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祥棟
(山東省沂水縣四十里鋪鎮畜牧獸醫工作站)
咳嗽是由于風寒、風熱之邪侵入肺經而發生的以咳嗽為主的呼吸道病癥。各種羊只均可發生,尤以肌體瘦弱的羊多見。
多因飼養管理不當,奶山羊體質虛弱,肺衛不固,元氣不充,風寒、風熱等外邪乘虛入肺,致肺失宣降,遂發本病。
1.2.1 風寒咳嗽
被毛逆立,耳鼻俱涼;鼻流清涕,咳嗽連聲,痰涎稀薄;遇暖咳輕,遇寒咳重,口色淡而潤,脈多浮緊。
1.2.2 風熱咳嗽
咳嗽不爽,或干咳無痰;咳嗽聲洪亮,鼻流黏涕;肌膚發熱;大便干燥,小便短黃;口紅而乏津,舌苔薄白或薄黃,脈象浮數。
1.3.1中醫治療
(1)風寒咳嗽
治療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可用杏蘇散:苦杏仁、白前、茯苓各15 g,枳殼、蘇葉、制半夏、桔梗、生姜各10 g,陳皮8 g,甘草5 g,大棗6 枚(體重50 kg奶山羊用量,下同)。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也可用消風散:紫蘇、桔梗、馬兜鈴、花粉、荊芥各10 g,姜半夏、羌活、獨活、陳皮、杏仁(去皮尖)、麻黃根、薄荷、甘草各6 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
(2)風熱咳嗽
治療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或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可用銀翹散:金銀花、連翹各15 g,荊芥穗、蘆根、牛蒡子各10 g,桔梗、薄荷各8 g,竹葉、淡豆豉各7 g,甘草5 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也可用清肺散加減:瓜蔞、黃芪各12 g,花粉、天冬、麥冬、知母、貝母、大黃、梔子各10 g,冬花、桔梗、黃柏、連翹、沙參、甘草各6 g。煎水濾汁,候溫加蜂蜜20 g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還可用:淡竹葉15 g,梔子、金銀花、黃芩各10 g,厚樸、桑白皮各8 g,前胡6 g,桔梗、杏仁各5 g。水煎濾汁,候溫灌服。每天1劑,連用3~5 天。
1.3.2 西醫治療
10%磺胺嘧啶鈉溶液10~20 mL,肌內或靜脈注射;或青霉素50 萬~100 萬U,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5 天。
奶山羊感冒是由于氣溫驟變,羊只受到寒涼刺激而引發的一種以鼻流清涕、流眼淚、呼吸加快、體表溫度不均為特征的急性發熱性呼吸系統疾病。生產中幼齡羊多發;初春、晚秋氣溫驟變和晝夜溫差較大的季節多發;夏季羊舍潮濕,放牧中突遇大風或雨淋,均可發生。
多因飼養管理不善,羊只受涼。放牧或露宿過程中,突遇風吹、雨淋。羊只營養不良、體質瘦弱,再遇冷應激,更易發本病。
患病羊初期精神不振,多見流淚,體溫不均;耳尖、鼻端冷涼;繼而體溫升高,呼吸喘粗;鼻鏡干燥,流鼻液,初期呈漿液性,后期呈黏液性甚至膿性。被毛逆立,瘤胃蠕動音差,反芻次數減少。嚴重時繼發氣管炎、支氣管炎,甚至誘發肺炎。
本病中醫治療治宜解表透邪,表熱者辛涼解表,表寒者辛溫解表,表虛者助陽解表;西醫治療亦可。
2.3.1 中醫治療
(1)辛溫解表
用于風寒感冒。荊芥、青皮、蒼術各10 g,防風、白芷、茯苓、桂枝、羌活、甘草各5 g,陳皮、生姜各15 g。煎水濾汁,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
(2)辛涼解表
用于風熱感冒。金銀花、連翹、柴胡、黃芩、薄荷各15 g,荊芥、桔梗各10 g,甘草5 g,蘆竹根為引。煎水濾汁,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
(3)和解少陽
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柴胡、黃芩、黃連、僵蠶、生甘草、木通、荊芥各6 g,乳香、車前子、瓜蔞仁各10 g,生石膏、牛蒡子各15 g,滑石20 g。煎水濾汁,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
2.3.2 西醫治療
復方氨基比林5~10 mL,或30%安乃近5~10 mL,肌內注射。柴胡注射液、穿心蓮注射液等均有效。為防止繼發感染,還可用復方氨基比林10mL、青霉素160 萬U和鏈霉素50 萬U,加蒸餾水10 mL稀釋,分別肌內注射,每天早晚各1次。病情嚴重的羊只,也可用青霉素160 萬U,同時配地塞米松1 mg,肌內注射,每天2 次。
也叫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奶山羊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羊和帶毒羊是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多發于早春、秋末冬初天氣寒冷、氣候驟變、潮濕的季節,多呈地方流行性。
本病的病原體是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革蘭氏染色陰性,姬姆薩染色、美藍染色著色良好。光鏡下菌體呈球狀、棒狀、環狀、梨狀、紡錘狀等,對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對紅霉素敏感,對青霉素、鏈霉素不敏感。
臨床上以高熱、咳嗽、漿液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為特征。
3.2.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病羊體溫升高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隨即咳嗽,呼吸困難;流漿液性鼻液,黏膜發紺;痛苦哀鳴,臥地不起,1~3 天內死亡。
3.2.2 急性型
急性型病羊體溫升高,初期為短濕性咳嗽,漿液性鼻液;隨病情不斷發展變為干咳,鼻液呈黏膿性鐵銹色;胸部觸摸敏感,病側叩診常有實音區,聽診有支氣管呼吸音及摩擦音;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痛苦呻吟;弓腰伸頸,呼吸困難,孕羊常有流產,弱羊最后衰竭死亡。
3.2.3 慢性型
慢性型病羊臨床癥狀較輕,體溫40 ℃左右,間有咳喘、流涕;精神差,食欲不振。如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或并發、繼發感染,常預后不良。
病變多局限于胸部,胸腔大量積液,呈淡黃色纖維素性;胸膜粗糙、變厚、充血,常與肋膜和心包膜黏連;支氣管與縱膈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多汁,有出血點;肺實質肝變,切面大理石樣;心包積液。
本病治療宜早,中后期效果差。
3.3.1 中醫治療
可用:金銀花、連翹各45 g,蘆根、神曲各35 g,桔梗、荊芥、薄荷、黃芩各30 g,山楂、甘草各20 g。煎水濾汁,候溫灌服。每天1劑,連用3~5 天。也可用:魚腥草300 g,冰糖20 g。煎水濾汁,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
3.3.2 西醫治療
根據奶山羊體重肌內注射恩諾沙星2.5 mg/kg,2 次/天,連用3 天;也可根據奶山羊體重肌內注射泰樂菌素5~15 mg/kg,1~2 次/天,連用5~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