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康麗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周思怡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1896 年6 月2 日,俄國與清政府地方官訂約《漢口俄國租界地條約》規定:俄、法國租界,現譯在長江西岸,漢口鎮英租界以下,沿江至通濟門為止,計長二百八十八丈,以三分之一由俄租界下至通濟門城內官地為止,計為法界;以三分之二由英租界下至法界為止,設為俄租界。”[1]漢口原俄租界作為俄國在中國設立的首個租界地,也是漢口五國租界中現存歷史建筑最為密集的片區。從審美角度分析,該區建筑形態多樣,在新舊建筑風格更迭的時代背景下,多種藝術風格并存。俄租界內建筑裝飾有典型的中式、西式圖形,也有中西結合的紋樣,充分展現出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融。研究漢口原俄租界歷史建筑的形式語言,對漢口現存近代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方式有重要意義。
(1)初始期(1861~1896)
1861 年漢口開埠,最早進入漢口茶葉市場的俄國茶商,其磚茶遠銷西亞、歐洲等地。為運輸方便,俄商在沿長江的俄國租界地選址建造磚茶廠、打包廠、貨棧,其中兩座最重要的工業廠房是新泰磚茶廠和順豐磚茶廠。隨后為便于貿易管理和存取貨款,俄國商人在茶廠周邊興建洋行、銀行等金融機構與辦公建筑。“1892 年俄國皇太子曾游歷中國,曾專程來漢口參加新泰磚茶廠二十五周年慶典。鑒于漢口俄國僑民日增,俄國皇太子捐贈了一棟東正教堂,位于今天津路。”[2]這一期間由于居住人口逐漸增加,俄租界內的商業建筑、工業建筑也開始增多。
(2)興盛期(1896~1925)
1896 年~1925 年俄國政府正式接管租界,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開始完善界內市政設施,逐步修建了領事館、巡捕房、工部局等行政辦公大樓。外國僑民也購買土地,投資建設工業廠房和洋行大樓。隨著在漢僑民人口逐步增長,俄租界內開始修建公寓樓、花園洋房和俄國總會以滿足僑民的居住與文化娛樂需求。1910 年建成的巴公房子,是當時漢口體量最大、內部設施最完善的公寓大樓。1911 年辛亥革命,漢口租界外大片建筑被焚毀,華人開始涌入租界區投資房地產行業,再次刺激了俄租界內的房地產市場。此時俄租界內建筑形式多樣,建造方式和材料運用豐富。
(3)延續期(1925~1949)
1926 年10 月7 日漢口市政府成立,俄租界更名為漢口市第二特別區,自此該區進入市政管理階段。此時社會環境動蕩,在漢外國僑民數量不斷減少,不再新建外資建筑。該區吸引了大量民族資本家、軍閥、官僚在此投資建房,如現存的傅紹庭公館、涂堃山公館、上海大戲院,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完成的。
漢口原俄租界內現存歷史建筑共有39處,可按投資背景、使用功能、結構類型分類。以投資背景分,俄資建筑共10 處,以辦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為主,有1 處工業建筑;華資建筑共8 處以住宅、商貿為主;英資建筑5 處以商貿建筑為主;美資建筑2 處,日資建筑1 處,教會建筑3 處,剩余10 處建筑無投資背景信息。
