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然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廣播新聞中心
隨著信息傳播手段的變化,受眾對新聞產品的消費方式日趨快餐化,追求報道的時效性、篇幅的短平化。傳統媒體在探索通過短、平、快的策略把深度報道解構為信息碎片的同時,逐漸將關注焦點聚焦新聞報道數字背后的個體和人所引導的事件、人物所承載著新聞事件,適合于融媒體時代的一種新型特稿寫作應運而生。
特稿即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①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記錄新聞事實的特稿寫作是天津廣播深耕內容的有力“武器”之一,2019 年年末起,這樣的探索鎖定在了持續更新的“實錄”專欄中,這也是地方媒體的一次積極轉型。
融媒體時代的特稿寫作體現出了突破傳統特稿的敘事特征和創作技巧,具體表現在敘事結構、敘事策略等方面。
1.敘事結構發生重要變化
融媒體時代,特稿重要變化之一就是采用線性化的敘事結構。以天津廣播“實錄”專欄的特稿為例,超七成的稿件以線性結構作為主要敘事結構,開篇設置懸念,用小標題串聯全文、埋下沖突,在結尾處著力收筆,表明觀點。這樣的敘事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眾閱讀特稿的門檻,使稿件達到更大的傳播效力。例如:《實錄|60 多歲的老兩口帶著兩千人一起奔跑》,這篇特稿聚焦天津一對退休夫婦開辦的公益馬拉松長跑訓練營,稿件從跑友的日常場景切入,層層遞進地敘述為什么這么多跑友追隨這對退休夫婦選擇長跑。體育人物寫得多,但寫好并不容易。當然,稿件只聚焦主角是不夠的,需要有跑友們這些“配角”來支撐故事的主題,讓故事更有立體感。記者通過對人物的逐層發掘,從不同側面呈現出這對退休夫婦推動體育事業發展,幫助帶動更多人參與體育,將體育成為生活“剛需”,改變生活方式,為美好生活增添更多內涵的主題。
2.新聞語言的運用呈現新特征
新聞語言的特點是準確、簡練、真實、客觀。②特稿寫作上,新聞語言的運用講究敘事清晰、精煉簡潔,天津廣播“實錄”專欄的特稿寫作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例如天津廣播2020 年2 月26 日推出的特稿《實錄|應急指揮會商室里,我見了父親最后一面》,記錄犧牲在抗疫一線的58 歲濱海新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單玉厚,全文不足6000 字,標題選擇從單玉厚的口吻出發,以細膩的筆觸來描摹單玉厚在防疫一線最后24 小時。該特稿文本優美、寫作細致、節奏明快,又夾雜著多維度的觀察,通過故事、場景、細節、語言等事實材料,構建起人物形象,表現出人物性格,將一個帶有懸念、戲劇的“人物故事”呈現得較為完整,承載出其他新聞產品不能承載的意義。
融媒體時代,隨著事實趨同化嚴重,傳統媒體的競爭力勢逐漸體現在解析事件的視角上。
通常來說,人們往往對那些動輒幾千上萬字的文章缺乏耐心,但天津廣播“實錄”特稿具有新聞故事化的特點,擅于選擇能夠引起公眾共鳴的戲劇化的微觀視野,通過白描的手法來捕捉細節和現場感,充實細節,使作品中的人物、場景活靈活現。同時,在“細節”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形成情節,將多個故事細節貫穿起來,形成情節的曲折,緊緊地抓住受眾的注意力,提升特稿的可讀性。例如:2020 年2 月,天津廣播“實錄”專欄推出的特稿《實錄|天津這個社區,接二連三出現密切接觸者……》是一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期的佳作。社區是最接近受眾的防控一線,天津市河東區二號橋街一社區雖然無確診病例,但不斷出現密切接觸者。該特稿從該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袁春香這個小人物出發,講述了社區居民因被隔離無法照顧老人、鄰居因工作成為“密接”、隔離中意外發燒的三件小事,戲劇沖突明顯,但由于事情就在受眾身邊,讓受眾在閱讀過程中融入了切身感受,同時能夠讓受眾直接聽到、看到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與個性,具有鮮明的情感傾向,同時能夠引起公眾獨立思考。
一般特稿產出需要周期,基于新聞事實的“快餐”報道已經把大路走盡,挖掘亮點,整合要點,是融媒體時代特稿寫作選題選擇的主要維度。例如:天津廣播“實錄”專欄在2020 年1 月底推出的特稿《實錄|天津:大白菜“退燒”記》聚焦百姓生活里的柴米油鹽,詳細描述了天津大白菜從開始漲價,到96 小時后逐漸平價的過程,將視角聚焦普通市民、菜農、市場經理、電商負責人、調價員等,從“小切口”里探索大民生,體現天津在保民生上的戰時力度。這篇特稿的基于此前已被碎片化報道過的新聞事實,但采編人員在特稿寫作中將琳瑯滿目的“料”重新梳理、整合,不夸張、不渲染地如實呈現,展現出新聞生活原貌,不得不說是一件專題整合的佳品。
