝有奶茶的鍋中攪動幾下,然后將茶水連舀三次。屆時,旁邊的人就會大聲誦說祝詞以示祝福,內容如下:
tu:?h?:o:ontorkh? otorth?,
sari:n sein otor? sein ?hek? sein h?n? sein,
samur?h? β?ls? βei,??ra ?ha:than? ?untali ???k? t?l????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ke?? β?ls? βei,??ra thus?n than? ??ra swa? la ???k?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h?qa:n hs?n than? masem?an? am?n? tharlu??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譯文:
祝頌者:哦!在今天的日子里,
吉祥的年頭、吉祥的月份、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時辰,
祝愿您家的奶茶像海水一樣舀不盡!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祝愿您家的酥油堆積如山切不完!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祝愿您家潔白的奶汁可以普濟眾生!
聽 眾:(愿望)實現吧!
作為游牧民族,裕固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在物質匱乏、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年代,馬是牧民們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在當地所傳唱的原生態民歌中,就有很多歌頌“馬”的名篇,如《黑棗騮馬》、《棗紅馬》、《成吉思汗的馬》等。出于對馬的尊敬和喜愛,人們在馬駒一周歲時會為其舉行“剪馬鬃儀式”。主人要擇吉日請來親朋好友,并提前備好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抓羊肉等食品。同時,也要準備一把鋒利的剪刀,并在剪刀把上系條白色的哈達,象征著吉祥如意。剪鬃開始時,主人會牽來馬駒,邀請來客中經驗豐富的畜牧能手為馬駒剪理鬃毛。他/她會先在鬃毛上涂抹一些酥油,然后開始動剪,邊剪邊誦說剪鬃祝詞,內容如下:
tu:?h?:o:ontorkh? otorth?,
sari:n sein otor? sein ?hek? sein h?n? sein,
ta:?an p?l?h? ta:rla?? ?re:w?l?? una:??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s?:li:n? qurβan te:khu thalma ja j?s? β??
qurβan takqhur marqa ja ap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keser? kh?re? m?:r? ???k? tein? χwa:rth? qar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譯文:
祝頌者:哦!在今天的日子里,
吉祥的年頭、吉祥的月份、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時辰,
祝愿小馬駒早日長成可以乘騎的大馬!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為什么馬尾巴要剪出三個層次呢?
祝愿它三次比賽都能取勝!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祝愿小馬駒像格塞爾王的棗紅馬一樣英勇無比!
聽 眾:(愿望)實現吧!
“搟氈”是一項古老的、流傳于我國游牧民族地區的生產技能,據現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毛氈在牧民的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用它來搭建氈房、鋪炕、制帽、制靴和生產一些防寒保暖的生活用品。裕固族人目前仍保留著搟氈的傳統,每到夏季,牧民們就會以家庭為單位制作毛氈。搟氈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勞作,因此鄰里之間常常通過互相幫助來完成自家所需的毛氈量。在搟氈開始之前,都要誦說祝詞來祈求搟氈順利、勞動成果豐厚。內容如下:
tu:?h?:o:ontorkh? otorth?,
sari:n sein otor? sein ?hek? sein h?n? sein,
erki:n ?qwa:s?n than? erk? ?u?a:n pamna,
erk? ?u?a:n ?h?qa:n ski:n⑥ja thal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sakl?q? ?qwa:s?n than? sa:r? ?u?a:n pamna,
sa:r? ?u?a:n ja??un?⑦thal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tu:?h?:χurqan? ?qwa:s?n than? χ?ru:n ?u?a:n pamna,
χ?ru:n ?u?an ?et?mi:n⑧thal su:qh?i pelek p?lt?q βe!
khu:s:p?lt?q βe!
譯文:
祝頌者:哦!在今天的日子里,
吉祥的年頭、吉祥的月份、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時辰,
您家的羯羊毛又長又濃密,
祝愿您家搟出的毛氈有土堆那樣厚!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您家的綿羊毛又長又濃密,
祝愿您家搟出的毛氈有牲畜的脊背那樣厚!
聽 眾:(愿望)實現吧!
祝頌者:您家的羊羔毛又長又濃密,
祝愿您家搟出的毛氈有一指厚!
“所謂少數民族民間口傳文化,主要是指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口頭相承的形式流傳于民間的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民謠、史詩以及民間宗教唱詞等形態的精神產品。”[10]作為民間口傳文化一個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裕固族儀式祝詞具有濃厚的現實性、生態性、區域性等特征。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儀式場合,裕固族人都會誦說祝詞來表達自己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不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主流文化的沖擊,裕固族儀式祝詞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首先,語言的斷層是其延續發展的最大障礙。隨著現代化腳步的加快和民族融合的推進,裕固族人在接納、吸收漢族語言文化的同時,對本民族語言的使用卻逐漸減少,這樣一來會導致口頭傳承后繼無人。其次,儀式祝詞的傳承與發展依靠的是活態的民俗活動,而有一些民俗活動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已經逐漸走向消失的邊緣。對此,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加強對祝詞的保護工作,既要喚醒本民族群眾的保護意識,又要努力培養新一代的傳承藝人。此外,也要深入開展田野調查,并且力求記錄工作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注釋:
①東部裕固語和西部裕固語均無文字,并且都屬于瀕危語言。
②此處的“薩滿頌詞”即是指在一些宗教儀式活動中所誦說的祝詞。
③本文的東部裕固語轉寫均采用國際音標(IPA)標音,所用的語言材料系筆者2017~2018年期間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鄉大草灘村和紅石窩村進行的田野調查所得。
④裕固族人在給孩子舉行剃頭儀式時,要事先將用酥油、炒面拌好的、中間留有一孔的面團置于孩子的頭頂,動第一剪時需從面團中間的小孔掏出頭發來剪。東部裕固語稱這個用酥油、炒面制成的面團為“jath?ma”。
⑤“???”一詞意為“左”,表示時位,是古語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基本不用。
⑥“ski:n”是“ski:”的領-賓格形式,“ski:”是毛氈的總稱
⑦“ja??un?”是“ja??un”的領-賓格形式,“ja??un”是指用母羊毛搟出的毛氈。
⑧“?et?mi:n”是“?et?ma”的領-賓格形式,“?et?ma”是指用羊羔毛搟出的毛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