按建筑功能分,俄租界公共建筑有22 處,其中13 處辦公建筑,3 處娛樂建筑、3 處宗教建筑,1 處金融建筑,1 處醫療建筑。居住建筑16處包含7處公寓樓和9處花園洋房。工業建筑僅1 棟,為磚茶廠工業水箱建筑。
按建筑結構類型分,磚木結構建筑共有13 處,其中居住建筑9 處,公共建筑3 處,工業建筑一處。磚混結構建筑有10 處,居住建筑與公共建筑各5 處。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共有5 處,公共建筑4 處,居住建筑1 處。混合結構建筑6 處,公共建筑5 處,居住建筑1 處。剩余5 處建筑結構信息不詳,都為公共建筑。
俄租界區的總體布局是外商內居。沿長江以工廠、倉庫、貨場、銀行為主,便于水上貨運與商品集散。臨英租界一側和五族街一側多洋行商鋪,臨法租界的黎黃陂路則集中了大量辦公、宗教、衛生等公共建筑。俄租界區內部有使館、教堂、學校、飯店、公寓等各類建筑。這類布局有效分離出喧嘩的商業貿易與物流區域,保證內部居住及辦公環境,反應出近代城市功能分區特點。
俄租界建筑風格類型多樣,有古典主義風格、西班牙風格、斯拉夫式風格、裝飾藝術風格和殖民地外廊式風格。古典主義風格建筑有新泰大樓、美國海軍青年會、信義公所等。這類公共建筑多為對稱布局,三段式結構,有古典柱式、拱券等造型元素,其體量大,建筑層數多,室內空間尺度變化明顯。西班牙風格的建筑有英國人投資建設的珞珈山碑路高級住宅,這些聯排住宅外墻清水紅磚砌筑,紅瓦坡頂,屋頂有老虎窗,高低錯落。斯拉夫式風格的建筑如李凡諾夫公館,外墻清水紅磚砌筑,屋頂一端有八角紅瓦攢尖頂,底層設有俄羅斯民族特色的拜占庭式磚石拱券,十分具有代表形性。裝飾藝術運動風格的建筑有順豐茶棧,三層磚混結構,建筑外墻為黃色拉毛飾面,凸窗,陽臺欄桿、門楣、門扇等細部都裝飾有典型的折線形幾何圖案。
在俄租界,俄國人投資建設的建筑最有特色的部分集中在屋頂上,如李凡諾夫公館的“八角紅瓦尖塔”,那克伐申公館的“八角紅瓦尖頂”。瑞典人投資建設的瑞典領事館也以俄式風格為樣板,其“洋蔥頭形制屋頂”十分具有代表性。1910 年后俄租界修建的建筑以風格簡約的線條、幾何圖形裝飾為代表,建筑造型呈現代主義風格,體現出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
原俄租界近代建筑的色彩基調與建筑材料相關,紅磚建筑色彩最為突出。鮮亮濃郁的紅磚外墻、紅瓦屋頂構成了俄租界內建筑的整體色彩環境。紅色在俄羅斯和中國民俗中都寓意美麗、吉祥和喜慶,貼合了俄裔和華人的審美習俗,如俄租界內典型的紅磚建筑有巴公房子、李凡諾夫公館、美國領事館、高氏老宅、珞珈山街高檔住宅區等。因紅磚的生產批次的不同,且多年風化后各建筑紅色的飽和度、明度、灰度也有不同,這也正體現出俄租界內不同建筑在色彩上的獨特性。
原俄租界中也有青磚建筑或混凝土建筑,其功能以公共建筑為代表,體現出清灰色的冷色調。它們能突出嚴謹、簡約的建筑風格,給人一種沉穩、大方的視覺印象,更加符合辦公建筑的功能特點。其次,這些青灰色也能夠優化、調和俄租界內整體的建筑色彩,使城市空間色彩更為豐富。俄租界內典型的青灰色建筑有美國海軍青年會、俄國領事館、新泰大樓、信義公所等。
建筑材料決定了建筑的質地與紋理。原俄租界建筑中以磚砌筑建筑為主要代表,分磚木結構建筑和磚混結構建筑,利用磚的色彩變化、砌筑方式在建筑立面上創造紋理和圖案。木構架平瓦坡屋頂與拉毛墻這類材料在陽光的變化下,能產生豐富的光影效果,增加趣味性與裝飾性。
“當鐵、鋼、混凝土于19 世紀下半葉技術傳入中國后,逐漸取代木材成為建造首選材料,它們的材料特性優于木材,可以增加空間的使用性和靈活性。”[3]漢口俄租界建筑中開始運用這類新型材料,鋼筋混凝土建筑有俄國領事館、新泰大樓、信義公所、華俄道勝銀行和唐生智公館等。這些新建筑層數多、跨度大,立面視覺效果更加平整、堅硬,凸顯了一種工業化設計水平。
