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玲菲
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課程,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課改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學科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不但改進和完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思想覺悟。
目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會發展進程中人才需求的變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核心素養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有效的途徑和策略,提升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國家認同是指國家公民對自身國家歸屬的認知,是保持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獨立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而初中生的國家認同感普遍不高,教師必須看到學生發展的不足,提高對國家認同感培養的重視程度。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探索并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國家認同感的培養為例,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進行了分析。
隨著信息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由于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缺乏充足的自信,文化自信容易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目前,外來文化不斷涌入,許多初中生都出現“崇陽媚外”的不良心理,表現在盲目追求外國品牌、模仿西方國家的飲食等方面,對我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極為不利。文化自信反映了一個民族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教師必須承擔起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重任,將文化教育貫穿于道德與法制的課堂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用正確的態度看待我國悠久歷史文明的發展成果,在感受我國文化特色的過程中樹立文化意識,并學會欣賞本國文化。在樹立文化意識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加強對祖國輝煌歷史文化的認識,并將文化自信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尊重和維護本國文化 ,并積極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當然,樹立文化自信不等于盲目排外,熱愛本國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并不意味著要盲目抵制外來文化,我們對本國文化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面對外來文化則要學會包容。歷史告訴我們,盲目排外不利于一個國家的發展,長此以往只會被時代拋棄,將自己置于不利境地。因此,我們應選擇性地接受外來文化,做到好則取之,壞則棄之。此外,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制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逐漸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增強國家認同感。
初中階段,學生的生活范圍經局限于學校和家庭,由于缺乏對社會的接觸,學生對“國家”這個概念的理解僅僅停留于字面,真正能感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機會少之又少,導致大部分學生的愛國情感只局限于名人的事跡中,愛國意識等不到增強。因此,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引路人,必須加強對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由于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國家之中,彰顯愛國精神的機會確實不多,“愛國情感”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體現,究竟如何讓“愛國情感”貼近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呢?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落實到道德與法制的教育中。如在道德與法制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之余可結合學生的喜好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國際比賽,如世界錦標賽、奧運會、世界杯等等。一方面,體育競技是學生們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項目,更容易吸使學生產生興趣;另一方面,體育比賽屬于一個大眾娛樂活動,不管是喜歡運動的學生還是不喜歡運動的學生都不會排斥,學生參與度更高。更為重要的是,觀看比賽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過程,學生在為中國隊吶喊助威時,學生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中國公民的身份,民族認同感不斷增強。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國際體育競賽,“國家”、“愛國”等概念不再是虛無縹緲的詞匯,成為能被學生感受的一股力量,學生在這股力量的感染下培養了愛國意識。
很多時候學生往往只注重學習課本知識,但對于國家新聞和社會熱點事件充耳不聞,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僅僅局限于課本,未能深入理解其實際內涵。其實,課本知識只是道德與法制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往往可以通過身邊發生的事件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學生在了解國家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彰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信息,有利于觸動學生,增強學生對國家認同感。因此,教師在進行課本內容的同時,可適當融入相關的時事新聞,還可鼓勵學生課后主動了解社會新聞,并養成“關注天下事”的習慣。以“創新驅動與發展”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向學生展示了“華為事件”的新聞視頻,并讓學生從發展的角度討論觀看視頻后的感受。觀看了視頻,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的學生說:“華為是我國高科技企業的領頭羊。”還有的學生表示:“華為是一個具有愛國精神的企業,華為不斷發展壯大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薄ㄟ^討論,學生認識到我國科技實力在國際上占據著重要地位,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進一步提升。教師還可以補充,我國科技實力的興起提升了我國在世界眾多國家中的地位,同時成為了各國有力的競爭對手,面對其他國家的挑戰和不平等待遇,我們需要堅定地維護國家的利益。此外,通過呈現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所學知識。
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接班人,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必須加強道德與法制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從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鼓勵學生關注國家熱點新聞三個方面出發,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萬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