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在中美兩國15日簽署備受期待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后,全球資本市場表現積極平穩,美股三大股指15日收盤普遍小幅上漲。16日,亞洲股市多數上漲,人民幣股債匯資產走勢平穩。A股金融板塊走勢反應平靜,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同時出現小幅度升值。《環球時報》記者綜合16日各界分析發現,市場對協議的主要關注點集中在中國金融領域開放,匯率問題和擴大進口等方面。
金融開放是既定方向
“根據中美簽署的協議,中國打開了40萬億金融市場大門。而中國自去年開始就逐步擴大金融領域的開放。”路透社16日報道稱,根據協議內容,此次金融服務章節共24條,涉及銀行服務、信用評級服務、電子支付服務、金融資產管理服務、保險服務、以及證券、基金管理及期貨服務六個方面。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協議中美方也做出了相應承諾。包括美國確認將及時考慮中信集團等中國機構的業務申請,確認給予中國信用評級服務提供者、包括銀聯在內的中國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非歧視性待遇,將繼續允許中國金融服務提供者在美參與收購不良貸款的收購和處置。
中國人民銀行16日對中美貿易協議關于金融服務章節的內容作出了說明,指出金融業開放是中國深化金融改革的既定方向,中美在金融領域合作大于競爭,總體上相向而行。此次中美達成金融服務業協議,反映了中國近年來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開放的進展,有利于增強中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和韌性,有利于中美雙方在金融領域加強合作,對維護和促進中美關系大局發揮積極作用。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1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協議金融服務部分很多內容是中國對過去幾年開放成果的重申和細化。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通過引入金融機構、產品、業務,豐富國內金融要素供給,不但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還能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投資渠道。中美能夠在金融領域達成協議,一方面將降低金融風險,另一方面促進中國金融業對接國際市場。
經驗豐富、實力強大的外資金融機構深入中國市場,也帶來了“鯰魚效應”。華金證券在16日的研究報告中認為,逐步放開外資機構入場合作大于競爭,主要影響將集中于新興業務領域;放開外資險企入場對國內險企有一定沖擊,競爭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協議提到證券行業4月1日前取消外資限制,而JP摩根、瑞銀及野村已獲批成為外資控股券商,外資入場產生“鯰魚效應”,將加速國內券商高階轉型。
匯率問題絕非“廣場協議”翻版
在受外界高度關注的匯率問題,協議中專門安排了一個章節對雙方進行約束。中國人民銀行16日就此做出說明認為,雙方同意尊重彼此貨幣政策自主權,實施由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避免競爭性貶值,保持數據透明度,通過協商解決分歧。
雖然匯率主要由市場決定,但是貨幣政策涉及到一個國家的貨幣主權。美國彭博社在16日的報道中認為,美國此前已經把中國從匯率操縱國名單中移出,全球兩大經濟體避免貨幣競爭性貶值的承諾在市場分析師的預測之內。華泰證券16日在研究報告認為,匯率部分的表述是在IMF框架下作出的,中國人民銀行有較大把握符合IMF匯率形成機制要求,因此本次協議中匯率條款與1985年直接要求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有本質區別。
國泰君安認為,隨著第一階段協議的達成,以及“匯率操縱國”的指控取消,預計人民幣將在6.7-6.9區間波動。人民幣匯率是否會進一步升值,要看美方取消對華加征關稅的節奏。
擴大進口利好雙方
此次中美經貿協議頗受人關注的內容是中國將擴大自美進口商品和服務貿易。協議提出,中方將擴大美國農產品、能源產品、工業制成品、服務產品進口,未來兩年的進口規模,要在2017年基數上增加不少于2000億美元。
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16日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農產品市場,對各類優質農產品都有剛性需求。2019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達到1470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進口美國農產品都是中國目前產不足需的,能夠滿足國內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和食品的需求,不會對國內相關生產帶來影響。
韓俊提示說,協議中美國也作出相應的承諾,中國熟制禽肉可出口美國,美國承諾對中國的柑橘、香梨、鮮棗給予市場準入,使中國種植者從中獲益。中國對美農產品出口約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10,水產、水果、蔬菜等出口量都很大。實施這一協議有利于擴大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