俄租界內建筑裝飾材料種類豐富,怡和洋行住宅內保存有完整的浮雕石膏天花、彩色玻璃窗、彩繪瓷磚、馬賽克和彩色水磨石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彩色玻璃和彩繪瓷磚多是海外進口,它們是漢口早期國際貿易與航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漢口俄租界建筑的柱式是在簡化西方古典柱式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改造,以追求建筑立面造型比例的均衡與形式美感。對柱式規范的簡化體現在保留柱身、柱頭的結構輪廓,用幾何圖形或中式紋樣替換西方古典紋樣,使柱頭呈現多種樣式特征。柱式的尺度與建筑之間的比例關系不再照搬西方古典風格建筑的要求。作為西式建筑重要的裝飾構件,其柱頭裝飾與柱身比例的變化體現了漢口俄租界建筑中西文化與審美的交融。
漢口原俄租界建筑拱券具有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風格的特點,以加寬立柱間距,擴大室內受光范圍為功能需求。在門窗結構中也加入拱券構造,增大室內受光面積,提高空氣流通率,以適應武漢夏季炎熱潮濕的氣候特征。原俄租界建筑拱券樣式以弧拱、弓形拱、半圓拱和平拱為主,拱心石的尺寸與樣式突出。其中俄國領事館的拱券與兩端的券柱成組,在建筑立面上按一定邏輯進行編排組合,形成對稱、統一、均衡的韻律效果。美國領事館的拱券弧度變化多樣,每層拱券窗尺度都不同,還有多個半圓拱券組成一個弓形拱券的樣式,十分別致。
門窗造型輪廓及裝飾花紋是漢口俄租界建筑立面的重要特征。以那克伐申公館、涂堃山公館、傅紹庭公館為例,具有古典風格的建筑門窗設計人字形山花、拱券,使入口處十分醒目。門窗列陣排布,統一有序,使外立面簡潔大方、利于辨識。小型居住建筑門窗尺寸靈活,小巧精致,增添了建筑的獨特性與生動性。“漢口里弄住宅的建筑外窗多為雙層結構,外層為木質百葉窗或鐵質窗柵,里層為木制欞格窗”[4]木質百葉窗的設置是適應武漢夏季酷熱、日照充足的氣候特點,隔絕陽光直射,有遮陰降溫的功能。金屬窗柵在不影響室內通風采光的基礎上保障了住宅的安全性。
漢口俄租界建筑裝飾風格多樣,題材豐富,有羅馬風格、新藝術運動風格、裝飾藝術風格、中式古典風格。其題材以植物圖形、動物圖形和幾何線條為主。雕刻構件多集中在柱式、基座、山花、梁托、線腳等建筑細部。如俄國領事館的羅馬柱式裝飾有中國傳統花卉圖形和祥獸圖形,具有中西結合的特征。順豐茶棧陽臺、欄桿、門楣、門扇等處雕刻出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特征的幾何圖案。涂堃山、傅紹庭公館山花上裝飾精致的西方古典花卉、果籃雕刻。
漢口俄租界建筑的形式語言和裝飾設計不僅表現出當時的建造技術,也記錄著中俄文化交流時期的建筑特點與審美意趣。在建筑造型上由西式古典風格逐步向現代簡約風格發展,建筑結構由磚木向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過渡。其清水紅磚砌筑、八角紅瓦尖塔、拱形廊券、柱式等裝飾元素構成俄租界獨特的建筑風貌。這些豐富的俄租界建筑遺存是漢口珍貴的城市文化遺產,研究者應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方挖掘歷史建筑細部特征,以便更有效的保護這些租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