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瑤 景毅超
社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新中國建立以來,“單位制”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發展迅速,具有政治、經濟與社會三位一體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閉性、單一性為特征。各單位通過包攬式做法,對職工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形成特有的一種居住模式——單位社區。改革開放以后,“單位制”逐漸瓦解,但卻有很多問題留下來。其中,高校單位社區體現為隨著高校建立的教職工生活區,其擁有特殊的居住主體和人文環境特質,但在管理中也面臨重重困難。
1.1單位制社區
通常指單位所處某一地域空間,以社會生產相關聯系為中介的社會關系網。它于改革開往前形成,并具有一定地位,因此曾是中國城市社區的主要類型。其具有政治、經濟與社會三位一體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閉性、單一性為特征。
1.2高校單位制社區
指新中國成立后,以中國高校為主要建設者以及主要負責單位為主興建起來的居民區,其主要居民為高校教職工及其家屬,由于社區內部相關設施較完善,其居民形成了生活共同體。
2.1資金來源單一,無法滿足社區管理和服務的需要
山西農業大學家屬區依附于山西農業大學,社區運轉資金全部來源于大學,并沒有其他營業性收入。所以,高校單位制社區社區資金來源單一,社區硬件設施更新、舉辦活動、慰問老人等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很多社會活動無法高質量地組織,社區服務無法有效開展。
2.2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的空缺,社區自治難度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而業主委員會是由業主大會產生,在物業管理的區域內代表全體業主對物業實施自治管理的自治組織。由于高校單位社區的特殊性,社區通常只有物業公司,居民的日常事務全報學校后勤管理處進行處理。整個社區缺乏活力,缺少獨立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自治難度大。
2.3社區封閉,居民個人產生依賴型人格
單位制具有資源壟斷和空間封閉的特點,使社區居民對單位,如本文所指的山西農業大學高度依賴,形成了依賴型人格。比如,教職工的工資收入、住房、退休金、醫療保障等都來自于單位。“單位”掌握著經濟資源、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單位”限制了居民的生活空間,整個社區是相對穩定和封閉的,所以其只能依附“單位”,從而形成了依賴型人格。
2.4舉辦社區活動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雖說社區每年都會在相關節日,如教師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舉辦社區活動,但居民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且參加的人員大部分都是社區退休教職工,年輕教職工參加的很少。很多居民認為自己是歸屬于這所大學,而不是這個社區,這也是高校單位制社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3.1引進社會工作機構,充分調動外部資源
高校單位制社區開展工作的一大困境在于資金不充足,所以社區可以引進社會工作機構,針對這一問題,分析社區資源、開發項目,為社區服務資金“開源”。同時應系統分析社區所擁有的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充分利用起來,進而獲得部分資金收入。
3.2建立獨立于高校的居民委員會并引進社會組織
雖然高校單位制社區依附于高校,但還是應該建立獨立于高校的居委會,讓其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居民,更高效地處理居民的日常事務,更關注于居民的訴求,達到服務居民的目的,逐漸使居民增強歸屬感,提高自治程度。
同時,發揮多元主體治理社區的優勢,平衡各主體關系,提高居民對社區事務及活動參與的積極性,降低其對高校的依賴性,達到“各方參與”,不斷整合社區資源,結合各種力量共同建設社區。
對山西農業大學家屬院社區調查后發現此類社區,即高校單位制社區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境。高校單位制社區作為現代單位制社區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在日常管理與服務過程中不免受制于單位制思想的影響,而導致資金來源單一,無法滿足社區管理和服務的需要;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的空缺,社區自治難度大;社區封閉,居民個人產生依賴型人格;舉辦社區活動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舉辦社區活動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困境。
所以,基于上述問題,探索一些解決方法,比如通過引進社會工作機構,充分調動外部資源;建立獨立于高校的居民委員會并引進社會組織等措施,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增強社區參與度與凝聚力,最終達到社區自治的目標。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