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成
新媒體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網絡新媒體,為高校生提供了一個現代化學習與生活環境,但同時也給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很大挑戰。該研究主要分析新媒體對我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并提出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相關策略,以期能夠使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現階段,新媒體教育是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在高校中構建新媒體環境,一方面為思政教育工作帶來很大機遇,但與此同時也挑戰著高校思政教育的傳統教學方法。新媒體能夠將大量學習資源提供給高校生,不斷拓寬高校生認知思政教育內容與方法的渠道,使高校生學習自主性得到全面激發。然而,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存在偏差,由此就需要思政教育人員客觀對待新媒體教育,通過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并有效融合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新型思政教育體系,以應對新媒體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諸多挑戰。
1.1 對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挑戰
互聯網新媒體下的信息傳播具有廣泛覆蓋面,而且內容也非常豐富,有著廣泛的受眾群。所以,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空間與對象均有所提升,為發展與完善思政教育環境奠定了基礎。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必須重視互聯網的作用,只有在新媒體下認真篩選思政教育信息,才有助于高校生形成科學世界觀與價值觀。比方說,探究新媒體期間,分析新媒體整體內容,因為傳輸互聯網信息有諸多局限性因素,監管新媒體信息方面缺乏責任機構,應用互聯網與傳輸信息方面沒有對用戶設過多權限,導致很多不法用戶通過該漏洞散布虛假信息,導致高校生無法獲取更多優質的互聯網資源,若不能及時制止該現象,就很容易導致網絡環境深陷困境。
1.2 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挑戰
構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期間,我國教育部門頒布實施了《加強高校思政網絡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積極研究信息知識傳播路徑,將更多優質資源提供給高校生。新媒體環境下,應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多創新機遇,在互聯網中尋找高校師生關注思政內容的焦點,以構建高校師生交流平臺。然而,新媒體下的互聯網發展也存在很多問題,比方說,網絡輿論監督難度大、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等。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為將更為健康的互聯網環境提供給高校生,使高校生形成樹立正確價值觀念與網絡觀念,應該在構建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期間客觀處理互聯網信息內容,保證高校生能夠健康成長。
1.3 對高校思政教育環境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大眾能夠更為靈活、自主的獲取網絡信息,但同時也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環境帶來了挑戰,涌現出來的很多網絡新媒體造成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再加上新媒體下的信息資源具有多元化與多樣性,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應用微信、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因為高校生心智還不是特別成熟,若高校無法為高校生提供健康思政教育環境,就很容易導致高校生在收集網絡信息期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比方說,最初創建博客期間,未設博客訪問或內容等限制,導致博客中信息呈現魚龍混雜的現象,若在思政教育中無法有效控制新媒體信息,則極易影響到高校生思政素養的提升。
2.1 充分發揮新媒體教育環境的重要作用
目前新媒體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信息獲取的一個關鍵途徑,也是社會公眾討論問題與交往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人員要緊跟時代步伐,將新媒體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這就需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遵循以下要求:①新媒體環境下,應不斷強化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體系網絡化,確保教育人員能夠密切結合相關傳媒機構,以提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及時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應對QQ論壇、微信微博、數字報紙等信息傳播渠道進行科學利用,確保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和社會主義成就相融合,將更多互聯網交流空間與信息內容提供給高校生,確保高校生能夠實現隨時隨地互動溝通,從而為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奠定基礎;②高效思政教育人員應明確高校生發展需求,開發設計符合高校生思政教育需求的教學軟件,在信息傳播期間及時篩查互聯網信息,防止負面網絡信息對高校生產生影響,從而為優化互聯網資源提供依據。
2.2 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中新媒體教育的創新機制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逐漸提升了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更為專業網絡技術的基礎上,還要具備創新性思政教育教學理念,從而使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得到不斷提升。①高校教育人員應對其知識綜合體系進行不斷完善。思政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網絡輿情客觀分析思政教育內容,以對學生形成一種正確引導,合理、科學篩選互聯網信息,以信息傳輸的方式將思政教育內容輸送至高校內部互聯網終端,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加強奠定基礎,從而達到信息傳播的目的。分析不良互聯網信息期間,思政教師應在博客或者論壇中做好溝通交流工作,確保教師和學生能夠實現隨時隨地溝通,以提升新媒體思政教學有效性;②思政教育人員必須跟隨時代潮流,通過微信平臺、論壇以及微博等做好和高校生的交流工作,在聯系高校生過程中,密切結合思政教育和高校生日常生活,這樣不僅能夠將高校生學習興趣激發出來,還能調動高校生參與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形成一種現代化教學模式,使高校師生平等交流目標得以實現,為提升高校生思政素養提供條件。
2.3 加強高校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自20世紀初期起,已經有很多國家或者地區提出了媒介素養,而且媒介素養在應用期間也獲得了不斷發展與進步,從最初指導青少年如何規避不良信息升級為目前的終身教育,奠定了提升大眾綜合能力的基礎。目前我國多媒體環境還不完善,很多高校生并未系統、全面認識新媒體下的互聯網信息,而且也缺乏信息的科學判斷能力,由此就很容易導致高校生價值觀混亂。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必須做好高校生媒體素質教育工作,對新媒體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做到進一步完善,創建與優化高校思政教育體系。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創建媒介素養制度,實施必要的思政教育項目,比方說,專題講座、選修課程,確保高校生能夠系統全面認知互聯網媒介。高校在媒介素養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高校生掌握信息虛擬化特征,使高校生意識到網絡信息并非全部真實,其中也有大量虛假信息。高校生在獲取信息資源期間必須做到客觀性,通過獲取與篩選有用信息來有效解決問題,使高校生互聯網信息識別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相對高校生來說,必須具備優秀媒介道德,由此才能獲取更有價值的網絡信息,為其整體發展與進步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相比傳統媒介,新媒體具有動態性,新媒體的核心在于通過互聯網與數字等手段,以移動設備或者計算機為媒介,將更多娛樂服務或者信息提供給用戶的一種媒體形態。因為近些年高校生移動設備與計算機使用率不斷提升,使得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生收集與獲取外界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所以新媒體也會對高校生思維方式與學習生活產生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肩負著向高校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使命,而且是高校生思政素養得以提升的關鍵渠道。所以,高校在構建思政教育工作體系期間,思政教育人員必須客觀應對網絡新媒體帶給思政教育工作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合理利用新媒體資源,另一方面還要有效規避新媒體中存在的負面信息,以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作者單位:河南地礦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