傳統廣播想要在融媒體時代把握話語權,枯燥的三段式錄音報道顯然不再適合受眾的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故事化呈現嚴肅報道是傳統廣播在融媒體時代發展的方向之一。同時,受限于文字文本的容量和受眾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特稿創作更需要對閱讀節奏謹慎把握。但目前天津廣播的“實錄”專欄顯然仍難以保證讀者會有足夠的耐心。“師夷長技”并“以自強”,特稿寫作重在挖掘細節和情節,要求記者在廣泛采集音響的同時,要注意對可讀性強的素材積累,為呈現生動易讀的特稿做好準備,創作符合網絡用戶的快節奏和視覺化閱讀習慣的交互元素發揮了作用。作為傳統媒體的主力軍,天津廣播能夠迎難而上,走入特稿寫作的“戰場”,豐富創作形式,增加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應當稱為地方媒體融合發展一次可復制的積極探索。
1.適應受眾需求的時效偏差
特稿生產有足夠的時間去操作和執行選題,對時效性的要求并不嚴格,特稿操作的選題,常常是較軟的,有較大的發揮空間的。但融媒體時代的特稿,推文不能一等再等。天津廣播“實錄”專欄在多個重大選題上,卻仍保持半個月左右的推文速度,《實錄|這些“后浪”,怎樣在天津機場守好“國門”?》《實錄|從巴黎飛回天津,她們被劇烈咳嗽聲驚醒了》等特稿都滯后于新聞事件一個月左右才公開發表,沒有體現出比傳統媒體更快的特稿生產效率。當然,天津廣播“實錄”專欄也出現過《實錄|“傻白鵝”都被騙了,天津這家企業有防騙秘籍!》這樣能夠過緊跟新聞熱點的佳作,但從數量上屈指可數。
2.記者主體意識的理解偏差
傳統廣播雖然也在倡導講故事的藝術,但真正實踐執行起來卻并不是很到位。由于傳統廣播長期以來的慣性思維,在寫作過程往往難以接受故事化的寫作方式。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由于采編人員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同,一線的記者和二線的編輯在對事件和人物細節的把握上也存在分歧。例如:《實錄|馬上高考了,這幫考生竟然玩嗨起來!》聚焦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經歷高考延期的天津中學高考生在考前進行的特殊聚會。但由于記者和編輯對淡化“特殊高考年的特殊焦慮”的視角偏差,在采編過程中,這篇不足4000 字的特稿被提煉成了一篇新聞動態,缺少理性思考和深層次分析。
3.內容產品生產的質量偏差
特稿的天然屬性決定了它需要較多的篇幅去記錄事件、刻畫人物、勾描細節。③但作為新聞領域的實踐活動而言,過度故事化傾向的特稿寫作在也會模糊新聞與故事之間的界限,從而容易掉入純故事敘述的陷阱。例如:《實錄|媽媽,我在天津要被隔離了!》聚焦疫情初期馬來西亞沙巴飛往天津的OD688 航班上的武漢人。這篇特稿由于采訪操作極其復雜,實質上已脫離了特稿寫作的本身,而是一場溝通策略和心理大混戰。但其中不免記者主觀情緒的表達,以及個別采訪對象在發泄傾訴欲上有過度呈現。
特稿是一種文學性和創造性兼備的新聞實踐,是傳統媒體彰顯實力和提升美譽度的重要探索之一。④融媒體時代,“受眾需求與滿足”的傳播學理論依然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新聞作品的生產流程和文本面貌也因此發生了結構性調整,特稿自然也不例外。作為地方傳統媒體的一次可復制的積極探索,天津廣播“實錄”專欄的特稿寫作從題材選擇、敘事結構,能夠實現以微觀角度探討時代主旋律,有獨到的觀點,并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但在時效性、理解力等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短板,亟須補齊。
注釋:
① 李斌.淺談廣播新聞節目的深度報道[J].群文天地,2012(16).
② 呂沐佳.試論新媒體時代如何拉進電視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以河南電視臺《都市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09).
③ 駱順婷.新媒體環境下的特稿寫作芻議——以《冰點》特稿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09).
④ 梁玉婷.中國新聞語態轉變背景下新新聞主義的呈現及借鑒意義——以《南方周末》特稿為例[J].新聞知識,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