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萍 許瑞芳
醫學院校的特殊性在于注重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弘揚。其實在中國古代文學與醫學結合的非常緊密,古代的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懂一些醫學知識。而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當我們在高中學段學習語文課程的時候幾乎沒有涉及到一點醫學知識甚至醫學故事、人物。我想在醫學院校講授語文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彰顯一些中醫文化內容。因為醫學院語文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在課程中彰顯中醫文化精神是與這些教學目標相符合的。
1.1 有助于醫學生從中醫的角度看西醫。
進入醫學院的學生未來絕大部分學生都會走向從醫的道路,并且大部分學生會學習西醫,走上臨床崗位。但如果學生完全沒有接觸過中醫,就會從西醫的角度看中醫,對中醫會有各種誤解。而中醫理念有整體意識和大局觀念,讓學生帶著這樣的醫學哲學思想,從中醫的角度去看西醫,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醫學知識。而從另一個角度說,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中醫知識,中醫文化,因為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力量。
1.2 提高學生的醫德水平,樹立良好的醫風
當今時代,醫患關系屢有發生,究其內在原因之一是“現行的醫學教育制度主要側重于醫學技能教育,人文教育明顯缺乏,導致一些醫務人員素質偏低、缺乏修養。”①而中醫“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等思想可以很好地為學生進行思想引領。自古以來又有太多的具有高尚醫德的醫生可以為學生起到示范和榜樣作用,如清代的溫病學家吳鞠通潛心醫術30年,宋代的許叔微一生免費為患者看病,都能給學生的思想帶來巨大的震撼。
1.3 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思想基礎。
中醫文化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結晶,讀到中醫文化就可以了解到中國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相生相克”,“醫易同源”,“中庸”等醫學哲學思想,而這些思想可以為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提供精神上的營養,讓他們無論在什么時候,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難都能夠更全面地思考人生,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包括醫患關系等等。
2.1 課前三分鐘納入中醫故事、名醫介紹等醫學選題。
在教學改革中,為了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每節課上課之前讓學生準備一個感興趣的小話題給同學講授,可以是成語故事,文學典故,醫學故事,醫學知識,名醫介紹等內容,因為是學生登臺展示,學生一定會認真選題,認真準備,底下的學生也會認真傾聽。之后學生之間可以有交流討論,在講、聽、論中學生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聽說能力,也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醫學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
2.2 以文學與醫學相關性較強的人物為切入點,介入中醫文化知識。
在古代很多文學家同時也兼通醫學,而許多的醫學家他們也有著很省的文學造詣。如齊梁時期的陶弘景,學生在中學時學過他的文章《答謝中書書》,知道他是一個文學家,卻不知道他也是著名的藥物學家,著有《本草經集注》一書,對后世影響很大。還有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師從藥王孫思邈。文學上的曠世奇才蘇軾在醫學上也頗有心得,并有醫論、醫方存世,后世有人將其醫論、醫方與沈括的《良方》合編為《蘇沈良方》,其著名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一詩也是蘇軾與宋代名醫龐安常同游時所作。著名成語“洛陽紙貴”的意思時因為左思的《三都賦》些的太好,大家爭相傳抄,使洛陽的紙價為質上漲。而一開始他的作品無人問冿,正是因為有人為他做了一片序,才使人們認識到這片文章的好處。而為左思的《三都賦》作序之人是一代經學大師皇甫謐。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皇甫謐同樣是《針灸甲乙經》的作者,是一代針灸大師。當我們把這些介紹給學生,學生會以自己熟知的文學人物為切入點進而對中醫文化產生興趣。
2.3 中醫理念與文學思想的統一。
先秦時期文學的特點是“文史哲”不分,而中醫學正是在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思想既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也是指導中醫發展的思想。而我們在講莊子的文章時不可避免地會講到莊子的“逍遙”“齊物論”“天人合一”等思想,而這時就可以涉及到中醫的指導思想,中醫的陰陽思想根植于《易經》,而奠定中醫基本思想和理念的著作《黃帝內經》“除了《周易》、《莊子》外,《內經》還受到《管子》、《列子》、《呂氏春秋》、《國語》、《論語》等著作的影響” ②而其養生理念更是深受《道德經》的影響,孔子的“中庸”“適度”同樣影響到《內經》以及中醫學的辨證論治、預防保健。
2.4 通過文學作品滲透醫學
在學習文學過程中,有很多文學作品中會涉及到醫學的內容,如《紅樓夢》中有很多請醫問藥的情節,并且在秦可卿病重請張太醫看病時里面有大段大段的醫理論述,并列出藥方。并且《紅樓夢》中有很多談論養生保健的知識。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如海教育林黛玉道飯后飲茶不宜養生。而在其他作品中如《三言二拍》等也有很多有關醫學的情節故事。
通訊作者:許瑞芳
(作者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