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 蒙自市融媒體中心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我國高校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開始遵循的核心教育理念。改革開放以后,傳媒行業開始進行企業化的經營模式、進行行政化管理,其中對于新聞傳播教育理念的影響不可謂不深厚。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校學生在政治上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而在實際操作上更加注重新聞專業主義教育。
我國各高校對于教師的專業化要求一直不斷增高,在新媒體語境下,對于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做了一定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實際從業經驗較多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表現更為突出,這也是一種社會化的教學方法。
新聞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以便學生為媒體行業工作。所以高校的教學會圍繞新聞行業的需要來進行。在傳統新聞傳播教育下培育出的學生,更多是以行業需要來設定教學課程的,實際操作能力也會隨著理論知識的增加而不斷提升。
因為媒體發展實際問題,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由此產生了一定的問題,在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實踐上的探討資料顯得很少。新聞專業主義所呈現的理論和相關實踐的鴻溝被拉大。正是因此,新聞專業主義所倡導的深層次利益動機被忽略,教育模式面臨危機。
新媒體崛起的語境下,新聞傳播教育的行業模式對于社會化教育的重視反而忽視了對高校學生探索意識和批判精神的培養。教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不斷下滑。新媒體時代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傳統新聞教育所遺留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才能被淡化。
在這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媒介生態也發生著諸多改變。傳統新聞傳播教育下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學生接受起來難度比較大。除了互聯網之外,也許高校學生對于其他知識技能了解不多,他們追求更加自我的生活,而不是被動消費,他們更愿意傳播自己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新聞教育事業的教學方法也就遭遇著巨大的挑戰。
新聞傳播教育呈現出學界與業界融合的特點,傳統的新聞媒介面臨著重大的變革,業界對于新聞傳播型人才的要求也就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外部環境的變化亟須業界與學界的深度融合,把各方面理念機制運用到新聞傳播教育的實踐之中去,更需要的是高校扎實的行動措施。新媒體要求的是學界、業界人員的常態化流動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傳播教育面臨著一些機遇。
從學科交叉角度來看,新聞傳播學科相較于其他人文學科發展的更為長久、深遠。多學科的理論是新聞傳播教育所要運用的,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加強學生對于多學科理論的學習,某種程度上對于提高學生多方面素養、培養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接納更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形成一個多元、開放、融合的新聞傳播學科生態,從知識層面到實踐層面,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很好的示范作用。新的學科生態在新聞傳播教育上得到體現和反映,學生的職業去向、知識背景等也都相應會發生改變。面對這種狀況,更要加強學生多元發展的傾向,培養多方面能力,爭取更好的發展。
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傳播教育要求高校的教育必須不斷自我反省、自我革新,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專業知識的實踐更需要提上日程。高校應該不斷探索,進行一種傳播驅動的新教育模式,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學生也能更快掌握新的知識技能。
傳統新聞傳播教育中的社會化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于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教育。生動的社交媒體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新聞傳播教育來說也就意味著更好的輸入。把學生的媒介素養不斷提升,讓學生對于媒介的特性與功能有著更豐富的了解,從而掌握其中使用技巧和運行理念。
新聞傳播教育應該及時做出相應的改變,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把新媒體作為新的教學工具。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該不斷地改革創新,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不斷創新跨學科綜合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另外,在新聞傳播教育中應該把教師作為主體,對于教師的新媒介素養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積極構建新媒體時代下的新教育模式。另外,對于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注重多元學科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把其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加以改變。使得學生積極探索,適應媒介新生態,隨時根據現實狀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