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浮塵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要說“四好農村路”是當前交通行業最熱門詞匯之一,應當沒有太多異議。談及“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熱門詞匯,“落實政府責任”一定不會落下。按照“權責對等、事財匹配”原則,作為農村公路的責任主體,縣級人民政府履行“統籌協調、組織保障、資金配套”責任義不容辭。原因是非收費公路體系中,“國道國管、省道省管、農村公路縣上管”。這樣的責任劃分邊界清晰、分工明確、一目了然,這是不是理想的制度設計?
為落實縣級人民政府責任,我們甚至連怎么做都替他們想好了:縣政府要全面構建政府主導、行業監督、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安排、組織推動;分管領導要強化保障、及時協調;相關部門要全力以赴、履職盡責;交通部門要細化方案、明確目標、強化監管。說實話,初次看到這些條款,筆者都深為感動——該做的都做了,不該做的都想到了,仁至而義盡,不懂的照做就是。工作是不是很到位?
可當理想照進現實,我們不得不一次次面對“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重建輕養”及“以任務分解代替履職盡責”等棘手難題。豐滿理想和骨感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人沮喪。那么,問題來了,習近平總書記三番五次批示、不同場所強調,為什么責任還是難落實呢?
這讓筆者回憶起一個場景:筆者曾到過一家縣級醫院,看到一臺被塵封起來的CT設備——這讓人印象很深。一打聽才知道,一來醫院沒人會用,二來沒有病人愿為此買單,于是CT設備成了白象,會操作者練就的不過是屠龍之技。看來,好東西用不起來,一定還存在我們尚未認識到的深層次原因,比如認識水平、承受能力、社會發展等。
曾經按照理想狀態做過一次養護資金需求測算,最極端的例子是某縣需求是其財政收入的180%。當事人也很委屈:自己縣的事,誰不想搞好,何況還有總書記的指示?可是,就算財政收入全部納入養護預算,我也不夠呀!
其實,世界上除了白和黑之外,還有很多顏色。在不了解別人的經歷和狀態前,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方式對人好,更不要以自己的認知替人安排未來。多一份尊重、多幾重敬畏、多了解現實,或許更容易找到切合發展的路。
就農村公路而言,政府力有不逮時,或許該強化“農民自己的路”這一概念,充分依靠群眾,把任務擔起來、把工作分下去。同時,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設置管養目標,采用日常保潔+季節性維修方式開展工作,用“限高架”“限寬墩”等農民自己的方式解決管理問題,更容易避開大包大攬的窠臼。
行業管理是一門學問,出臺政策需要扎實的前期工作支撐。盡管我們此前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一定要重視、再重視,撲下身子搞調研,找出農村公路的獨特性,對其屬性進行恰當界定,合理制定管養目標,用民間智慧解決問題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